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司马谏议书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号文。
享年六十六岁。
【背景与题解】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
)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是作者的复信。
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
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
《报任安书》(司马迁)、《答李翊书》(韩愈)、《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二)完成下列预习题目
1、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强聒()难壬人()盘庚()不恤国事()怨谤()
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会晤()怨诽之多()胥怨()
2.解释重点实词
强聒()游处相好()议事每不合()名实()
所操之术()固前知()胥怨()不恤国事()非特()
汹汹然()难壬人()膏泽()不事事()
敢知()无由会晤()
3、重点语句翻译
①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③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课案
书声琅琅
整体感知
个性体验
熟
读
深
思
初读文本,把你从本课学到的新字词、文学文化常识整理在下面。
再读文本,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段落层次
第1段:
交代写信的
。
第2段:
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
、
,逐一加以驳斥。
第3段:
分析
对新法怨恨、诽谤的
,并表示对士大夫
、
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4段:
书信常规的
语,使全文结构
三读文本,谈谈你从文中读出了什么?
依据是什么?
文章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取
长
补
短
要求:
小组同伴交流熟读深思的成果,互相借鉴补充,把交流所得整理在下面。
小组代表集中大家的成果,做好展示。
各
抒
己
见
质疑问难
咬文嚼字
四读文本,仿照示例,设置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尝试回答。
例:
根据文章内容猜测一下,王安石实施变法时,朝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文中是怎么表达的?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天下--“怨谤”;
众--“汹汹然”。
(2)司马光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五读文本,仿照示例,勾画并抄写出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品味并赏析。
画
龙
点
睛
用简洁的语言或图表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完成同步训练,并作出自我评价。
妙
笔
生
花
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赞同变法吗?
请你以一个学生的身份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短信,表明自己的态度。
拓展阅读:
王安石的一次选择
我们来说说王安石的一次选择,这次选择是对沈括做出的,造成了两位巨人的疏离,却是王安石不得不去做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沈括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当时反对变法的保守势力说王安石结党营私,并且列出了他“私党”的名单,名单中第15个人就是沈括。
王安石先是重用沈括,可是在他复相之后却疏远甚至排斥沈括。
这一反一复之间,很值得玩味。
说起王安石与沈括的关系,简单,但也很复杂。
简单,比如说岁数上,王安石比沈括大10岁,非常清楚。
但复杂的是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关系。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娶了沈括表哥的女儿,所以王安礼是沈括的表侄女婿,这样王安石就比沈括低了一辈。
后来王安石主持国家大考,沈括以苏州第一名的身份应试,考中进士。
主考官和考生的关系,乃是师生之谊,这样王安石反过来又比沈括大了一辈。
王安石和沈括是什么时候认识的呢?
大概就是在他弟弟娶亲的时候。
正巧此时沈括的父亲去世了,沈家就托王安石给他写了一篇墓志铭。
后来,沈括进了朝廷做了官。
王安石在和沈括的交往之下,对他惊为天人。
这时王安石已经准备变法,他需要大量的人才,就准备用沈括。
但是不巧,沈括的母亲又死了,所以他不得不回家丁忧。
三年以后,沈括丁忧回来,这时王安石变法已经启动。
沈括一来,王安石立马就把很多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
比方说,疏浚汴渠,主持司天监,还让他当上了三司使。
而沈括在王安石的大力支持之下,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疏浚汴渠的时候,沈括发明了分层筑堰法,领先世界600年。
在主持司天监的时候,沈括有很多天文学发现,其中一个是“太阳周年视运动的不均匀性”,这是古代天文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
可以说,沈括在这段时期做得风生水起。
不久,王安石罢相;
不到一年,宋神宗又让他回来。
但是王安石复相以后,宋神宗再要用沈括,王安石却加以阻止。
王安石说沈括是个“壬人”,就是奸佞小人的意思。
为什么王安石罢相、复相前后还不到一年,他对沈括的看法就有了这么大的转变呢?
