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现状Word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541825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现状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现状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现状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现状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现状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现状Word格式.doc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现状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现状Word格式.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现状Word格式.doc

Thaler将行为金融学称之为一种“开放性思维的金融学科”,因为它承认一些经济金融机构、个人存在非完全理性行为的可能性。

大多数情况下,行为金融学是将心理学应用到金融行为者的身上。

金融学的倡导者坚持认为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并不是完全理性人,而只是普通人。

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真实行为,揭示了投资者的非理性和竞争市场中人的易犯错性[1]。

尽管这种对于理性的背离是随机的,但也是系统的。

Shleifer指出投资者对于经济理性的背离是高度普遍和系统的[2]。

很长一段时间前,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了人们经常表现出非理性的行为,在做预测时会经常犯一些可预见的错误。

通过结合心理学和金融学,研究者可以更好地解释证券市场上的一些异象和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Ritter认为行为金融学由两大块构成:

认知心理和套利限制,他认为认知指的人们就是如何思考的。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过程中存在一些系统的错误,如人们的过度自信倾向,人们总是过多的注重近期的经验、经历等。

而且人们的这种偏向也有可能产生分歧[3]。

Witteloostuijn和Muehlfeld认为认知心理是行为金融学的一个主流研究方向,它使得我们对人们的投资决策过程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认知缺陷和心理偏向会对人们的投资决策过程产生影响[4]。

由于投资者是非完全理性人,因此他们的认知缺陷、心理偏差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以致做出有损他们资产的决策。

倾向于这些偏差的投资者经常会冒一些他们所不了解的风险,得到一些他们所没有预测到的结果,会进行一些没必要的交易,当最终结果为坏的时候他们会经常自责或者责怪他人[5]。

KentBaker和Nosinger认为常见的投资错误是由投资者的认知、情绪缺陷和心理偏向引起的,并把这些偏向分为了两类:

投资者是如何思考的(howinvestorsthink)和投资者是如何感知的(howinvestorsfeel),并阐述了心理偏向和投资者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nessbias)、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认知失调(cognitivedissonance)、小数定律(lawofsmallnumbers)等。

[6]

仅仅靠认知心理学并不能够解释金融市场中的所有异象,也没够解释为什么面对同样的股票,投资者会有不同的反应(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反应)。

例如,在经历损失之后,为什么有的人选择避免再次承担风险而有的人选择更高风险的投资而希望捞回过去的损失?

为什么有的人会选择长线投资而有的人选择短线投资?

随着人格心理学在金融学领域的应用,这些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解决。

研究者认为人格特质会影响投资者的风险感知和他们承担风险的意愿,而风险感知决定着投资行为,因此人格特质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投资收益[7]。

Filbeck,Hatfield和Horvath用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Myers-BriggsTypeIndicator,MBTI)来评估拥有不同人格特质的人的风险容忍度的不同,在MBTI的人格分组和相应的风险承担能力之间建立一种行为联系。

他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人格类型可以用来解释投资者的一些投资行为。

[8]

2认知和投资者行为

投资者的决策过程也就是投资者的选择偏好过程,这一过程与人们的认知心理密切相关[7,9]。

心理学研究表明,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为了减少需要分析信息的数量和复杂性,大脑会过滤一部分信息或者采用一些“捷径”来减少其他信息的复杂性,这些“捷径”允许大脑在领会、消化所有信息之前做出决策。

这种过程被称之为“启发式简化”,可以引起投资者产生许多认知偏差[6]。

如,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nessbias)、熟悉度偏误(familiaritybias)、认知失调(cognitivedissonance)等。

2.1代表性偏差

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nessbias)是人类固有的偏差之一,指人们在不确定性的情形下,会抓住问题的某个特征直接推断结果,而不考虑这种特征出现的真实概率以及与特征有关的其他原因。

大多时候,代表性是一种有用的启发,能帮助人们迅速推断出结果,但有时也会造成严重的偏差,特别是会忽视事件的基本要素,即无条件概率和样本大小[9,10]。

代表性偏差会对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制定产生影响,投资者会混淆好公司和好投资的概念,会混淆一个好公司的特征(如产品质量、管理者能力、高市场份额等)和一支好股票的特征(股票价格增长的幅度和速度高于其他股票)。

这种模式化观念会导致如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所描述的那种认知错误,即那些“魅力企业”(平均增长速度排在前10%的企业)通常都是不好的投资[11]。

投资者还会认为在近期盈利的股票的股价增长趋势在未来会持续下去,认为过去的价格趋势会代表着将来的股价走向,导致投资者过分追逐在近期盈利的“赢家”(在过去三到五年盈利(亏损)的股票被称之为赢家(输家)),对过去的“赢家”过分乐观而对过去的“输家”过分悲观。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DeBondt和Thaler的研究表明,那些被称之为“输家”的股票在接下来的三年内盈利比那些被称之为“赢家”的股票高出30%,代表性偏差经常会使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6,12]。

