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55015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doc

《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doc

中国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之《清明上河图》赏析

摘要: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

由于它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社会意义、深切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得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

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画(今藏故宫博物院),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包括《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以及图中的情节艺术进行赏析。

关键词:

清明上河图:

绘画艺术;社会生活;情节艺术

一.《清明上河图》的介绍

《清明上河图》片段

《清明上河图》绢本,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

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

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

渐而人物增多,

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

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凑、最为热闹的场面。

虹桥横跨在汴河之上,桥身全由巨木架成,有梁无柱,结构精巧,规模宏敞,形制优美,宛如长虹。

桥两端连接街市,来往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与桥下紧张的水运相为呼应。

桥下河面狭窄,水深流急。

槽船上,船工们正在与河水激烈搏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纷繁紧张。

过桥的行人也不由停足观看,情不自禁地指点提醒、呼号助力,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

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应有尽有。

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楝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的,还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

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备。

全卷总计绘制人物达587个、动物l3种、植物9种、牲畜5O余头,船只、车轿各2O余个。

所有这些大者盈寸、小者如豆的人物及其活动,在画面上安排得纷而不乱,繁而有序;劳逸苦乐,生动有致;揖让呼应,形神兼备。

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所写的《清明上河图记》中,对《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刻画作过十分生动具体的描述:

“人物则官、士、农、贾、医、卜、僧道、胥隶、篙师、缆夫、妇女;臧获之行者、坐者,授者、受者,问者、答者,呼者、应者,骑而驰者,负者、戴者,抱而携者,导而前呵者,执斧锯者,操畚锸者,持杯罂者,袒而风者,困而睡者,倦而欠伸者,乘轿而搴帘以窥者。

又有以板为舆,无轮箱而陆曳者;有牵重舟溯急流,极力寸进;圜桥匝岸,驻足而旁观,皆若交欢助叫,百口而同声者。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知道,画家把当时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惟妙惟肖地绘进了这幅画卷,这不仅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写实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已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了解。

二.对图中的社会生活即历史价值的赏析

《清明上河图》描写的内容是京都汴梁城的城市生活景观。

北宋时共有四京:

即东京开封府(汴梁),西京河南府(洛阳),南京应天府(归德),北京大名府(魏州)。

东京是北宋都城,是当时的经济中心,工商业十分发达。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东京商税在40万贯以上,以后又增至55万贯,居全国第一。

在北宋由兴至亡的168年中,东京的繁盛一直冠于全国,并且达到最高峰。

东京经济的高度发展,是建筑在封建经济的消费基础上的。

当时东京的商业和近郊农业均称发达,而手工业则是经济发展中的主体。

当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已相当高,已出现了手工业作坊和工场,且当时的手工业门类多、分工细、规模大。

这些作坊、工场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官营手工业的主要门类有军器、纺织、陶瓷、制茶、酿酒、雕版印刷等。

从《宋会要》记载中进行统计,当时从事手

工业的各种工匠达8万人以上,为以前各代首都所不及。

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商品种类的增加及产量、品位的提高,促使了商品贸易的发展。

当时在东京以经商为业的人家有两万多户;资本较多的商户有6400多家,分属160行。

商业的发达,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云:

“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真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1】

由于东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自然亦是贡赐贸易的中心。

北宋时的贡赐贸易,主要是境内各族、各属国同宋官方的贸易,以及宋王朝同域外各国的贸易。

境内贸易不仅次数多,而且贸易量大,对宋的政治安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时,宋辽之间各种使臣的往还达l600多人次;宋每年赐给辽使带回的物品价值7O万贯。

据《宋会要》统计,西夏、女真、吐蕃、回鹘、西南诸蕃至宋纳贡达230多次,宋初以来,“四夷朝贡,曾无虚岁”【2】.贡品种类很多,以香药、犀角及一些高级手工艺品为主。

北宋时,对外的交通干道已从秦汉隋唐时的丝绸之路,转向东南海道、域外各国,如高丽、日本、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等,阿拉伯与东非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等也纷纷从海路来到中国,使东京成为外国使节、宗教徒及商人等非常活跃的城市。

伴随经济贸易的发展,城市人VI也在迅速增加。

宋太宗时,东京人VI已号称百万。

根据户口统计,北宋末期崇宁年问(11O2—1106年),东京民户为26万户,每户平均以四到五人计算,即是100万到130万,再加上常驻军十几万以及流动人口,东京人口最多时,可能达到170万【3】。

在人口成分中,经营工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的,竟然占到总户数的1/10之多,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东京城市经济发展的盛况。

北宋时期东京经济高度繁荣的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自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已逐渐开发,东晋以后发展迅速。

隋统一之后,开凿了贯通南北的运河。

至唐代,江南的粮食通过漕运供给北方。

安史之乱之后,江淮一带成为朝廷主要的粮赋基地。

五代时,北方混战不息,南方相对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

北宋统一之后,江南显得更为重要,贯穿南北的运河漕运成为交通命脉;而东京开封地处运河入黄河之河口,扼据要冲,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

其二,北宋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农业生产的发展,给工商业的发达、城市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三,东京既为北宋首都,自然集中了很多官僚、政客、军士,这些人占有着社会财富的绝大部分,是奢侈品的消费者;因他们的大量需求,刺激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官、私经营的工场和作坊,生产规模得到空前的扩大,工艺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北宋定东京为国都,东京在当时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城市,这与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汴河有密切的关系。

