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体检报告.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4299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血体检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全血体检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全血体检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全血体检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全血体检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血体检报告.doc

《全血体检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血体检报告.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血体检报告.doc

让你看懂血液常规检查报告

手术、化疗、放疗前后均需行血常规检查。

其中的指标的异常会影响这些治疗措施的进行。

但很多病人与家属拿到化验单看不懂,感到很困惑。

现仅就血常规的一些化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说明,供参考:

1、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男:

120~160g/l(12.0~16.0g/dl)【10】

女:

110~150g/l(11.0~15.0g/dl【10】

临床意义:

增高:

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较少见。

减低:

可反映贫血的程度。

病人的营养状况不佳、手术后失血过多、化疗后等均可出现。

2、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

(4.0~5.5)×1012/l(400~550万/mm3)【0.01】

女:

(3.5~5.0)×1012/l(350~500万/mm3【0.01】

临床意义:

诊断各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低:

手术后失血过多、化放疗疗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其他情况引起的贫血、血液稀释后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4~10)×109/l(4000~10000/mm3)【0.001】

临床意义:

增高:

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

这是化疗病人最常见的副作用。

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出现。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

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

0.50~0.70(50%~70%)【0.01】

临床意义: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

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

0.01~0.05(1%~5%)【0.01】

临床意义:

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等。

(3)嗜酸性粒细胞(e):

正常参考值:

0.005~0.05(0.05%~5%)【0.01】

临床意义:

增高:

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及血液病等。

减少:

见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大手术病情严重及传染病、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4)嗜碱性粒细胞(b):

正常参考值:

0~0.01(0%~1%)【0.01】

临床意义:

增多:

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某些转移癌。

减少:

无临床意义。

(5)淋巴细胞(l):

正常参考值:

0.25~0.35(25%~35%)【0.01】

临床意义:

增多:

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等。

减少:

接触放射线及应用皮质激素之后。

(6)单核细胞(m):

正常参考值:

0.03~0.08(3%~8%)【0.01】

临床意义:

增多: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减少:

临床意义不大。

5、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109/l((100~300)×103/mm3)【1.0】临床意义:

减少:

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急性白血病、伤寒、脾功能亢进及进行体外循环时、化学药物中毒。

增高:

某些化疗药物或放疗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其他的疾病引起则较少见,有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术后。

血液常规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1.血红蛋白(hb)测定:

参考值:

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降低:

贫血、白血病、大量失血及钩虫病等。

增高:

慢性缺氧(肺气肿和先天性心脏病等)、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

2.红细胞(rbc)检验:

参考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5×1012/l。

临床意义同血红蛋白,巨幼红细胞贫血时减少更为明显。

3.白细胞(wbc)检验:

参考值:

成年人4~5.5×109/l,婴儿(两周岁以下)11~12×109/l,新生儿15~20×109/l。

增多:

细菌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和应激状态(急性出血和大手术)等(妊娠后期、月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可有生理性增加)。

减少:

病毒感染、伤害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极严重感染、放射性辐照、肿瘤化疗后和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4.白细胞分类(dc):

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0.5~0.70×(50~70%),嗜酸性凿粒细胞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40(20%~40%)和单核细胞0.03~0.08(3%~8%)。

中性粒细胞

增多:

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和尿毒症等;

减少:

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疟疾、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性辐照和肿瘤化疗。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

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等;

减少:

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等。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

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和铅中毒等。

淋巴细胞

增多:

见于病毒感染。

减少:

见于免疫缺陷病。

单核细胞

增多:

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及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5.血小板(plt)检验:

参考值:

100~300×109/l。

减少:

造血功能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及消耗增加(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时;

增多:

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时。

6.红细胞比积(ht)检验:

参考值:

男性0.42~0.49(42%~49%),女性0.37~0.43和新生儿0.49~0.54。

增高:

失水和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的血液浓缩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

下降:

贫血及血液稀释时。

7.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参考值:

成人79~101fl,儿童73~89f1和新生儿可达105fl。

用于贫血分类:

增大为巨红细胞性贫血,减小为小细胞性贫血(如严重缺铁性贫血)和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时正常。

8.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参考值:

27~32ρg,新生儿可达40ρg。

用于贫血分类:

增加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减少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9.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g):

参考值:

成人320~360g/l,儿童340~410g/l和新生儿可达450g/l。

大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减少,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减小。

10.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参考值:

0.11~0.16(成人)。

rdw与mcv结合可将贫血分为小细胞均一性与不均一性贫血,正常细胞均一与不均一性贫血及大细胞均一与不均一性贫血,在治疗过程中会有动态变化。

11.网织红细胞(rc)计数:

参考值:

成人0.5~1.5%,新生儿3.0%~6.0%.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溶血性贫血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治疗有效会增多,再性障碍贫血等骨髓抑制者减少.

12.红细胞沉降率(esr):

参考值: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60岁以上男女老人的上限分别为24和34mm/h.

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急性炎症、贫血及恶性肿瘤等增快。

幼龄儿、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及60岁以上老人呈生理性增快。

篇二:

检测血液细胞分析报告

检测血液细胞分析报告

白细胞总数12.2乘10`9/l淋巴细胞比率30.4%中值细胞比率3.9%

淋巴细胞3.7乘10`9/l中值细胞0.5乘10`9/l中性粒细胞8乘10`9/l红细胞总数5.25乘10`12/l血红蛋白112g/l红细胞压积51.3%高

红细胞平均体积97.8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1.3pg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218g/l低红细胞分布宽度11.7%血小板总数89乘10`9/l低血小板平均体积10.9fl高血小板分布宽度8fl低血小板压积0.09%低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

4.0×1012-5.3×10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

3.5×1012-5.0×10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

4.0×1012-5.3×10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

120-160g/l(12-16g/dl)。

女:

110-150g/l(11-15g/dl)。

儿童:

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

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

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0.5%-5%)。

淋巴细胞:

0.20-0.40(20%-40%)。

单核细胞:

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