2.2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cognitivedissonance)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

在面对与自己决策相矛盾的信息时,大脑中的防护机制会自动的过滤掉那些相矛盾的信息而选择支持过去决策的信息。

因此,认知失调往往会导致人们会忽略、拒绝、或者最小化与原来特定信念相矛盾的一些信息,而去寻找一些支持之前信念或者决策的信息。

Harmon-Jones,Mills认为认知失调是指当投资者发现有证据表明其信念或决策是错误时,投资者所体验的一种心理和智力上的冲突。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投资者会刻意回避或故意扭曲理论或事实来证明自己的信念和决策是正确的[13]。

人们通常会相信自己的决策都是对的,并且他们记忆中过去决策带来的收益要远比实际收益好。

当持有业绩差的基金时,最好的做法就是尽快卖掉它。

然而大部分投资者会选择继续持有它,是因为投资者不愿去承认他们的决策是错误的。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资金流入业绩好的基金的速度比流出业绩差的速度快。

[14]

2.3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通常表现在一下三方面:

一是人们会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业绩,自我控制水平和成功的机会;

二是人们通常会相信自己比别人强,如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三是人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信念和掌握的信息的精确度,我们称之为过度精确。

Moore和Healy的研究表明人们面对不同难度任务会表现出不同的自信水平。

当人们面对一项艰巨的任务时,会过高的估计他们的实际绩效,但是会认为他们的绩效比别人差;

而当人们面对简单的任务时,会低估自己的实际绩效,但是会认为他们的绩效比别人好[16]。

过度自信会导致高交易频率和高风险承担,而且男性的过度自信成都要高于女性。

Barber和Odean通过对1991年到1997年一家经济证券公司38000位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得知男性的交易频率比女性高出45%,且交易频率会使男性的净收益减少2.65%而女性的净收益会增加1.72%。

研究表明单身男性、已婚男性、已婚女性、单身女性对于风险的偏好是依次递减的,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多的过度自信。

[17]

由于人们有过度自信的倾向,他们愿意相信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能使他们在交易中获利,而这些所谓的信息其实并不具备投资获利的意义,从而导致了过度交易的存在,并且会承担更大的风险。

过多的交易次数会使投资者支付更高的手续费和税金,如果交易收益不足以抵偿交易成本,那么投资者将面临损失。

但自信对投资者来说并不绝对是一件坏事。

AlbertWang的研究表明,在金融市场中不自信的、悲观的投资者是不能够生存的,适当的过度自信或者乐观会使投资者生存下来甚至出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基本风险很大的情况下[18]。

2.4处置效应

Odean对一家国际经济证券公司10000个交易账户的交易行为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更愿意卖出赚钱的股票而持有赔钱的股票。

往往他们过早卖出的股票会继续盈利,而他们继续持有迟迟不愿出手的股票会继续亏损。

[20]Kaustia通过研究持有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发现当股票价格高于买进价格时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比较活跃;

而当股票价格低于买进价格时投资者的不愿进行过多交易[21]。

参考点的变化会改变处置效应。

DaCosta,Mineto和DaSilva认为男性和女性大脑对于参考点变化的解释不一样,而导致了男性在参考点由买进价格变为现有价格时会继续持有亏损股票、卖出盈利股票;

而在相同情况下女性则不会产生这样的行为[22]。

2.5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mentalaccounting)是大脑将不同的目标以及为达到此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分离开的一个过程[23]。

Thaler认为人们在消费决策时把过去的投入和现在的付出加在一起作为总成本,来衡量决策的后果,这种对资产分类的分账管理和预算的心理过程就是“心理账户”的估价过程。

人们通常会根据财富的来源和支出不同而将财富划分成为多个分账户,每个分账户都有单独的预算和支配原则,金钱在个账户之间是不能随便转移的。

Thaler将这种现象称为“非替代性”,他的研究还表明“非替代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由不同来源而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如人们会将辛苦工作赚来的工资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对于买彩票得来的钱将会很快花掉;

而是由不同消费项目而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如平常舍不得买的东西会以生日礼物的方式买下来;

三是不同存储方式导致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24,25]。

此外,Barberis和Huang黄明的研究还认为心理账户会放大其他心理偏向的影响,如外置效应[26]。

2.6参考点和锚定

人的大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会选择一个初始值,然后以初始值为参考,根据获得的附加信息来逐步修正答案。

这个过程被称之为“锚定”(anchoring),这个初始值我们也称之为“参考点”(referencepoint)。

在金融市场上,锚定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当投资者对某种股票形成较稳定的看法后,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锚定在这种看法上,并以此为基准形成对该股票将来表现的预期判断。

在金融市场上,一些投资者经常会关注一些特殊的股票价格,这些特殊的价格被称之为“参考点”,而关注的过程被称之为“锚定”[6]。

参考点就是投资者用来和现时股价作对比的特殊股价。

大脑对于参考点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决定着投资者会体验到盈利的愉快感还是亏损的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