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综合楼测量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476419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研综合楼测量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科研综合楼测量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科研综合楼测量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科研综合楼测量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科研综合楼测量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研综合楼测量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科研综合楼测量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研综合楼测量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研综合楼测量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6.2标高竖向传递允许偏差:

6.3测量标记标准化、专业化:

7、安全注意事项 25

8、成品保护 26

1、编制依据

序号

规范、规程、标准

编号

1

施工图纸

2

《施工组织设计》

3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4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8-97

5

《工程测量成果表》

6

《普通水准测量成果》

7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

DB11/T4456-2007

8

《北京市建筑结构长城杯工程质量评审标准》

DBJ/T01-69-2003

9

甲方移交的坐标点及水准点

2、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项目

内容

工程名称

科研综合楼

工程地址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建筑面积

87282.4m²

工期要求

820日历天

10

质量标准

达到国家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合格标准

11

创优目标

结构长城杯金杯、建筑长城杯

2.2建筑设计概况

项目

内容

建筑名称

地上

58983.25㎡

地下

28299.15㎡

建筑层数

综合楼南侧为“王”字型,九层、十层,十一层,地下二层;

北侧主厂房为地上一层,地下二层

建筑高度

科研楼建筑高度44.75m,主厂房建筑高度28.05m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二级

抗震设计类别

丙类,8度

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室内外平均高差

450mm

建筑尺寸

128.70m×

113.58m

建筑层高(m)

-2层

-1层

1层

2-3层

4-9层

10层

11层

5.4

4.5

4.2

3.8

建筑防火

耐火等级:

科研楼一级,主厂房二级

2.3工程测量概况

地下2层,地上10层,局部11层,-2层层高5.0m、-1层层高6.0m、一层层高5.4m、二至三层层高4.5m、四至九层层高4.2m、十层层高3.8m、机房层层高4.5m;

基础为筏板基础,地下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地上为框架剪力墙、框排架结构。

平面尺寸128.7m×

113.58m,平面轴线控制及高程控制是工程重点。

主要工程测量内容

1、校核给定的坐标定位点以及标高水准点,作为测量放线的依据。

2、建筑物平面轴线控制网的建立和建筑物的定位放线。

3、高程控制网的建立和高程基准点的引测与闭合。

4、基础施工测量、结构施工测量、装饰施工测量。

5、沉降监测、基坑监测、塔吊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信息反馈。

3、施工安排

3.1质量目标

达到国家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合格标准,创建结构“长城杯”金杯及建筑“长城杯”工程。

3.2文明施工目标

按企业形象设计要求管理施工现场,创北京市绿色文明施工工地。

3.3施工区段划分

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划分的流水段进行测量施工。

3.4施工内容

3.4.1首级平面主控轴线网和高程控制网。

3.4.2建筑物主控轴线引线桩测量定位。

3.4.3建筑结构和二次结构的墙、柱、梁、洞口等定位标线。

3.4.4为其它分包或协作单位提供定位轴线。

3.4.5为后期进行的沉降观测作好准备。

3.5施工方法

3.5.1首级平面控制网的测量:

采用经纬仪测角、钢尺测距定位法进行平面测量。

3.5.2建筑结构和二次结构定位测量:

用经纬仪和钢尺辅助测量或尺量交绘法。

3.5.3高层平面定位点引入:

二层以上定位点引入采用光电垂准仪法引入施工层。

3.5.4首级水准测量控制网:

以测绘部门提供的水准点为支线,再沿建筑物周围设水准点(相邻两个水准点要求通视)采用DS3级水准仪进行测量,依距离平差后标定最终桩点标高。

3.5.5高层高程定位点引入:

采用水准仪提供高程基线,辅助尺量法引入施工层。

4、施工准备与资源配置计划

4.1技术准备

4.1.1审核图纸,编制测量方案,施工场地实际尺寸测量等。

4.1.2检查各专业图的平面位置标高是否有矛盾,预留洞口是否有冲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及时解决。

4.1.3对所有进场的仪器设备重新进行检定。

4.1.4由项目总工程师对测量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4.1.5根据图纸条件及工程内部结构特征确定轴线控制网形式。

4.1.6对现场仔细踏勘,优化测量路线,合理布设测量控制点。

4.2现场准备

4.2.1现场场地平整,保证测量工作施工方便。

4.2.2测量部位障碍物清除,保证测量工作精度。

4.3劳动力配置计划

4.3.1项目部组建设置测量组长一名、另配两名测量员组成的测量小组,为科研楼和厂房两段施工部分提供施工全过程的定位、轴线控制线引测、标高控制线引测、验线等工作。

测量人员配置如下:

测量负责人:

王晓飞

测量组长:

李卫

施测人员:

孙鹏、李卫

复测验线人员:

吴根顺、郭永杰

4.3.2两个施工部分的两个劳务队各设三名测量人员,配合项目部测量组进行细部尺寸线、水平标高线等放线工作。

4.4器具配置计划

4.4.1测量仪器的选用

(1)主要测量器具配置见表4.4.1测量、检测仪器配置计划表。

表4.4.1 测量、检测仪器配置计划表

名称

精度

数量

用 途

电子经纬仪

2"

