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钻施工质量管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426918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冲击钻施工质量管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冲击钻施工质量管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冲击钻施工质量管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冲击钻施工质量管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冲击钻施工质量管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冲击钻施工质量管理Word格式.docx

《冲击钻施工质量管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冲击钻施工质量管理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冲击钻施工质量管理Word格式.docx

胶体率:

≥95%

浇注混凝土前泥浆比重应小于1.03~1.10;

黏度:

17~20pa.s;

含砂率:

<2%;

>98%。

废弃的泥浆、渣应按环保的有关规定处理。

⑷、钻机就位必须进行开孔前验收:

钻机钻头中心与用于定位的“+”字线点基本重合,误差不得超过2cm,并检查钻机水平,钻架必须稳固,机具配套,水电接通,及时记录填表。

在钻进过程中钻机偏斜,整体塔架晃动,应随时责令施工方矫正垂直度偏差小于1%。

⑸、桩径:

成孔孔径不得小于设计桩径,要经常检查被磨损的钻头外出刃的大小,防止缩颈。

成桩后的有效桩径不得超差±

5cm。

钻头合金遭到破坏应及时更换、修复。

⑹、混凝土灌注前现场技术员须亲自测定孔底沉渣和泥浆比重。

测定沉渣必须在循环液处于静止状态,在停泵10分钟后进行,否则测量数据无效。

沉淀二次清孔后孔底沉淀物厚度应不大于200mm,摩擦桩终孔深度以设计桩长为主,检测完成后及时将所得数据进行登记留存。

2.钢筋笼制作

⑴、进场钢筋必须具备质保书或出厂合格证,规格与设计相符并取样送检合格方可使用,不同规格、不同批次、不同厂家钢筋分别堆放。

⑵、主筋下料前检查待加工钢筋的端部是否有弯曲现象,如有应先用调直机调直,如果发现钢筋端面不平齐的要用带锯床切掉2~3cm,以确保钢筋端面与钢筋轴线垂直。

⑶、接头安装后的外露螺纹不宜超过2丝。

安装后应用扭力扳手校核拧紧扭矩。

钢筋直径≤16mm时最小拧紧扭矩为100N.m,钢筋直径22~25mm时最小拧紧扭矩为260N.m,钢筋直径28~32mm时最小拧紧扭矩为320N.m,钢筋直径36~40mm时最小拧紧扭矩为360N.m。

为保证钢筋连接时钢筋丝头在连接套筒中的对顶效果,下料切割端面应与钢筋轴线垂直,钢筋端部不得产生马蹄形。

⑷、钢筋保护层垫块焊接在钢筋骨架上,每2m左右沿圆周等距焊6个,上下层错开布置,保证桩基保护层厚度。

⑸、在钢筋笼顶部,对称焊接四根吊筋,顶部加工成圆环用以与护筒顶横支撑连接,进行固定钢筋笼,吊筋长度根据护筒标高及桩顶标高进行加工制作,按设计图纸在钢筋加工场事先焊接成型。

⑹、下钢筋笼前要测笼长度、检查外观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下井,每节钢筋笼焊接后要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才能下钢筋笼。

⑺、经常抽检:

主筋间距、加强筋外径、箍筋间距、直径、直螺纹套筒的连接质量,要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⒊钢筋笼放置:

钢筋笼,检查验收合格运输到现场后,用25T吊机吊起后在孔口进行对接,先将第一节钢筋笼放入孔内,在护筒顶用两根工字钢下穿过钢筋笼顶部加强筋,下挂住钢筋笼,并保证工字钢水平和钢筋笼垂直。

吊放第二节钢筋笼与第一节对准后进行连接,经监理工程师检验留下影像资料后放入桩孔内,再进行第二节钢筋笼与第三节钢筋笼的连接。

为了防止钢筋笼发生偏差,在钢筋笼靠近护筒顶位置焊接10cm长的定位钢筋,根据桩位测量放样准确定位,防止钢筋笼偏移,保证保护层的厚度。

钢筋笼在下放时要防止碰撞孔壁,不得强行下放钢筋笼,钢筋笼安放后的顶面和底面标高不得大于±

若遇阻碍,可徐起直落和正反旋转使之下放,防止碰撞孔壁而引起坍塌。

⒋砼灌注

⑴、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坍落度18~22cm。

必须具有配合比验证,混凝土拌合前,首先要把原材料砂、碎石含水量检测,确定施工配合比。

⑵、砼试块制作:

旁站监理要在现场见证取样,要求每根桩应做一组(3块)

