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体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524924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4)意义

易混易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确立: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表现

①积极作用

②消极作用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3)结果与影响

(4)失败原因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2)主要内容

①工业方面: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________,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②农业领域:

采取了扩大____________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3)结果

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①经济领域

②政治领域:

后期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归纳总结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演变:

重点问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主题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然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是由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当时苏俄国内实际情况决定的。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和战胜国内外敌人功不可没,但战后继续推行,其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为了从根本上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要遵循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规律,要有利于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

主题2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涵及其积极作用

①内涵:

“战时”说明此政策不是经济发展常态下出现的,“共产主义”体现了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对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社会分配方式的理解。

②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

随着战争的结束,产生了直接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得不到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出现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史料一 有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征。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

学者的观点主要是指应当充分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史料二 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

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本史料表明列宁认识到了现实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

主题3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史料 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

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哈默是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

1921年列宁同哈默交谈时说:

“你们和我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我们是个落后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

美国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

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

本史料说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主题4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重大作用

史料 1923年,列宁有过这样的描述: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本史料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主题5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

(1)相同点:

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

在当时都起过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积极作用。

(2)不同点:

①目的方面:

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内容方面:

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③成效方面:

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

后者则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事实证明:

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后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斯大林模式”

主题1 特点及评价

经济方面:

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积累、多投资;

片面发展重工业;

限制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政治方面:

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

积极

①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

②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③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长期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③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主题2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

史料 经过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战,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

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

本史料充分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建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主题3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消极影响

史料 《大国的崛起》中的一段材料: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本史料体现了以下重要信息:

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二战后逐渐僵化,丧失了自我完善的功能。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主题1 赫鲁晓夫改革的启迪

面对社会发展的困境,改革是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

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脱离了具体的国情。

史料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本史料说明了赫鲁晓夫改革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但在理论上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主题2 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认识

勃列日涅夫改革把军事工业、军备竞赛放在战略高度层次上发展,的确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影响,但它使苏联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进一步发展。

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工程,任重道远。

史料 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

本史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经济的发展较快,与美国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主题3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后果是苏联的解体,我们不能把解体的责任完全归结于戈尔巴乔夫改革;

事实上缺乏理论指导,对改革目标的急于求成,把改革引入歧途。

其许多做法源于个人对问题的思考,并且受到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史料 有人曾形象地说: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

本史料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

主题4 苏联经济发展趋势及变化的根源

史料 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

1956~

1960年

1961~

1965年

1966~

1970年

1971~

1975年

1976~

1980年

1981~

1985年

1986~

1990年

国民收入

8.7%

6.1%

7.7%

5.7%

3.7%

3.2%

1.3%

工业

总产值

10.4%

8.5%

8.4%

7.4%

4.5%

2.5%

——据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和刘克明、金辉主编《苏联政治经济

体制七十年》编制

图表史料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呈连年下降的趋势。

其根源在于斯大林经济模式失去活力,日益成为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例1(2011·

海南高考)“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  )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答案 D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理解言论者“列宁(苏俄国家领导人)”和“利用资本主义”(符合苏俄哪一政策的特点)。

从关键信息“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

例2(2011·

江苏高考)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

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思考三个年代由谁执政苏联,其间交换的产品属性及其数字的变动反映了什么。

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

“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