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造园手法.wps资料文档下载
《颐和园造园手法.wps资料文档下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造园手法.wps资料文档下载(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效法自然的布局。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如颐和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如江南水乡一样。
园中许多风景、林木,也力求达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
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
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
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二、诗情画意的构思二、诗情画意的构思。
颐和园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前身是清漪园,取“颐养太和”之义。
其有如下特点:
众多的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点缀于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布局得宜。
伫立知春桥,远眺佛香阁、彩画长廊、十七孔桥、园外数十里的西山群峰和玉泉山宝塔,真是山外有山,景外有景,无限深远,加上满园绚丽多彩的山石花木,犹如一幅宏图画卷。
后山后湖,小桥流水,苍林修竹,幽深恬静、清新秀丽,另有一番江南景色。
步入这座名园,恍如置身于画卷之中,有“人在画中游”之感。
三、因地制宜的处理。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
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
园的周围共有十三里(六公里半),全园面积四千三百多亩(约三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在当时北京诸园中是水面最大的一个。
因此,设计人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
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面。
当时取名“清游园”,也就是清波满园的意思。
四、建筑为主的组景。
万寿山前山的建筑群是全园的精华,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组成的中轴线两侧配以转轮藏、五方阁、宝云阁,组成了一组依山而建,统帅全园主景的佛教建筑群,并以西山群峰为借景,与园内山湖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景色层次分明、变化无穷。
昆明湖中的西堤六桥效仿西湖苏堤、六桥设计。
连接东堤和南湖岛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卧波。
后湖的苏州河,曲折蜿蜒,沿岸步行街设各类店铺,再现了当年江南水镇街市,别有情趣。
五、园中有园的手法五、园中有园的手法。
在颐和园仁寿殿北面的德和园颐乐殿,是帝后群臣观剧之处。
院中有大戏台,分上中下三层,可同时演出。
这个戏台建筑宏大,设计周密,是我国现存古戏台中的重要遗物。
自德和园往北是景福阁、乐农轩。
由此下山往东,因地形布置了一个精美的小园“谐趣园”。
上面说过,它是仿照无锡有名的惠山园建造的,以一个水池为中心,四周环绕布置了涵远堂、湛清轩、知春堂、瞩新楼等建筑,更有小桥、亭谢、游廊曲槛等,自成一个园林格局。
到这里似乎进入另一个园中,是一种“园中有园”的布局。
1、对景、对景:
所谓对景即两个景致相隔一定的空间彼此遥遥相对,可使有人观赏到对方景色。
这是平面构景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应用较多的造园手法,几乎每个园中都能看到,比如万寿山倒影在昆明湖中。
湖心岛和万寿山互为对景。
2、借景:
、借景:
借景多是立面景观的构景手法。
就是将园外甚至更远的景观组合到园内某一方向的立面景观中,使之景深增加,层次丰富,造成在有限空间看到无限景致的效果。
中国古典袁立也是以围墙环绕,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空间。
在颐和园中西边的玉泉山塔被借景到颐和园景区中,使视觉上加大景深,使远山古塔和园林相互交融。
3、添景、添景又是一个种立面景观的构景手法。
在空间比较空旷、景观比较单调而无景深层次感的地方,由于某种景观的添置而改变上述状况。
比如昆明湖如果昆明湖上没有十七孔桥那么显得过于空旷,添上十七孔桥和湖心岛使得景观更有层次。
4、框景、框景是用有限的空间框架去采收无限空间的局部画面的构景手法。
在中国古代园林中,多采用建筑的门框、窗框或亭、楼阁外廊的柱与檐、构成的方框构景。
当然颐和园中很多细微处可以看到,比如乐寿堂的花窗。
5、抑景、抑景“先抑后扬”是抑景手法的指导思想。
就是通过某景物对游人实现暂时的阻挡作用,产生其绕过此物眼前景致豁然开朗的艺术效果。
比如假山颐和园中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勤政殿后的山丘,通过小径先阻挡视线穿过假山看见宽阔的昆明湖突然眼前豁然开朗。
6、漏景、漏景是通过院墙或廊壁上的各种造型的窗或花棱窗,将院内外或廊壁两侧的景致组合在一起,以扩大视野,丰富有限空间景观内容的构景手法。
7、障景、障景在园中祈祷屏障作用的景观,为了满足园林主人各方面的行为需求,在园中难免有不雅致的场所或器物,为不使之影响全园的景致,往往在其前方造一景观将其遮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