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530357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Word下载.docx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Word下载.docx

2、教育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各种起源说

①生物起源论:

勒图尔诺、沛西·

能(本能、冲动)

②心理起源论:

孟禄(无意识、模仿)

③劳动起源论(凯洛夫)与其他(神话起源说、人生发展说、交往起源说)

2)教育的形态

3)教育的历史发展

非形式化教育阶段(从人类诞生到原始社会解体)

①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

②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教育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③教育的内容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

④教育传播媒介主要是靠语言和形体示范;

⑤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活动过程中学习

(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活动场所、教育内容、媒介)

形式化教育(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

①教育主体确定;

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所传播的文化逐步规范化;

④大抵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备;

⑤由于以上种种因素而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学校化、制度化、封闭化、标准化

未来的教育:

伊里奇:

学校消亡论;

《学会生存》(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

3、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基本流派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

文化教育学(理解、唤醒、解释;

狄尔泰)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第三世界追求解放;

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元教育学

2)教育家及代表作

柏拉图《理想国》——最早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独立的教育学诞生1632宗教徒夸美纽斯

康德——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的教授(学生编订《康德论教育》)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四段教学法、四阶段教学论(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之父)

杜威——现代教育学之父

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法

我国杨贤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学制的概念: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关系。

1)根据权力支配主体划分

①中央集权制(法)

②地方分权制(美)

③中央与地方合作制(英)

2)根据选拔分层功能划分

①双轨制(英)

一轨:

大学-中学系统。

学术性大学向下发展衍伸出一些预备性学校。

小学-初等职业学校系统。

初等教育学校面向普通劳动者而设,后来又增添了初等(与小学相衔接)和中等(与中学相衔接)职业教育学校。

②单轨制(美)

由普及初等教育为起点,推动中等教育的发展,最终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单轨制学校教育系统。

③分支型(前苏联)

学制包括四年制小学、七年制学校和普通教育学校高年级阶段(第九、十年级)。

它们相互衔接,又分别作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基础。

我国学制的发展:

1、壬寅学制(最早、未实施;

《钦定学堂章程》)1902

2、癸卯学制(最早颁布并实施;

《奏定学堂章程》)1904

3、壬子癸丑学制(北大蔡元培允许女生入学1912

男女可同小学,废除读经,小学7年中学7年)

4、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1922

5、现行学制:

学前教育(3~6、7岁幼儿)、初等教育(全日制小学教育;

6~7岁儿童;

成人初等业余教育)、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

义务教育特点:

普通性、基础性、强制性、免费性、公共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

1、教育万能论-人是教育的产物

柏拉图(主观唯心主义)、洛克(白板论、感觉主义的认识论)、爱尔维修(唯物主义)

2、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胡适(独立于政治、独立于宗教、独立的教育经费、由教育家主办)

3、人力资本论-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

舒尔茨、丹尼逊、贝克尔、文沙

(人口质量胜于人口数量;

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4、筛选假设理论-标签理论(强调文凭的重要性)

迈克尔·

斯宾塞、罗伯特·

索洛

5、劳动力市场划分论-教育层次决定劳动力的市场分配

皮奥里、多林格、戈登、爱德华兹、卡诺伊

(工资决定机制;

人力资本投资作用;

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和偏好)

(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①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

②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制度

③制约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④制约教育内容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①文化观念制约教育观念

②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③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

④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式

4、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①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制约

②人口波动对教育的制约

③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制约

④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制约

⑤人口分布对教育的制约

(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1、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维系社会政治稳定

②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2、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具有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的功能

②教育具有知识“再生产”的功能

③教育具有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传递-保存文化

②传播-丰富文化

③选择-提升文化

④创造-更新文化

4、教育的人口功能

①减少人口增长

②提高人口素质

③改善人口结构

④促进人口流动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中心四周律和头尾律;

最近发展区;

跳一跳,摘个桃)

在对青少年教育时,必须遵循有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能一刀切;

少年期:

危险期、心理断乳期)

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0~1岁和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时期;

关键期)

①指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有的阶段发展快,有的阶段发展慢

②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

教师要了解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并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力度。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5、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稳定性。

如每一年龄阶段都会表现出一些基本的特征。

但随着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的改变,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其发展水平又是有差异的。

针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特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意掌握每一年龄阶段中那些比较稳定的共同特点,按照这些共同特征,确定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同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可变性特点,教育者也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这种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措施,切不可死抱住传统不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遗传(前提)、环境(条件)、教育(主导)、主观能动性(决定)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2)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有核心指导性、概括统一性;

教育方针有指令性、政治指向性;

教育目标有具体多样性、实践操作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教育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性,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相关理论

1)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福禄贝尔)

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需要决定。

人生来就具有发展其身心的本能。

教育目的就是要使这种本能得到高度完善和发展。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荀子、涂尔干)否认个人的存在与价值,教育的目的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2)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目的论

科学主义目的观(弗兰西斯、培根)

以社会的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为出发点,以社会物质生产和科技进步为中心的关于教育目的的功利主义主张。

人文主义目的观(亚里士多德、阿德勒)

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性。

3)马克思主义目的论

3、我国的教育目的

1)不同时期教育方针的表述

2)现行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培养“劳动者”;

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注重提高民族素质

4、全面发展教育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

①“五育”既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内在联系;

②各育有自己独特的任务、作用和特殊的教育方法手段,不能相互取代;

③各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④综合而言,德育是方向,智育是主体,体育是基础,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渗透到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起着辅德、益智、健体的作用。

2)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处理五育关系,科学设计教育活动;

正确认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师生潜能;

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3)我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的分类:

1、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在班级、学校、市实践)、开发研究(在省、全国推行)

2、定性研究(文字)、定量研究(数字、量度,等级评价)

3、描述性研究(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干预性研究(对客观事物施加可能引起改变的影响,通过这种影响达到改变现状、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教育研究的过程:

选择研究课题;

查阅文献资料;

制定研究计划;

搜集与分析材料;

撰写研究报告;

总结与评价阶段

文献的等级分类:

一次文献(未经任何改动),二次文献(分类处理,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三次文献(综述)

研究报告格式:

题目、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结论、讨论和建议、附录

学术论文结构:

题目、署名、摘要、序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