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书育人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
《对教书育人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教书育人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是教书育人的思想保证;
吃透"
两头"
,有的放矢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前提;
提高业务水平,改善知识结构是教书育人的必备条件;
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教书育人的人格力量。
关键词:
教书育人;
教师;
素质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作为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在抓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着力抓教师教书育人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出人才、出成果,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服务。
本文就教书育人的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实施素质教育,教书与育人理当一体化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对教师教书育人具有特殊的要求,强调教师通过教学过程,在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这种要求,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的,在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两者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
教书与育人一体化的要求是具有客观依据的。
1.教师职责要求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
"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教书育人,培养合格人才是教师的职责。
自孔夫子办学以来,学校就以教书育人为根本职能,老师就以教书育人为神圣职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讲的就是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
综上所述,不难明确:
自从有了以教育活动为职业的教师以来,教师就肩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责任,并且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为一定的统治阶级培养人才;
教书与育人作为教育的一种实践及其作用,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同一体;
从来就没有脱离育人而教书,或者只育人不教书的教育活动,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2.教学活动为教师教书育人提供了特殊的条件
教学是学校的主要活动,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这一特点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育人的作用提供了特殊的条件。
其一,科学世界观的培养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而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书的活动中既能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
其二,教学是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地吸收科学知识:
知识的增长,认识能力的提高,使得他们的思想也随之而持续地变化。
显而易见,教学活动最能经常地持续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这是单纯的思想教育工作所无法企及、无法代替的。
其三,连续的教学活动,把师生经常联系在一起,产生了特殊关系;
教学相长,双向交流,教师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创新精神、思想情感、事业心和责任感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对哪些品德修养好、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的老师,学生更愿接近,师生之间心理兼容,对老师的教育帮助包括批评都会乐意接受。
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所说的:
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由此可见,教师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具有优越的客观条件,广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3.教学原则决定了教书与育人不可分离
教育学依据教学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就是其中之一。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给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这个原则体现了我国学校教学的根本方向和质量标准,是对教学的教育性的深刻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在学校教学中的反映。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客观世界规律的反映,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劳动成果,它蕴含着科学性和思想性,因而每一门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包含着思想教育的因素,这一点深刻说明知识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是紧密交融的,教书与教人是不可分离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努力从学科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把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很自然地统一起来,自觉做到教书育人一体化。
4.学生以学为主的特点需要教师既当经师又为人师
学生正处在全面吸收知识的阶段,他们的思想尚未成熟,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使他们要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思想的冲击,要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要在各种人生价值观交错出现的社会生活面前决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对于世界观正在形成时期的学生来说,迫切需要老师给予指导,引导他们思考问题,解答社会上的复杂现象,教他们如何做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当学生的经师,又做学生的人师。
同时,由于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而许多思想问题也是围绕学习反映出来的。
诸如专业思想、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都会出现各种思想问题。
如果对学生在学习上反映出来的一系列思想问题,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导致其它的不良行为。
作为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转变认识,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思想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读书,培养学生的刻苦精神和创业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好知识,锻炼思想,全面成长。
古人云: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我们今天的人民教师应当既为经师又为人师,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二、适应时代要求,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教师工作对国家昌盛,民族兴旺的伟大意义。
因此,教师必须为培养合格人才而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
1.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是教书育人的思想保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我国要想在21世纪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性决定。
并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这是新形势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庄严使命。
人民教师要能很好地担当起这一历史责任,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观念是对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的全新认识。
有了素质教育观念,教师就能转变那些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被动学习的局面中解放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把育人作为根本目的,并为此而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学生享赋和潜能得以充分开发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
相反,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是旧的一套,那么做好新时期教书育人工作就失去了思想基础。
所以,教师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是教书育人的思想保证。
2.吃透"
,有的放矢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前提
教师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必须将教材内容钻研透,把学生思想特点分析透,进而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书育人活动。
教书是育人的手段,教师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思维素质,因而对于教师来说育人是以教好书为基础的。
教好书,首先要吃透书本备好课,对教材的科学内容认真地进行钻研,把握重点和难点,在研究科学性的同时,挖掘教材的思想性。
教师吃透了教材,把握了教材的科学内容和思想内容,也就掌握了教育的武器,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将知识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很自然地统一起来,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发挥教材思想性的作用,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
所以,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教师还应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所谓"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讲的就是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吃准学生的思想特点,这样就能充分运用教材的思想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感受知识,认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帮助他们确立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在不断地研究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进而收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3.提高业务水平,改善知识结构是教书育人的必备条件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以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点的。
所以,教师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离不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一基本途径。
学高为师"
,教师要能教好书,就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强学习,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为教书育人提供必备条件。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政治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
推行素质教育,无疑对教师的知识从含量到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社会,科学知识不断更新,社会的信息拥有量迅速扩张,知识的发展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相互渗透,密切相关。
教师要培养适应这一发展需要的人才,自己的知识就不可能停留在传统的陈旧的水平上,也不能拘泥于单一的学科专业,必须坚持不断学习,广泛接纳和吸收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含量由轻量级向重量级跃进,加大份量;
加强深度,提高和增强对知识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努力超越自己的学科,扩大知识面,文科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理工科教师要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为培养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4.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教书育人的人格力量
教书是教师育人的基本途径,但教师教书育人不单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来实现的,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对于育人效果的好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优秀教师,文明的言行举止、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创业精神、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无声的号令,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行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所谓"
身正为范"
就是这个道理。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质量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
可见,教师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是无穷的人格力量。
作为人民教师必须像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那样,既要学识渊博、业务精湛,还要政治坚定、思想纯正、品德高尚、作风优良,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坚持发扬热爱祖国、敬业爱岗、求实创新、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
教师有了这种良好的师德,也就创设了一种运用人格力量进行教学的环境。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从教师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