试块,须具代表性、真实性。

⑶、导管:

直径为25~30cm,通水试压(0.5~1.0Mpa)检查,确认不漏水,底口距孔底40cm。

⑷、起拔导管应缓慢不得刮碰钢筋笼。

⑸、要控制好清孔结束至开灌时间的间歇,如时间过长,应重新清孔测沉渣。

⑹、混凝土首灌量必须满足使导管一次埋入砼面以下1米以上,每次拆管时应测混凝土浆面,始终保持导管在砼中的埋深不少于2~6米。

⑺、监督连续浇筑,间断时间不得超过45分钟。

⑻、灌注的桩顶标高应预加一定的高度,应比设计高出1.5m,预加高度可于基坑开挖后凿除,凿除时防止损坏桩身。

⑼、混凝土灌结时结束时,要测量混凝土面标高,计算实际混凝土方量和理论混凝土方量,并做详细记录。

5.钻孔灌注桩常见病害的成因及防治

⑴钻孔灌注桩包括成孔和成桩两大过程,是项工序环节较多,工艺比较复杂,技术要求较高,工作量较大,并需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快速完成水下灌注混凝土的隐蔽工程。

施工过程控制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稍有疏忽,就难免出现质量病害,危及桩基工程的质量。

为此,必须以系统工程的观点,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明确工序质量标准,建立严格的施工管理和工序质量检查制度,以工序过程控制,来保证成桩质量。

3在完善施工工艺、提高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成孔、成桩过程常见病害的产生原因,总结研究其预防治理措施,以期将施工质量病害的影响减至最低限度,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桩基施工任务。

⑵成孔过程

①、护筒冒水:

护筒外壁冒水,严重的会引起地基下沉、护筒倾斜和位移,造成成孔偏斜,甚至无法施工。

病因分析:

埋设护筒时周围填土不密实;

或护筒内水位相差太大;

或钻头起落时碰撞。

防治措施:

埋护筒时,坑底与四周选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层分层夯实;

在护筒适当高度开孔,使护筒内保持有一定的水头高度;

起落钻头时,防止碰撞护筒。

初发现护筒冒水时,可用粘土在四周填实加固,如护筒严重下沉或位移,则应返工重埋。

②、钻进极慢或不进尺

钻头选型不当,钻头被粘土糊满。

更换或改造钻头,加大配重,加强排渣,降低泥浆比重。

③、桩孔孔壁坍塌:

成孔中或成孔后,孔壁不同程度塌落。

成孔中,排出的泥浆不断出现气泡,有时护筒内的水位突然下降,均为塌孔的兆头。

主要是由于土质松散,加之泥浆护壁不好;

护筒埋设不好;

筒内水位不高;

提住钻头钻进,钻头钻速过快,或空钻时间太长,都易引起钻孔下部坍;

或成孔后待灌时间和灌注时间过长。

在松散易坍土层中适当深埋护筒,密实回填土;

使用优质泥浆,提高泥浆比重和粘度;

升高护筒,终孔后补给泥浆,保持要求的水头高度;

保证钢筋笼制作质量,防止变形;

吊放时要对准孔位,吊直扶稳,缓缓下沉,防止碰撞孔壁;

成孔后,待灌时间一般不应超过3h,并应尽快灌注速度,缩短灌注时间。

④、桩孔局部缩径:

局部孔径小于设计孔径。

泥浆性能欠佳,失水量大,引起塑性土层吸水膨胀,或形成疏松、蜂窝状厚层泥皮;

邻桩施工间距和时间间隔不当,土层中应力尚未消散,新孔孔壁软土流变;

钻头直径磨损过大。

采用优质泥浆,控制泥浆比重和粘度,降低失水量;

当设计桩距<

4米时,应跳隔1~2根桩施工;

或新桩孔尽可能在邻桩成桩36h后开钻;

用轻泥浆和足尺寸钻头扫孔;

⑤、孔底沉渣过多:

孔底沉淤、残留泥砂过厚,或孔壁泥土塌落在孔底,使沉渣超标。

原因分析:

泥浆过稀.清孔未净;

清孔泥浆比重过小或清水置换;

钢筋笼吊放未垂直对中.碰刮孔壁泥土坍落孔底;

或清孔后待灌时间过长,泥浆沉淀;

或沉渣厚度测量的孔底标高不统一。

终孔后,钻头提离孔底1~20cm,维持循环清孔时间不少于30min;