《宋史·河渠志》载:

“汴河横亘中国,首承大河(黄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

“……波流平缓,两堤平直,江淮扁舟,四时上下,昼夜不绝。

”汴河由西向东,横穿东京,是全城四条水道中最重要的一条,在漕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4】。

当时,通过汴河,每年从江南运往京城的粮食多达"700万石。

《东京梦华录》记载:

“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采楼欢门……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

……在京正店七十二户。

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

”在正店和脚店两种酒店里,都杂有串店托卖炙鸡、燠鸭等熟食的小贩,“又有小儿子着白虔布衫,青花手巾,挟白瓷缸子卖辣菜,又有托小盘卖干果子”以及“更外卖软羊诸色包子”。

“诸店必有厅院廊庑掩映,排列小阁子,吊窗花竹,各垂帘蟆。

”这些茶坊酒肆的记叙,与《清明上河图》的描绘十分相合【5】。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在各个坊、巷、桥、市里皆有肉行,设有肉案,操刀把秤,生肉熟肉索唤从便。

夜晚时分,即有燠爆熟食上市。

有各种饼店,饼有油饼、胡饼之分,最盛的几家备有5O余炉,昼夜制作。

这些店铺及其生意之红火,在《清明上河图》中都有描绘,至如对提瓶卖茶、卖蒸梨枣糕、卖麋宿蒸饼、批发牙豆等等的坐贩行商的描绘,尤为生动。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东京,文房笔墨、绸缎布帛、刀剑鞍辔都各有专营的店铺;还可以看出,医家药铺极为发达,医家分科弥细,各有专医,药铺各有专长,出售自制的丸散膏丹。

在《清明上河图》中,课卜算卦的摊铺竟有好几处,可知北宋时江湖相士、卜者遍布京师。

那时,东京定居人El已逾百万,身怀技艺之士,纷至京师觅生,更有晋京举子、域外使节、商贾、军士、云集京师,使东京人口各行具备,各类俱全。

在《东京梦华录》卷5中记载:

“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盒器皿,车担动使,奇巧可爱。

食昧和羹,不敢草略。

其卖药卖卜,皆具冠带。

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以懈怠,众所不容。

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

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披背,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

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这些对器具、手艺、衣着、行户等等的讲究,在《清明上河图》中清晰可见。

《东京梦华录》卷5还记载:

“加之人情高谊,若见方外之人为都人凌欺,众必救护之。

或见军铺收领,到斗争公事,横身劝救,有陪酒食但官方救之者,亦无惮也。

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稽动使,献遗汤茶,指引买卖之类。

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

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

”这种市井百姓在日常生活劳作中彼此爱护、相互关照的淳厚民风,在《清明上河图》中亦有表现。

图中段,大漕船过虹桥时,桥上岸边的路人对船过桥洞的关切之情,刻画得十分生动,情节的真实使人如临其境【6】。

《清明上河图》细致地描绘了中国北宋时代东京的都市风光,真实地描绘了中国北宋时代东京的都市生活。

由于描写真实有据,刻画细致入微,《清明上河图》成为美术史上现实主义的杰作,并由此具有了可靠的“文献价值”,成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尤其是宋史的形象资料。

三.对图中情节艺术的赏析

在以人物所构成的事件、场面为主的历史风俗人物画中,情节的构成一般都要受到画家所描绘人物活动实际场景的制约。

《清明上河图》全卷绘有550余人,这些众多的人物涉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年龄、身份、性格、姿态、神情各不相同,且又分布在汴京的郊野、河岸、码头、市区等不同区域。

画家面对如此极难处理的场景,能够把各种人物活动情节安排得有条不紊、紧凑严密,是因为他能在通盘的艺术全局中,打破r空间的局限,用散点透视分段分区把不同地点和不同人物的活动场景,连接安排在同一幅画面的多个单元空间之中,这种统摄全画的鸟瞰式的取景,使整幅作品横向展开,纵向推远,近看人物细部勾画有动作,有姿态,有神情;远看全卷画面有段落,有节奏,有韵律;画面局部到全貌伸展的多样统一,使情节的舒卷产生了有机的联系,这是长卷历史风俗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方法。

在对作品情节的整合中,画家为了不让各段落的场景有松散、凌乱之感,首先,在画面的内容上,画家选择了汴河作为情节内在联系的贯穿线索。

尽管从画面上看,汴河在首段、尾段出现的面积很小,仅在中段才作为主体形象出现。

然而,从历史上看,汴河作为北宋国家漕运枢纽,水上交通要道,自然对当时汴京城乡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从因果关系来说,没有汴河就没有汴京郊野的万物生机,也不会有码头漕运的繁忙,更不会有因漕运而带来的都市商贸活动的兴旺。

画家从现实生活出发,紧紧地抓住汴河这个线索,以此作为画面创作结构的内在核心,并以汴河中的船只、船工及沿岸的田野、村庄、街道、店铺、行人、车马等具体实景作为情节的构成因素,经过巧妙地衔接转换,使各段各散点的人物活动情节,环环相扣,节节相连。

再者,在画面的形式上,画家为了避免众多的人物散落各处,选择了街道(包括道路)作为联系各段场景的外在主线,统摄全局,使画面上所有衣着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