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机制,让生态理念走进地理课堂.docx
《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机制,让生态理念走进地理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机制,让生态理念走进地理课堂.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机制,让生态理念走进地理课堂
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学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反思“今天,我们怎么上课?
”是“坚守应试教育的堡垒,继续推行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态势”,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革故鼎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很明显,后者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要求地理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死气沉沉的课堂,引进“生态理念”,形成“地理生态课堂”。
本文以笔者在2012年3月听过的一节公开课作为平台,将得到的启示运用于地理学科教学中,让地理学科教学更具有生态理念。
一、课例回放——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上课主题:
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区位分析”1.导入:
设问导入——概念剖析(区位)——进入主题(城市区位分析)多媒体展示:
“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图”问题设计:
世界上为什么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
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
今天我们就用区位的知识去解决它。
解释区位概念,进入“城市区位分析”。
2.案例感知——知识总结——适时运用(城市自然地理区位)多媒体展示:
“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图”问题设计:
(1)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分布与地形有何关系?
(2)找出太原和西安所在的地形类型,并观察其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3)展示“世界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区分布示意图”,找出巴西城市的分布特征,并提问:
“为何平原上分布少而高原上分布多?
知识总结:
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平原——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地;山区——城市分布在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多媒体展示:
“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图”“世界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区分布示意图”问题设计:
(1)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分布与气候有何关系?
(2)找出世界上大城市密集地区和稀疏或无城市分布区。
知识总结:
城市与气候的关系: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降水适中、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又趋向于沿海地带;气候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高寒地区城市分布少。
多媒体展示:
“中国南方内河航线和主要的城市分布”问题设计:
(1)找出沿长江不同区位的城市:
上海、重庆、赣州。
(2)分析它们的区位。
(3)找出中国与上述城市相似区位的城市。
知识总结:
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河流入海口:
天津、上海、广州;干支流交汇处:
重庆、宜宾;河运起点或终点:
赣州。
城市自然地理区位:
(1)地形:
平原——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地;山区——城市分布在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
(2)气候: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降水适中、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又趋向于沿海地带;气候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高寒地区城市分布少。
(3)河流:
河流入海口:
天津、上海、广州;干支流交汇处:
重庆、宜宾;河运起点或终点:
赣州。
适时运用:
教材第27页活动1“海口市自然地理区位分析”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由其中一组推选组长发表讨论结果。
城市经济地理区位:
在处理此块内容时,基本思路与城市自然地理区位的思路有所相似,充分利用典型图片及例子,如:
攀枝花景观图和中国矿业城市图来说明资源和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利用株州城市的发展、扬州的兴衰来说明和总结交通与城市区位的关系。
从而总结出城市地理区位的内涵,然后用教材第27页活动2“武汉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来巩固知识,在方法上可以与上述相似。
城市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利用教材活动中深圳珠海的例子,再利用黄山、筑波等推论出政治文化地理区位的含义及包含的要点。
3.构建模式人文地理的学习重在原理和规律的总结和提出,因此,在上述的案例分析基础上,进行城市区位分析一般性的原理和思路的提升,基本做法如下:
主题:
构建城市区位分析的基本模式。
方法:
多边合作法。
分组:
将全班分成3个小组,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汇报成果。
要求:
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模式来设计。
4.展示成果每组组长将小组讨论结果上讲台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并汇报其设计的基本思路,在此过程中,学生展示的模式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而且在阐述过程中,语言表达清晰条理清楚,课堂气氛活跃,所有学生都参与了活动。
现将两幅作品展示如下:
■■5.教师点评教师不仅要合理正确评价出每小组的优缺点,而且趁此机会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以完善学生知识的不足。
6.实战演练教师选取一个典型的城市,让学生运用刚才所构建的模式,完整地分析城市区位。
我就选取了教材中的活动题“开罗”作为典型城市,由于高一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不熟悉,因此我给予开罗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背景图,以作参考。
由于用自己构建的模式去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分析较透彻。
二、课例反思——让生态理念走进地理课堂这节课从提出主题—案例感知—知识总结—适时运用—构建模式—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实战演练,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充分将学生、教师、环境的力量融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理念。
即:
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课堂,追求的是生命实体在课堂中自然、和谐、自主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了有效地开发,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地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统一,这种理念主要通过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体现出来。
归纳起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
1.构建自由对话的平台、师生互动的时空和感受成长的场域
(1)建立了平等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也就是说,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征服和被征服”“霸权和顺从”的关系,让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素——教师和学生处于自由开放的心态和绿色的课堂环境,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为基本特征,以各自生命价值的付出为代价,在现实的努力与追求中,构建一种和谐、自然的对话氛围。
(2)构建了师生互动的时空。
生态中的感悟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学生对事物的重新选择、组合和建构。
(3)构建了感受成长的场域。
在本节课中,教师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情境、开放的氛围、自主操作对话沟通的场域,通过学生自主构建城市区位分析的一般模式,收获的是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方法的内化。
2.构建和运行了新课堂形态
(1)建立多维互动的教学机制。
在设计本节课时,为了改变传统教师一讲到底和形式上的活跃,在学生没有接触之前,我先让学生根据教师给予的主题,通过提出主题—案例感知—知识总结—适时运用—构建模式—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实战演练的流程,让学生自主探索,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的尝试成功,从而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总结和掌握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到的思想和方法,自觉认识此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建立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为一体的与新课程相应的教学体系。
完成模式构建之后,我针对学生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完整地介绍构建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行为和思想的不足,然后根据刚才的主题,让学生现场运用,以便将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运用,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形成“以学生为核心、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中心”的新课堂。
(2)运用了形式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
本节课中既有传统的讲述,也有合作探究、学生成果展示、学生现场演练,还运用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并不是流于花哨的形式,而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信息,张扬个性、关怀生命、因材施教,结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理性和实践能力。
3.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在考虑同行们常谈的问题:
教师的角色。
在课堂中如何转变教师传统的“控制”和“霸权”的角色,如何体现新型的主导角色,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体现出来?
能否借鉴“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风格?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在自己的角色定位中,始终努力把握这些“转变”原则,并以“导”的角色出现。
(1)师生关系中的角色转变。
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由“单向传递者”转向“对话交往者”。
(2)课程运作中教师角色转变。
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激发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重视教学方式的对话,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
(3)努力扮演好三种角色。
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组织者的角色、合作者的角色,将设计的问题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以及师生的交流来获取知识,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不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