我们研究史料,得出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沈括自找的。
严格来说,沈括更偏向于一个科学家,而王安石则偏向于一个学者。
学者和科学家有什么差别呢?
在于如何看待事物。
学者可能看一个总体的方向,可是科学家更看重细节。
新法里有一条户马法,主要是为了抵御辽国的骑兵。
户马法规定,在和辽接壤的地方,老百姓都要养马。
一旦发生战事,这些马就要被征召成为官马,和辽国的骑兵作战。
但是沈括经过实际考察以后,认为这个法不对。
辽国的马匹是长年累月打仗打出来的;
宋军的马则是民间豢养,临时征召来的,这能够取得胜利吗?
但王安石在位的时候,沈括没说什么;
王安石下来了,沈括说,我觉得户马法不太对,应该有些新的措施。
我们可以设想,王安石复位后,他往那一坐:
怎么?
我在位的时候你不说,我下去了你说,什么意思?
沈括个性懦弱,却又有着科学家的良知,他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做法,导致自己失信,这是王安石看不上他的地方。
第二个原因,是新党内部的矛盾。
新党里面有一个重要人物叫吕惠卿。
王安石第一次在位的时候,沈括奉命去两浙兴修水利。
兴修水利得有钱,但是当时国家没钱,那怎么办呢?
沈括想,兴修水利最后得利的不是田地的主人吗?
这样好了,你们这些地主预先把钱给我,每亩田200钱;
我把这笔钱拿来,兴修水利造福于你们,怎么样?
这个方法很好,但是吕惠卿却很不爽,因为他在当地有大批田产。
一亩田200钱,一千亩就是20万钱,这对吕惠卿来说也不是个大数;
但他很有政治头脑:
这些钱不能露白。
把钱捂住,有助于他的政治前途;
如果把钱露出来了,就会有人追究他个人财产的问题,所以他坚决反对。
但是沈括在王安石的支持之下,坚决地贯彻,叫吕惠卿交了这笔钱,这样吕惠卿就恨上了沈括。
王安石复相以后,吕惠卿成为他的左右手,吕惠卿极力地诋毁沈括,自然而然,王安石也就排斥沈括。
我们这么一说,王安石的人品有没有点问题呢?
还真没问题。
举个例子,黄庭坚是反对新法的,但他说:
“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他对王安石人品的评价是“一世之伟人”,这个评价是不得了的。
司马光也有个评价,他说:
“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说王安石写文章、个人品质过人处很多很多。
那王安石为什么要排斥沈括呢?
这就是第三个原因,他认为沈括不堪重任。
我们从王安石复相以后的作为来看。
复相以后的王安石,在四年时间中把他的新法基本全部推行了。
但是推行新法,需要冒极大的风险。
王安石的另外一个弟弟王安国就曾经劝他,“天下汹汹,不乐新法”,哥哥你要注意啊。
但王安石说,我还是要干。
弟弟哭了,你要这么干的话,我们家要灭亡了。
还有一个叫刘攽的,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王安石是朋友。
他和王安石分析:
商鞅变法,后来被车裂了;
张汤变法,被汉武帝干掉了;
古来变法者,好像善终的不多啊。
北宋虽然有不杀大臣的祖宗家训,但从王安石身后的落寞凄凉,以及从南宋初年就开始的对他彻底的诋毁,我们可以看到王安石的变法确实是要冒极大的风险。
冒这样大的风险,强力推行一些改革措施,性格懦弱的人是不能担当的,这才是王安石排斥沈括的根本原因。
元丰八年,王安石罢相已经很长时间了,而沈括因为在与西夏的作战中受到些牵连,也被贬斥了。
这一年的冬天,沈括来看王安石。
这时候王安石还有一点病,沈括还给了他一个药方。
我们想起来鲁迅先生的一句诗: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两位巨人跨越了官场的恩恩怨怨,终于又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