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区的创设与指导.docx
《大班科学活动区的创设与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科学活动区的创设与指导.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班科学活动区的创设与指导
实践中发现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平时沉默寡言、缺乏主动性的幼儿表现更为突出。
每星期两个集中科学活动远远满足不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
在班级开设科学活动区是完全必要的。
在活动区中,幼儿可按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由选择活动材料,自己确定活动内容和选用活动方式、活动方法进行操作活动,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发现事物特征,了解事物间的关系。
那么,如何开设大班活动区并做好指导呢?
这里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和做法。
1.有意安排科学角,激发幼儿好奇心世界真奇妙,但幼儿对世界却知之甚少,周围坏境对他们来说样样显得新奇。
俗话说“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作为老师应立足启蒙,用心呵护幼儿的好奇心,用心浇灌那随时会迸发出奇思妙想的心灵妙子,同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们一起寻找新奇,感受新奇。
因此,笔者在班上设置了各种有趣的区角,如:
观察角、种植角、实验角、饲养角、科学游戏角等。
在各种科学角中放置适当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由操作体验乐趣,从而发展幼儿的个性,挖掘幼儿的潜力,锻炼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2.提供恰当的感知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适合幼儿水平和兴趣的玩具、材料,是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前提。
大班幼儿动手能力较强,思维灵活,想象也更为丰富。
因此,所提供的材料操作性要强,要能唤起幼儿的好奇心,使之渴望参与到有趣的科学探索活动中去。
如提供各种带孔材料,引导幼儿自制放大镜、缩小镜;投放五角星、小汽车、积塑、动物模型、印章等材料,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法复制相同的图样、模型,在探索中激起对复制技术的好奇与兴趣。
还可以增添有关化学的小实验,如神奇的泡泡、会变的葡萄、米汤变色等,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激发幼儿对各类化学想象的兴趣。
幼儿活泼、好动,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形式要多样化,要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操作积极性。
如果材料过于简单,幼儿很快获得结果,就会失去探索的动力。
如探索电池奥秘,如果只提供电池、灯泡、导线,开始时也许会去摆弄,但操作一两次后就不想玩了。
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利用电的原理,设计一些形象生动的玩具,如小动物的眼睛、小台灯、闪烁的音符、红绿灯、会唱歌的小鸡等等,幼儿的好奇心就将深深地被吸住了。
他们会及不可待地自愿投入到操作中去,在反复的拆、装、接中感知、探索电池的奥秘。
幼儿对新的事物特别敏感,特别感兴趣,教师在材料投放上要有所讲究,注意随时更换。
因为再好的玩具,如果投放久了,幼儿也会失去兴趣。
3.加强操作指导,促进幼儿探索能力的发展有了活动区,有了丰富的材料,不等于就万事大吉了。
如何引导幼儿在操作、理解中提出更多的问题,启发、鼓励幼儿创造性地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玩法,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
要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区域活动中,每个幼儿没有特定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教师主要是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适当的材料,施加间接的影响。
因此,要尊重幼儿的选择,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提出适当操作要求后,让自由选择方式、方法进行操作活动,不要过多地干扰幼儿。
只有当幼儿在自己操作和探索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困难时,教师才作适当的指导,启发幼儿攻克难关,继续探索。
如在“电池的奥秘”活动中,一些幼儿想探索如何让小动物的眼睛发亮,却因搞不清如何衔接线路才能使灯泡发亮而想放弃。
这时,教师可用鼓励性的语言启发他们再试一试,并作适当的引导,帮助解决困难,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手势、体态,激起幼儿再创造的欲望。
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最好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认真观察每一位幼儿的活动情况,必要时做适当的记录,以便比较、分析。
对幼儿的每一个发现,都要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摸摸他的头,给个微笑,在他的耳朵旁轻轻说句“真棒”、“很好”、“不错”等鼓励性语言,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如在探索“怎样让笔站起来”的活动中,一位小朋友想出了好多的办法:
插在沙中、插在橡皮泥中、用夹子夹住、靠在玩具旁边等等。
笔者发现后,及时表扬了她:
“你真聪明,老师相信你还有办法。
”只见她的脸上露出成功的微笑,很有信心地说:
“我再试试。
”她又用不同的的材料、方式反复地试,终于又想出好多不一样的办法,如把毛线绕在铅笔上,一手轻轻地拉着毛线,笔就站起来了。
她高兴地叫了起来:
“老师,我又成功啦!
”她对自己的创造舍不得放弃,左看右看,还自言自语地说:
“奇怪,毛线这么软怎么能让铅笔站起来呢?
”由此可见,不断地激起幼儿再创造的欲望,幼儿爱动手、动脑、动嘴的良好习惯就将逐步地养成,各方面的能力也将相应地得到很好的发展。
总之,科学教育要源于生活、源于教材,并结合幼儿的心理特征,最大限度的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幼儿手脑并用,主动探索,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幼儿探索科学的精神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