1台

施测面的角度测量、次要轴线的竖向传递,变形观测。

精密数字水准仪

S0.4

水准路线、沉降观测、复验标高。

数字水准仪

S1

沉降观测、竣工测量、常规水准测量

普通水准仪

S3

2台

常规水准测量

5m水准尺

1把

标高测量

激光铅直仪

10"

重要轴线的竖向传递

激光平面仪

水平面控制

50m钢尺

1mm

尺寸测量

5m钢卷尺

0.1mm

3把

计算机(一台为笔记本电脑)

内业计算与管理、测量数据库。

5、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

5.1轴线、高程控制流程

5.1.1平面轴线控制流程

5.1.2高程控制流程

5.2建立控制网

5.2.1平面控制网

(1)本工程拟设7条轴线控制线,轴线控制桩设置在距离基坑槽边1.5m处,经计算基础施工阶段Y1点(Q/26轴)北面控制桩设置在距轴线19.5m处,东面控制桩设置在距轴线7.5m处;

Y2点(A/26轴)南面控制桩设置在距轴线11.0m处,东面控制桩设置在距轴线7.5m处;

Y3点(A/2轴)南面控制桩设置在距轴线9.0m处,西面控制桩设置在距轴线7.5m处;

Y4点(Q/2轴)北面控制桩设置在距轴线19.5m处,西面控制桩设置在距轴线13.5m处;

K轴西面控制桩设置在距2轴7.5m处,东面控制桩设置在距26轴7.5m处;

6轴北面控制桩设置在距Q轴10.0m处,南面控制桩设置在距A轴7.5m处;

17轴北面控制桩设置在距Q轴10.0m处,南面控制桩设置在距A轴7.5m处。

主体阶段采用内控网控制。

基础阶段施工测量控制网见附图:

(2)测绘单位完成首级平面控制网及工程定位工作后,施工单位必须对其进行相对角度、距离复测,精度复合有关规范要求后方可进一步进行施工。

(3)基础施工前,应根据施工部署、流水段划分重新测设建筑物平面控制网。

标桩型式和埋设方法:

采用直径50mm的钢管,管内楔入木桩条,木桩条上钉入小钉作为控制点。

将钢管砸入地下最少500mm并在其周围200mm范围内浇灌不少于300mm厚混凝土稳固,并砌筑40cm砖围护;

控制桩埋设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4)桩位用混凝土保护,工程施工中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

如图所示。

(5)测量精度要求:

据工程结构形式和建筑高度,本工程按一级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测设,其主要技术指标为:

测角中误差:

±

15″边长相对中误差:

1/15000。

(6)场地平面控制网允许偏差如表5.2.1-1所示。

表5.2.1-1场地平面控制网允许偏差

等级

适用范围

边长(m)

测角允许偏差(″)

边长允许偏差

一级

重要高层建筑

100~300

15

1/15000

一般高层建筑

50~200

20

1/10000

5.2.2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1、高程控制的建立是根据业主提供的场区水准基点KBM1(44.804);

KBM2(44.753),采用DS3水准仪对所提供的水准基点按三等水准精度进行复测检查,用附合测法进行校测,即实测高差与已知高差比较,两个高差值应一致。

校核无误后,通过已提供好的高程点,测算出±

0.000水平点,在施工现场或附近的永久性建筑物上做控制点。

2、拟在现场设置8个水准点高程。

(每面墙上设置两个水准点,其中一个作为备用点。

5.3地下结构工程施工测量

5.3.1高程控制

(1)高程控制点的联测在向基坑内引测高程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

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高程。

(2)基坑标高基准点的引测

A.基于本工程坑底高程的传递采用钢尺与水准尺联合测量法进行。

B.其中钢尺下段悬挂10kg重锤,以保证钢尺的垂直度,为减少摆动,将重锤放入油桶中,现场作业时,每次用钢尺与水准尺联合测量法传递标高时,改变钢尺悬挂位置,进行测量重复测量,以便校核。

计算时对钢尺进行尺长及温度改正。

C.钢尺实际长度=钢尺名义长度+尺长改正数+а×

(现场温度-钢尺检测时温度)

а:

代表钢尺膨胀系数,取а=0.000012m/℃;

钢尺检定时温度为20℃。

D.利用前面提到的水准尺与钢尺联合测量的方法与场区高程控制网联测,经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3)施工标高点的测设施工标高点的测设是以引测到基坑的标高基准点为依据,采用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进行。

测量的过程中采用附和水准路线进行测量,以消除或减小仪器及其他误差对施工的影响。

施工标高点测设在柱立筋上,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

5.3.2平面测设

(1)基础施工一般采用经纬仪方向线交会法来投测轴线。

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并凝固后,根据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将经纬仪架设在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桩(轴线标志),将控制轴线投测到作业面上。

(2)然后以控制轴线为基准,以设计图纸为依据,放样出其他轴线和柱边线等细部线。

(3)轴线投测:

首先检测轴线控制点的稳定性,无误后将DJ2经纬仪置于轴线控制桩上,后视对应控制点,正、倒镜将控制线投测至施测层。

见下图所示。

(4)两次投测取中后作为最终投测控制线。

每流水段控制线投测不少于三条。

(5)在施测层使用经纬仪和钢尺校测所投测控制线的夹角和距离,复核其几何关系,合格后作为细部放样的依据。

(6)细部放样:

为减弱因拉力、温度误差等因素对细部放线相对关系的影响,钢尺读数应强制符合于两控制线间的理论值,依据各细部轴线与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