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6519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的形状》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球的形状》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球的形状》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球的形状》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球的形状》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球的形状》集体备课.docx

《《地球的形状》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的形状》集体备课.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球的形状》集体备课.docx

《地球的形状》集体备课

《地球的形状》集体备课

单元内容

我们的地球

单元主题

地球的形状

单元目标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3、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加以描述4、能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5、愿意合作交流6、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材分析

 

本单元就是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

二、地球的表面,知道学生通过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资料,了解各种形态的地貌特点,直至了解整个地球。

三、地球内部,通过结构模型,来建构对地球内部的认识。

四、火山和地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实验模拟,告诉学生在地震来临时应如何避险。

五、地表的变迁,教材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实验模拟,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各种外力和内力是改变地表形态的主力。

 

教学建议

 

本课是宏观的想象认知课,学生要建构地球是圆形的比较困难。

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逐步从一般感知——理性感知——理性认知——建立知识,来学习新课。

课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千年历史,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体会典型的历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

课前搜集资料,探究活动前置——交流图文资料,了解地球形状——搭乘历史快车,经历认识过程——观察“进港的帆船”,体验地球的形状——借助计算活动,建立地球大小概念——课堂总结评价。

 

备课内容

地球的形状

重点研究问题

地球的形状

教材分析

本课从古时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到今天人们可以在太空中给地球拍照,不仅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一个认识,同时也了解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

课文的第一部分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那么,人类是怎么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让学生心存疑问,去研讨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第二部分介绍了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第三部分现代人们的科学研究。

第四部分通过实际数据,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有多大。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过程方法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不迷信权威;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重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难点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资料交流学习、实验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摘记)

 

原始稿(摘要)

(一)、导入 

1(出示地球图片)这是什么,你们认出来了吗

2、谈话:

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人类自从在这个星球上诞生时就在不断地探寻它的真面目,我们今天就从地球的形状说起。

(板书:

地球的形状)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如今的人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打开书14页,阅读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2、生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课件出示) 

3、在天圆地方的基础上,有人做了改进,天不与地直接接合,而是在地上有8根擎天柱撑着天,对于以上这三种说法,你们认为可信吗为什么 

4、这三种说法虽然可信度不高,但也是古代人凭直觉对地球形状的猜测,但在古代人中也有些人提出了另外一种猜测,那就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张衡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们分别是怎么说的 5、生汇报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出示课件) 

6、师总结。

7、我们来模拟一下船的进出港,看到他们究竟发现了什么与地球是球形有关的现象。

 

8、 生小组合作进行模拟船进出港实验。

9、学生汇报总结。

(三)了解地球的大小

(四)拓展活动

评改意见

1、让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会更好。

2、实验后让学生对麦哲伦的航海在地球仪上模拟一下,加强理解。

 

修订稿

修订稿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汇报收集到的有关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资料。

2、汇报,评价人类的认识。

3、教师谈话过度。

4、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5、观察活动,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

6、学生实验。

7、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的航海活动。

8、介绍现代人对地球的认识。

教学反思

 

1、从问题入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充分让学生经历猜想、探究、实验、思考、交流等实验探究过程。

3、这节课讲完,总感觉自己缺少点什么,想来还是缺少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但是对于这种介绍科学史的内容到底探究什么,自己把握不准确,还是要多研读教材与教参,以更大地促进学生发展。

梁老师:

本节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领学生共同探讨已经确认并存在的问题,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质疑、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探究一个问题的全过程,效果良好。

建议:

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些单一,应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

《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从古时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到今天人们可以在太空中给地球拍照,不仅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一个认识,同时也了解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

课文的第一部分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那么,人类是怎么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让学生心存疑问,去研讨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第二部分介绍了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第三部分现代人们的科学研究。

第四部分通过实际数据,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有多大。

学情分析:

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现在早已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了。

我校地处城市,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宽,他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图书等多种途径对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只是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地球大小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认识,这也是我们在这节课需要特别用心的地方。

有关地球概况的相关资料,我们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并设计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模拟实验,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

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

地球仪、小船、相关图片、笔、纸、多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地球图片)这是什么,你们认出来了吗

2、谈话:

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人类自从在这个星球上诞生时就在不断地探寻它的真面目,我们今天就从地球的形状说起。

(板书:

地球的形状)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如今的人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

2、在天圆地方的基础上,有人做了改进,天不与地直接接合,而是在地上有8根擎天柱撑着天,对于以上这三种说法,你们认为可信吗为什么

3、这三种说法虽然可信度不高,但也是古代人凭直觉对地球形状的猜测,但在古代人中也有些人提出了另外一种猜测,那就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张衡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们分别是怎么说的

4、生汇报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出示课件)

5、古代居住在海边的普通劳动人民发现船进出港时总能看到一种现象,你能猜到是什么现象吗

6、生猜测。

8、我们来模拟一下船的进出港,看到他们究竟发现了什么与地球是球形有关的现象。

9、生小组合作进行模拟船进出港实验。

10、学生汇报现象

11、小结:

通过船进出港这一现象人们猜测地球是圆的。

无论是神话说、天圆地方说,还是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也包括普通劳动人民在船进出港时观察到的,那时的人民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只是猜测。

(板书:

猜测) 

12、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近代,此时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对地球形状的猜测了,这个人就是麦哲伦,他带领着他的船队完成了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我们在地球仪上跟着他走一走。

13、学生在地球仪上沿着麦哲伦航线走走。

14、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历时三年,虽然他中途被杀,但他的环球航行意义重大,意义是什么,你知道吗

15、这是人们第一次用实践验证出地球是球形的。

(板书:

实践)

16、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能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了。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板书:

直接观察)(出示课件)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7、地球是个球形,古代人为什么没有认识到呢

(三)了解地球的大小

1、地球到底有多大呢,我们用数字来说话。

2、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

(课件展示)

(四)拓展活动:

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五)总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猜测——实践——直接观察

《地球的形状》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导入开始,首先直接向学生发问: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怎么知道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已掌握的前概念进行调查。

然后通过过渡语言:

实际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古代人眼中的地球什么样呢这一问题的设置,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对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测和想象中来。

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并成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他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和认知水平,所以对于地球的形状描述的并不准确,但是古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展开合理的解释,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是时也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

接着按时间推进来到近代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

通过给学生出示图片,让学生知道人们对于地球的认识是一点一点逐渐完善的。

从航海时代开始,人们发现靠近码头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到船身。

人们觉得地球好像不是平的,可能是圆的。

虽然我们学校离海边不远,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小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船的进出满港,直观感受到船进出满港时人们看到的现象不一样,为古人的解释提供了自我实践依据,也激发了学生想了解麦哲伦真正实践的愿望,并且在课上通过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沿着麦哲伦的航行走一走,极大地引发了的兴趣,边找边讲,也让学生体会到麦哲伦航行的艰辛与伟大。

最后我给学生出了图片,宇航员在月球拍摄的地球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的地球是圆的。

并通过一系列数字了解地球的大小。

在拓展部分出示了一道计算题,绕赤道一圈需要多少时间,既巩固了学生对地球大小的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这节课讲完,总感觉自己缺少点什么,想来还是缺少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但是对于这种介绍科学史的内容到底探究什么,自己把握不准确,还是要多研读教材与教参,以更大地促进学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