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评课稿.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6799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亡羊补牢评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亡羊补牢评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亡羊补牢评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亡羊补牢评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亡羊补牢评课稿.doc

《亡羊补牢评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亡羊补牢评课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亡羊补牢评课稿.doc

《亡羊补牢》评课稿

(兴义市延安路小学副校长、省特级教师、贵州省小学语文任保平名师工作室成员邓家英)

根据贵州省小学语文任保平名师工作室校本研修暨观课、评课、议课活动安排,作为本次活动的指导老师,我于3月4日专注认真地观看了廖传敏老师执教的《亡羊补牢》视频。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廖老师在上新课前采取了谈话导入法,三幅情境图描述了《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学生已学过的三个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并且让学生明白学习寓言故事的三个要求:

一是会读故事;二是会讲故事;三是明白道理。

而在学习这个寓言故事时,她也是一步步按这三个要求落实的。

在教学中,廖老师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

在课文中认读;根据字形理解字义,寻找近义词,如“街坊”;在探究中体会文字背后的心情,如“赶紧”等;结合词语复述寓言故事等,而这些环节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地读记背,而是随“课”的深入而要求逐步提高,很不错,现将廖老师的这堂课点评如下:

一、亮点多多:

1.执教教师的内在素质强

从年龄上讲,廖老师虽然年轻,但她在课堂中的表现却比较沉稳、老练,语言干练,课堂驾驭能力比较强,能关注学生课堂中的活动、问题的生成,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她殷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远程录播”这类新生事物率先学习运用,点赞!

2.“互联网+教育”不是梦

先进的直录播教室不仅为学校开展现场观课、评课提供先进的硬件设施,增强观课评课的效果,并且可以通过网上转播,还能实现异地观、评课的交流和研讨,加大了课堂的开放性,提高了资源共享的高效性。

它最大的优点是能将在教室内现场教学的实情自动录制下来,将视频直接推送到校内多媒体服务器,支持多用户同时在线观看视频直播,所以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备课、教学、互动、应变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廖老师在兴义一小的远程录播室同时为三个学校三个班级的学生上课,现场教学与远程教学相互兼顾,我们感叹“互联网+教育”真的已不是梦!

3.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

在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密切合作的和谐关系,教师已不再是课堂上的首席,而是一个课堂上的倾听者,不吝啬将自己欣赏的目光及鼓励的语言送给每一个孩子,孩子们有了更多敢想、敢说的机会,张扬个性。

如在街坊劝说养羊人修羊圈这个环节时,廖老师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让学生说说养羊人的想法,教师的话语和动作生活化,使学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读中感悟。

4.处理把握教材准确、独到

有人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

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无痕迹。

因此,课的至高境界乃是无课、无教育。

在读故事,悟道理时,廖老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互相碰撞:

第一步的读故事,体会人物心理,比如,在养羊人第一次丢羊之后,他会怎样想;第二步说故事,讲大意时,从全文复述到用一两句话归纳;第三步用“为时不晚”四个字概括是,理解“亡羊补牢”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寓意,做得非常到位,根据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在抽丝剥茧之后,把深层的意思简单明了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这样的一步步走来,在学生接受能力上,也不会出现断层现象,即使是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清楚明白地理解。

我想这里正是廖老师上课有条不紊、扎扎实实的精彩所在!

二、商榷之处:

1.提问的面不够广,只关注了少部分几个学生。

2.学生在联系实际理解寓意时,谈得较肤浅,老师应适时点拨,可通过自己或身边其它的一些具体事例,拓展学生思维。

3.在识字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特别是低中年级,应用田字格书写给学生看一看就更好了。

4.朗读形式单一,大多数时候是齐读,可以培养学生多种形式的读书方法,锻炼朗读能力和技巧。

5.教师是学生积累走向运用的桥。

教师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进行积累和小练笔,除了语句上的积累,还应该有学习方法的积累。

课堂上拓展说的环节可以上升为小练笔。

很多地方我与各位学员有共通之处。

三、写在后面:

我借用于永正老师的话与大家共勉:

语文课到底怎样上,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

第一要留下语言。

积淀大量的词汇,经常运用,不会忘记;第二要留下丰富的情感。

语文是一门情感非常丰富的学科;第三要留下能力。

书写的能力、阅读的能力(朗读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第四要留下习惯和兴趣。

养成了读写的习惯,朗读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