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6805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教案.docx

第四单元教材内容概说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

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32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

2.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

3.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2.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

3.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

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

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

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

(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

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

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耗”等生字读音。

  

(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

大娘、小金花、大嫂,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江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小结:

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

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

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

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熟读1~3段。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

(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

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

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

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

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

①放声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

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

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

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

(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

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

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

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

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

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板书设计】

6、再见了,亲人

人物

事  情

老大娘

 带领全村妇女把打糕送到阵地上,为抢救志愿军,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小金花

 

大 嫂

 

     

【作业设计】

一、按意思写词语:

1、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帮助别人非常及时。

(    )

2、形容一起走向死亡,共同毁灭。

(    )

3、深厚的感情与友谊。

(    )

4、全世界各地。

(    )

【教学后记】

15*、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喜出望外、热气腾腾、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2.课文重点语段的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2、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

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2.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3.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

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

(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

(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3)思考:

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4.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3)指导分角色朗读。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1.出示: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

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让学生结合整节课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

3.建议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18*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作业设计】

一、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哪些是打比方的句子。

1、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

2、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3、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

  4、我们的精神显得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柴,好像过节似的。

16 桥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搀扶、祭奠、乱哄哄、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