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503459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

全市总面积约6587.02平方公里。

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东邻省内的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3市,南、西、北三面分别与安徽省宣城市、马鞍山市和滁州市相邻,市界总长约730公里,见图1。

图1.南京地理位置

南京历史源远流长,原始村落在6000年前就逐步形成。

纵观这6000年,首先是自然山水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龙盘虎踞”几乎专门用来描述南京的山川形势,成了南京的代名词,而且确也当之无愧。

南京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东部,长江下游,地跨大江南北。

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在文化层面上,南京曾经是东西南北交融的结合点。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从来就是城市统治者意志的反映。

在古代、在都城更是如此。

南京的辉煌都是在成为都城时发生的,有“十朝之都”的美誉,与长安、洛阳、燕京合称“中国四大古都”。

1.1气候条件

长江三角洲由于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自汉以后,逐渐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南京在长江三角洲的西端,东望大海,西接荆楚,南连皖浙,北达江淮。

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四季分明,但冬夏长而春秋短。

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热多雨。

年平均温度为15.7℃,最高气温43℃(1934年7月13日),最低气温-16.9℃(1955年1月6日),最热月平均温度28.1℃,最冷月平均温度-2.1℃。

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毫米,最大平均相对湿度81%。

最大风速19.8米/秒。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09米。

夏季主导风向东南、东风,冬季主导风向东北、东风。

地震基本烈度7度。

无霜期237天。

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

年度最佳气节为秋季9~11月。

1.2地形地貌

南京的山川形成了南京地域的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成为先民生存的土壤,成为一代代风云人物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历来塑造南京城市特色的主要元素。

南京属江苏省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区,长江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中部。

境内地形以低山、丘陵为骨架,组成了一个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

低山、丘陵和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5%,植被良好。

低山、丘陵之间为河谷平原或滨湖平原,土地肥沃。

江北六合境内多方山丘陵,孤立散布,山体较小,脉络不清,如金牛山、方山、灵岩山、平山等。

江浦境内沿长江一线,东北一西南延伸着老山山脉,山体绵延。

长江以南,宁镇山脉自镇江一带逶迤而来,在市区东侧分成三支:

北支龙潭山、栖霞山、幕府山、狮子山;

南支汤山、青龙山、牛首山、祖堂山和云台山;

南北两支分别围绕着市区北、南边缘西去,直至大江之滨。

中支钟山屹立于市区东郊,其余脉从太平门附近延伸入城,自东向西有富贵山、九华山和鸡笼山,一直深入到市区中部。

江宁南部苏皖交界处东西延伸着弧形的横山山脉。

市境东南茅山山脉自北向南伸展,至句容、溧水两县交界处分为两支,一支向西经东芦山、双尖山,至小茅山西与横山山脉相接;

另一支往南经回峰山、芳山、小游山,至高淳县南部与自南向北伸人的天目山余脉大金山相连。

境内除高淳东部和六合北部小部分地区分属西太湖水系和淮河水系外,大部分地域均属四大水系:

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石臼湖一固城湖水系和滁河水系。

2南京规划简史

2.1东汉末建业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始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

十七年(212),改秣陵为建业。

这是南京大发展的起点。

建安二十六年(221),其年始置丹阳郡,自宛陵理于建业。

”南京第一次成为郡治所在。

孙权在他称帝、建都建业前,长期经营建业,就是准备以建业这个地方为基地,发展壮大,“建功立业”。

由此开始,现今南京这个地方逐渐发达起来,以至成为一国之都。

东吴建业城郭有三重:

宫城、都城和外郭。

外郭未筑城,而以篱为外界,设有56个篱门。

范围大致东至青溪,南至淮水,西至石头城,北至覆舟山。

“都城之正门日宣阳,又南五里至淮水,有大航门”。

这应是都城之中轴线——御道。

据左思《吴都赋》描述:

“朱阙双立,驰道如砥。

树以青槐,亘以绿水。

玄荫眈眈,清流直蜜。

列寺七里,侠栋阳路。

屯营栉比,廨署棋布。

”御道南端即大航门,立有双阙,门下的大航——朱雀航,在今天的镇淮桥稍东,是都城的南部交通咽喉。

宣阳门又称白门。

白门也成为南京的一个别称。

宫城东为太祖庙。

吴建兴元年(252),“权卒,子亮代立。

明年正月,于宫东立权庙日太祖庙”。

2.2明朝南京

京师朱元璋称帝前后,对定都南京虽有犹豫,但已开始按帝都规划建设南京。

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南京成为规模空前、壮丽无比的一国京师。

南京明城继承了曹魏邺城、东晋建康、唐长安和元大都的传统,宫城一皇城一都城有一条共同的中轴线。

作为京师,明南京有四重城郭构成:

