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Word格式.doc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Word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影响着经济政治,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经济政治差异,而中西文化差异一直是制约中国与西方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
对中西文化差异知之甚少或缺乏必要了解,在交际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造成误解或陷入尴尬境地。
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探究这个复杂系统的中西差异并找出其内因,减少杜绝文化冲突显得非常必要。
1、思维模式的差异
形象的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状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的。
在语言交际中,直接表现为中国隐晦含蓄,西方很直白,从不拐弯抹角。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社会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方式、认识方式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思维重逻辑、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西方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基本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
这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之路沿着不用的方向发展。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这深刻的体现在了姓名排序上,中国姓氏先是姓氏在前,名在后,突出了的是家族这个整体,而在西方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姓氏在后,突出的是自己,也就是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
思考角度的不同,中方习惯站在高处思考生命,习惯于跳出现实,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关系。
西方则注重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道德观念的差异
西方重视人的个体,而方强调群体。
西方自古强调私有财产,“私”一词则突出了道德观念的核心。
从中西方的伦理体系比较来看,西方重契约,重理智;
中国重中庸,重人情。
这体现在了中西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方重视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充满了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
而西方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
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通过道德教育恢复善的本性,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3、价值观念的差异
A.西方强调个体主义,东方强调集体主义。
从中西方的哲学起源来看,中国传统哲学观是“天人合一”,是指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与顺从,与大自然和谐统一。
这种思想必然导致集体主义取向,他人利益取向。
而西方哲学观里的“天人相分”即把大自然与人类对立起来,这导致了个人主义取向,所以西方人崇拜个人主义,个性展现和自我发展。
B.西方强调变化观点,东方强调一成不变。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稳定是中国人的一种价值观,中庸之道使人们安分守己,强调温和、渐进,顺其自然。
人们希望社会稳定,国泰民安;
希望家庭稳定,实现“安居乐业”。
“安土重迁”的思想根深蒂固,中国社会就是在稳定中求发展,使得几千年的文化得以延续和保存完整。
这也限制了社会以及人的发展,思想保守,人们缺少开拓进取精神。
西方文化强调“变化”,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认为变化永无停顿。
西方人的创新思维体现了这点,他们喜欢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并且不断创新,有资料称,这种变化的价值观与海洋文化和基督教有直接的关系。
海洋文化就是征服自然,从而获得个性解放,这个过程本身是运动变化的过程。
C.权利距离态度的差异。
所谓对权利距离的态度是指地位低的人们对于权利分配不平等的状况的接受程度。
中国是崇尚权威的国家,在中国下级服从上级、下属要按领导指示或意图办事、尊敬长辈、教育孩子首先是要听话等,这些都是服从权威的表现。
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始终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服务于这种宗法制度的是伦理。
权势在中国起重要的作用,中国等级制度森严,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其固定的身份、地位、权利和义务。
崇尚权威是与中国的内陆文化和儒家思想直接相关的。
农业文化是以家庭为基础,靠血缘来维系,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人际关系呈等级性,人际交往中重关系的价值取向。
由于西方文化发源于海洋文化,而平等的价值观是以是以海洋文化的契约关系为基础,在西方古代哲学和宗教的影响下形成的。
海洋文化使人们在从事商业活动中,交易双方按自己的意愿进行交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也只在有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交易,才最终达成契约。
基督教主张众人平等,甚至要爱自己的敌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个性解放、个性自由,这些都为人人平等奠定了基础。
D.对待个人荣誉的差异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肯定自己的女里成果,为自己的成就感到尤其自豪,坦诚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中国认为对待自己的荣誉应该谦虚、不以物喜,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内敛。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和“礼”,就是人一方面要自立,另一方面要助人。
“礼”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主张克制自己,从而达到仁,也就使社会达到和合。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礼仪”是指交际准则,即“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即做事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谦卑,就连皇帝也以“寡人”自谦。
4、社会关系的差异
中国社会是家庭结构,社会西方社会是个体结构的。
社会西方的核心家庭与中国的四代同堂。
在西方,他们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只负责抚养未成年的孩子,孩子一旦结婚,便意味着经济上的独立,孩子就应该搬出父母的家,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
这种做法体现了西方的自由,长辈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自古以来就赞同四世同堂的社会关系,认为子女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幸福美满的。
在这种传统的家庭中,长辈与晚辈相互帮助、相依赖,,密切了亲情关系。
虽然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5、宗教信仰的差异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在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正统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如“太极”、“道”等,其精神也可见于日常语言当中,如“尊天命”、“行孝道”、“听天由命”等。
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三教并行的状态存在于社会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
在西方盛行的宗教为基督教。
也是拥有教徒最多的宗教。
从全球范围而言,对英语产生重大影响的宗教莫过于基督教了,其教徒众多,区域广阔。
这些简约生动的习语在英美国家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可以简单加以概括:
西方是抽象具体,中方是精神感性。
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中西方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并各具不同的形态。
因此,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特有的价值取向,且这种取向一旦形成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
中国文化中更注重群体意识,追求“利他”的精神;
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意识,偏向“利己”的思想。
这种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丰富了世界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行向其他国家灌输西方文化是阻碍世界文化发展的,排他文化的价值观亦会导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隔离及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随着现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人们应学会不只是站在本国的眼光进行思考判断。
认识和掌握中西方的跨文化价值观差异,让我们共同来维护世界文化,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
学林出版社
2、段连城:
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
3、关士杰:
跨创造形成的产物文化交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