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5564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文学复习资料.doc

《水文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学复习资料.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文学复习资料.doc

水文学

第一章绪论地球上水的性质与分布

水文学:

研究地球上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水文现象:

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

水文现象的特点:

①水循环永无止尽:

任何一种水文现象的发生,都是全球水文现象整体中的一部分和永无止境的水循环过程中的短暂表现。

②水文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化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

周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地球公转及自转,地球和月球的相对运动,以及太阳黑子的周期性运动所导致的昼夜,四季交替的影响所致。

各因子本身在时间上也不断变化,因而又具有随机性。

③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不同的流域、如果所处的地理位置相似,由于纬度地带性的影响,水文现象也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由于各流域的地质、地形等非地带性下垫面条件的差异,水文现象就会有巨大的差异。

第一节地球上水的物理性质

水分子聚合体:

单水分子(H2O),双水分子(H2O)2,三水分子(H2O)3。

随着水温的升高,水分子聚合体不断减少,单水分子不断减少。

水温在3.98°C时,结合紧密的二水分子最多,故此时水的密度最大。

液态水结构的主要理论模型:

“闪动簇团”模型,是把液态水看成以氢键结合的水分子的闪动簇团,在略为“自由”的水中游泳的一种液态体系。

海水的温度分布:

①水平分布。

(三大洋表面平均水温均为17.4°C,太平洋(19.1)>印度洋(17.0)>大西洋(16.9)。

北半球高于南半球,在南北纬0°-30°之间以印度洋水温最高,在南北纬50°-60°之间大西洋水温相差悬殊。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区水温最高,大洋东西两侧,水温分布有明显差异,寒暖流交汇处,水温水平梯度较大,夏季大洋表面水温普遍高于冬季,水温水平梯度冬季大于夏季。

②水温的垂直分布,从海面向海底呈不均匀递减趋势。

三大洋水温垂直分布:

冰点温度,最大密度温度与盐度关系:

正温层:

当湖水温度随水深的增加而降低时,即水温梯度呈负值时,将出现上层水温高下层水温低,但不低于4摄氏度,这种水温的垂直分布,称为正温层。

逆温层:

当湖水温度随水深的增加而升高时,即水温垂直梯度呈正值时,将出现上层水温低,下层水温高,但不高于4摄氏度。

这种水温的垂直分布称为逆温层。

温跃层:

在湖面以下一定深度常形成温跃层,即上下水温有急剧变化的一段。

同温层:

当湖温上下层一致,上下层水温完全相同(同温层,4℃)。

第二节地球上水的化学性质

天然水的化学成分:

1)悬浮物质:

粒径大于100纳米(10-7米)的物质颗粒,在水中呈悬浮状态,如泥沙、粘土、藻类、细菌等

悬浮物的存在使天然水有颜色、变浑浊、产生异味。

2)胶体物质:

粒径为100—1纳米的多分子聚合体,包括次生粘土矿物、含水氧化物、腐殖酸

3)溶解物质:

粒径小于1纳米的物质,在水中成分子或离子的溶解状态,包括盐类、气体、某些有机物。

天然水八大离子:

K+、Na+、Ca2+、Mg2+、Cl—、HCO3-、SO42-、CO32-。

八种主要离子的含量都占溶解质总量的95—99%以上。

矿化度:

天然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

天然水的矿化过程:

主要矿化作用

1)溶滤作用土壤和岩石中某些成分进入水中的过程

2)吸附性阳离子交替作用天然水中离子从溶液中转移到胶体上,是吸附过程。

同时胶体上原来吸附的离子,转移到溶液中是解吸过程。

吸附和解吸的结果,表现为阳离子交换。

胶体吸附的饱和容量称为吸附容量,单位:

mol/g

3)氧化作用包括使围岩的矿物氧化和使水中有机物氧化。

4)还原作用在还原环境里,天然水若与含有有机物污染,碳氢化合物可以使水中的硫酸盐还原。

5)蒸发浓缩作用

6)混合作用雨水渗入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河水,河水注入湖泊或大海,河口段的潮水上溯,海滨含水层的海水入侵等,都是天然水的混合。

河水化学成分的特点:

①河水的矿化度普遍偏低。

②河水中各种离子的含量差异很大。

③河水化学组成的含量差异很大。

④河水化学组成的时间变化明显。

湖水化学成分的特点:

①湖水矿化度有差异。

②湖中生物作用强烈。

③湖水交替缓慢,深水湖有分层性。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①地下水充填于岩石,土壤空隙中,与岩石,土壤广泛接触,渗流速度小,循环交替缓慢,而且地下水贮存于岩石圈上部相当大的深度,构成地下水圈。

②矿化度变化范围大,从淡水直到盐水。

③地下水与大气接触有很大的局限性,仅限于距地表最近的含水层,此层可溶入氧气称为氧化作用带。

海水的化学组成:

目前已发现80多种元素,但含量差别很大。

主要化学元素:

Cl(氯)、Na(钠)、Mg(镁)、S(硫)、Ca(钙)、K(钾)、Br(溴)、C(碳)、Sr(锶)、B(硼)、Si()硅、F(氟)等12种,约占全部海水化学元素含量的99.8—99.9%,称为海水的大量元素。

