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56031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

课题:

第五单元

一、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自然风光”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和《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组成。

《古诗三首》分别描写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段的自然景观;《富饶的西沙群岛》记叙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海滨小城》本课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重点是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的场景及其特点;《美丽的小兴安岭》写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和丰富的物产,重点是学习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特色进行观察的方法。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学会课文围绕一个意思去写的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语文园地是由“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四个栏目组成。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清小学生年龄和心理认知的关系,把握好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中,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引导并培养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注重借助图画、视频和生活经验等引导学生阅读,并读出自己的感受,学会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尽量让学生乐学、乐说,还要适当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的大好河山,学会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3、积累字词,并掌握字词的基本作用,学会分辨字和词语。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与课文、视频、图片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国的大好河山,并积累好词、好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助我国山水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看图写话能力,激发学生感悟我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和神奇。

2、带领学生品景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单元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与课文、视频、图片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国的大好河山,并积累好词、好句。

2、借助我国山水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看图写话能力,激发学生感悟我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和神奇。

3、带领学生品景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

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品景悟情这条主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和语言积累能力。

学生以“文、图、想、问、画”为基础,从图文中领悟祖国山水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之情。

此外,学生通过对一些重点词句的分析,思考科学的意义。

六、课时安排:

本单元预计用11个课时安排教学。

课题

17、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法与学法

教法:

情景教学法、点拨法。

学法:

自读自悟、体验法。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

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

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

哪些字、词无法理解?

(天门:

天门山。

中断:

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

到这里回旋。

出:

耸出来。

孤帆:

单独一只船。

帆:

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

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

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

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

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

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

(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六、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

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

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

(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七、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

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

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

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

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

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

(课件出示:

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

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课件展示:

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这时可以适时补充:

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八、课外延伸:

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九、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 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

水——潋滟

雨:

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课时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背诵古诗。

课后反思: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

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

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

相互 和:

和谐 镜:

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

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

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

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

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

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

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

“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课件展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