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名师总结.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55560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名师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名师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名师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名师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名师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名师总结.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名师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名师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名师总结.docx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

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

西班牙、葡萄牙。

2.背景:

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时间:

19世纪初。

4.领导人: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概况:

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导火索:

“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

封建王公;主力:

印度土兵;杰出代表:

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4.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人民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结果)

②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一、彼得一世改革:

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1.背景(原因):

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领导人:

彼得一世。

3.时间:

18世纪初。

4.目的:

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

①政治上: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上:

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③经济上: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化上:

推行文化教育,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⑤生活方式上:

提倡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

6.作用:

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的,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影

响)

7.局限性:

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1.背景(原因):

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的经济发展。

2.领导人:

亚历山大二世。

3.时间:

1861年。

4.目的:

巩固沙皇的统治。

5.主要内容: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

6.意义: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

③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影响)

④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局限性:

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 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年)

1.根本原因:

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

1861年3月林肯当选为总统。

3.领导人:

林肯。

4.开始:

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5.转折点:

1862年9月,联邦政府审时度势,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作用:

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场不利的局面。

6.结果:

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7.影响:

①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性质)

②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

③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

1.原因:

①幕府统治危机:

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

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内因)

②民族危机:

19世纪中期,美国打开日本国门,强行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港口。

(外

因)

2.前提:

倒幕运动:

186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3.主要内容:

政治上: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经济上:

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号召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4.地位:

是日本从封建主义进入资本主义的重大转折点。

5.影响:

①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

身资本主义强国行列。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②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局限性)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开始:

1.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

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美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

3.特点: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成就:

1.电力成为新能源:

前提: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代表人物:

爱迪生

成就:

爱迪生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

他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其他发明:

发电机、发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

时代特征: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内燃机:

(德国)奥托制造出煤气的内燃机;

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迪塞尔发明柴油内燃机。

交通工具:

(德国)本茨制造出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美国)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

(美国)莱特兄弟试飞飞机成功。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前提:

(瑞典)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和无烟炸药。

(美国)海厄特发明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造工业由此诞生。

(法国)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三、影响:

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②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③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④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成长。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2.大众教育:

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二、城市化: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了许多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国):

①地位: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②成就: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光学分析。

③科学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国):

著有《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

二、文学家:

1.巴尔扎克(法国):

《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2.列夫·托尔斯泰(俄国):

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代表作: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3.贝多芬(德国):

《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第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4.梵高(荷兰):

《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根本原因:

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两大军事集团:

1882年组成的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20世纪初建立的三国协约(英、法、俄)。

三、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四、交战双方:

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五、进程:

①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

②欧洲战场分东线、西线、南线三条战线;

③后来,战争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

④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屠场”之称;

⑤美国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

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六、结束:

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七、性质:

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八、影响:

①规模空前,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入战争。

②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③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④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

觉醒。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依然很落后。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③1917年俄国发生二月革命。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但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要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十月革命

1.背景:

①前线俄军遭遇惨败

②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

③临时政府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

④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2.时间:

1917年11月6日。

3.领导人:

列宁。

4.起义总指挥部:

斯莫尔尼宫。

5.结果:

取得胜利;成立苏维埃政府。

6.政权巩固:

政治上:

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政权机关。

经济上:

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外交上:

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和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军事上:

废除旧的常备军,组建红军;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7.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影响):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③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 《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一、巴黎和会

1.时间地点:

1919年1月~6月、法国巴黎。

2.目的:

战胜的协约国缔结合约,讨论战后安排。

3.操纵国:

英、法、美(三巨头: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主要内容:

A.签署《凡尔赛和约》(针对德国)的主要内容:

①领土:

重划德国疆界,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②军事:

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十万;

③政治:

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④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