海水盐度:

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物质的质量。

是海水物理、化学性质的重要标志。

影响盐度的因素:

主要取决于影响海水盐度的各自然环境因素和发生于海水中的许多过程。

1)低纬海区,降水、蒸发、洋流和海水紊动、对流混合等起主要怍用。

降水大于蒸发,使海水冲淡,盐度降低;蒸发大于降水,则盐度升高。

盐度较高的洋流流经一海区时,可使盐度增加;反之,可使盐度降低。

2)高纬海区,除受上述因素影响外,结冰和融冰也能影响盐度。

第三节地球上水的分布与水资源

水资源:

广义:

世界上一切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土壤水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

狭义:

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

水资源的特征:

①水资源的循环再生性与其有限性:

水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在水文循环过程中使水不断的恢复和更新,属可再生资源。

水循环具有无限性的特点,但又受太阳辐射等条件的制约,每年更新的水量都是有限的,因而具有有限性。

②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水资源主要补给为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他们具有随机性和周期性,且在地区的分布很不均。

③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④利害两重性:

由于降水和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和时程分配的不均匀,往往会出现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

通常采用多年平均径流量来表示水资源量

按照年降水和年径流的多少,全国大致可划分为水资源条件不同的五个地带:

①多雨----丰水带。

②滋润----多水带。

③半湿润----过渡带。

④半干旱----少水带。

⑤干旱----干涸带。

我国水资源状况:

(一)水资源时空变化:

①地区分布:

因受海陆位置,水汽来源。

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②季节变化:

全国降水量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和秋季介于冬夏之间。

春雨和秋雨各地不同,多气旋过境春雨较多,多台风过境的地方秋雨较多。

(二)水资源条件和问题。

1.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量较少。

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赢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

2.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进行水量的地区调配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3.水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抗旱防洪涝始终是一项艰巨任务。

4.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增加了江河防洪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

5.地下水是我国重要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过量开采。

6.天然水质量相当良好,但认为污染日趋严重,防止水质恶化,保护水源已是当务之急。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一节水循环概述

水循环: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水循环的基本过程)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机理:

①水循环服从与质量守恒定律。

即整个循环过程保持着连续性,既无开始,也无结尾。

②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③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④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⑤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水携带着某些物质一起运动,诸如溶于中的各种化学元素,气体以及泥沙等固体杂质等。

大循环:

发生于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由于广及全球,故名大循环,又称外循环。

小循环:

发生于海洋与大气之间,或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水体的更新周期:

指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水循环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大循环和最活跃的自然现象:

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影响生态平衡;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自然界的水文过程来说,水循环是千变万化的水文现象的根源。

水文循环与地球圈层构造:

水通过循环运动,积极参与了圈层之间界面活动,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水循环与全球气候:

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存储和转化者;水循环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再分配,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矛盾得到缓解;水循环的强弱及其路径,还会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甚至可以决定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

在这方面,海洋环流系统的气候效应表现得最为强烈。

水循环与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

水重塑了全球的地貌形态,并影响到地壳表层内应力的平衡,是触发地震,引起地壳运动的重要原因。

水循环与生态平衡:

水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组成物质,没有水循环,就不会有生命活动,水循环的强度与时空变化,是制约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平衡或失调的关键,是影响地区内生物有机体活动旺盛,繁茂,或凋萎,贫乏的主要因子,还是造成本区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

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只有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以及控制水污染的条件下,水资源才能不断获得更新,才能永继利用。

水循环与水文现象以及水文学科的发展:

水循环是一切水文现象的根源,研究水循环,是认识自然界错综复杂的水文现象的一把钥匙,是把握自然界各种水体的性质、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第二节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

任意选择的区域(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

即水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研究意义:

1.通过水量平衡的研究,可以定量地揭示水循环过程与全球地理环境、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揭示水循环过程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控制的效果;

2.水量平衡也是研究水循环系统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分析系统内蒸发,降水及径流等各个环节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3.是水资源现状评价与供需预测研究工作的核心。

4.在流域规划、水资源工程系统规划与设计工作中,也离不开水量平衡工作,它为工程规划提供基本设计参数且可以用来评价工程建成后可能产生的实际效益。

5.合理处理各部门不同用水需要,进行合理调度,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重要手段。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I-Q=ds/dt(I为水量收入项;Q为水量支出项)

(p+E1+R表+R地下)+S1=(E2+R’表+R’地下+q)+S2

——P为时段内降水量;

——E1、E2分别为时段内水汽凝结量和蒸发量

——R表和R’表分别为时段内地表流入与流出的水量

——R地下、R’地下分别为时段内从地下流入与流出的水量

——q为时段内工农业及生活净用水量;

——S1、S2分别为时段始末蓄水量。

第三节蒸发

蒸发的三种类型:

①水面蒸发(水体与大气之间界面上的分子交换)②土壤蒸发(土壤空隙水的蒸发)③植物蒸发(植物的蒸腾作用)

水面蒸发:

充分供水条件下的蒸发。

只需要克服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

土壤蒸发:

土壤水在汽化过程中,除了要克服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外,还要克服土壤颗粒对水分子的吸附力。

从本质上说,土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