宫城一皇城一都城一外郭。

都城城池经实测,明城墙周长35267米。

现仍高出地面大于5米、基本完好的长22425米;

尚存遗迹(高出地面不足5米)的2666米,地面无遗迹的遗址10176米。

墙高一般在14至21米;

最高26米(琵琶湖段)。

墙底宽14米左右。

顶宽7米左右,最宽19.75米(西干长巷段);

最窄2.6米(富贵山西侧)。

沿城墙的护城河(湖)全长31195米。

明都城范围内面积约43平方公里。

南京明代城池不仅有城墙、城门,还有护城河、瓮城、水关,真可谓“金城汤池”。

功能构成从功能上讲,都城内由三大区构成:

东部为宫殿衙署,南部为市区,西北为城防驻地。

都城内道路由官街、小街、巷道形成道路网络,分两大部分:

旧城范围沿袭历史,以六朝、南唐形成的道路为基本骨架;

新城则以宫城为核心,以御道为轴线。

两大部分之间通过竺桥、玄津桥、复成桥和白下桥以东西向道路联系起来。

2.3“首都大计划”

“首都大计划”初稿规划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分区和道路规划方面。

在分区规划方面,确定了旧城区、行政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学校区和园林区等7个分区,其中行政区与学校区是南京近代规划以来首次增添的新内容。

将道路宽度等级分为:

50m、40m、30m、24m。

对南京老城区进行部分改建,并建成了北起下关江边中山码头,东抵中山陵的中山大道,作为新的中轴线。

在此线的两侧建造了若干公共建筑及颐和路一带的“公馆区”等,这批民国建筑均由当时著名建筑师设计,是近代中国的优秀建筑。

该计划功能分区规划直接影响着南京城市的分区发展,特别是居住分区、大型公建设施布局仍然影响着今天城市的布局:

所确定的中山北路、中山东路、中山路“Z”字形干道网体系成为南京主城的骨架,目前主城的主干路系统以此为基础建设而成。

图2.首都大计划规划示意图

3南京现代城市总体规划

沿长江两岸沿江束状交通走廊是市域城镇的主发展轴,市域南北向德交通干线为城镇的次发展轴,以圈层式城镇群体的布局构架进行规划建设。

以市区为主体,围绕市区由内向外,把市域分为各具功能又相互联系的五个圈层,即中心圈层——市区、蔬菜、副食品基地和风景游览区、沿江3个卫星城、3个县城和两浦地区、大片农田、山林和远郊小城镇,这种布局被概括为”市-郊-城-乡-镇”。

未来南京将构建以主城为核心,以放射性交通走廊为发展轴,以生态空间为绿楔,“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现代都市区空间格局。

形成“两带一轴”的城镇布局,其中“两带”是指拥江发展的江南城镇发展带和江北城镇发展带“一轴“是指沿宁连、宁高综合交通走廊形成的南北向城镇发展轴。

同时在“两带一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的市域城镇等级体系。

4总结建议

(1)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是况的,总体规划实施以来,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总体上得到了强化,但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现行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近期发展目标,受社会经济宏观背景变化情况影响较大。

现状实际完成情况与规划目标有一定的距离。

(2)现行总体规划对总人口和城镇人口的预计不足,城市化水平同类口径比较低于预期规划目标,城镇人口的空间分布与规划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都市圈远景城镇空间布局框架和发展方向,适应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空间布局需求。

以都市圈为主要发展空间的大南京空间格局已基本拉开。

外围城镇近十年的建设相对缓慢,城镇空间布局、阶段性发展目标、城镇职能分工需进一步明确和优化。

(3)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远景城镇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是合理的但在近十年内各个发展方向上的空间发展速度不够平衡。

现行总体规划提出的市域城镇“干”字型空间布局得到了相应发展,以对外交通干道为轴线的城镇建设进展显著,相对而言次发展轴近十年发展的速度更快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