清孔采用优质泥浆,控制泥浆比重和粘度下要直接用清水置换,钢筋笼垂直缓放入孔.避免碰撞孔壁;

清孔完毕立即迅速灌注混凝土;

⑶成桩过程

①、导管堵塞:

灌注过程中,混凝土在导管中不能下落,影响灌注工作顺利进行。

病因分析:

初灌时隔水塞堵管;

粗骨料粒径过大:

混凝土坍落度不合要求,和易性、流动性差;

拌合不均匀.产生离析;

导管连接部位和焊缝不密封,发生漏水,管内形成水塞,当管内混凝上不满而含有空气时,混凝土整斗倾入导管,导致管内形成高压气塞,或气塞挤破管节间密封垫继而导致导管漏水;

机械发生故障,导管内混凝土已初凝,增大下落阻力。

隔水塞直径应与导管内径匹配,能从管内顺利排出.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控制在18~22cm;

混凝土拌合均匀.搅拌机拌合时间大于90s;

确保导管连接部位焊缝的密封性,导管应在大于0.5~1Mpa下试压时间大于15min而下泄漏,以免在导管内形成水塞:

在浇灌过程中,混凝土宜徐徐倒入导管,避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塞;

②、钢筋笼上浮:

指钢筋笼的位置高于或低于设计位置的现象。

上浮较大时,降低了桩体抗水平剪切能力;

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过高或过低;

混凝土流动性过小,导管在混凝土中埋置深度过大(6m以上)钢筋笼被混凝土顶托上浮;

导管掩埋过长,提升时易摇晃,难以对准笼的中心,易发生挂笼现象;

导管提升过猛,混凝土下沉太快,瞬时反冲力使钢筋笼上浮;

钢筋笼制作质量不佳,或吊装不当而变形;

或桩孔倾斜,钢筋笼随之而变形,增加了混凝土上升阻力;

笼底钢筋向内弯折沟挂导管;

钢筋笼与孔口固定不牢,在自重及受压时将铁丝拉长而下沉;

或钢筋笼自重较轻,被混凝土顶起。

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准确无误,并与孔口固定牢固;

采用吊筋加套管等方法顶住钢筋笼上口;

加快浇灌速度,缩短浇灌时间,每浇灌一斗混凝土,检查一次埋深,勤测深,勤拆管,直到钢筋笼埋牢后.恢复正常埋置深度;

钢筋笼制作平直不变形,主筋底端可适当向外弯折,并增加封底箍筋:

导管对中桩孔,导管接头处套装锥形活动护罩或加密焊接防护斜筋;

导管正常埋置深度一般控制在2~6m,便于转动移位;

③、桩顶段混凝土质量差:

指桩顶上部混凝土疏松、夹泥、断裂等质量题.上

部桩身由于缺乏压力,与桩周土接触应力低,而受荷载时桩身上部荷载应力最大,因此桩身破坏最易在上部发生。

没有勤测混疑土面.预加的灌注混凝土高度不足,上部压力小,混凝土密度低;

导管内混凝土高度减少,超压力降低,而导管外的泥浆及所含渣土稠度增加,比重增大,混凝土升顶困难,甚至与泥浆、浮浆接触掺混,造成夹泥、疏松、离析;

导管缩短,重量减轻,导管上下串插困难,或串插程度不够;

护筒起拔过猛,或起拔护筒不垂直,使护筒粘带未初凝的混凝土,导致混凝土抗拉强度低而掺入泥浆,形成夹泥或断裂面。

勤测混凝土面.并在桩顶设计标高以上加灌一定高度的混凝土,其最小高度不宜小于桩长的5%,且不小于2m,以保证设计标高以下的混凝土符合设计要求,孔口加水稀释渣浆,冲出部分稠浆,减小泥浆比重;

④、断桩:

混凝土凝固后不连续,中间被冲洗液等疏松体及泥土充填的间断桩。

影响了桩身的整体性,降低了桩体强度和承载力,以致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坍落度损失大的配方和浇灌过程不连续是造成断桩的重要原因;

灌注过程中发生埋管、卡管及其他一些情况都将造成断桩。

⑤、埋管:

导管在混凝土中掩埋过长,钢筋笼变形,灌注时间过长,混凝土已初凝,内阻力增长,导管被卡死在混凝土内,法兰盘顶住钢筋笼下端,由于孔斜大,笼与孔壁壁摩阻力过大,加上笼内已有一定高度的混凝土导管无法提升。

⑥、卡管:

骨料级配不合理,含有大粒径的卵石、漂砾;

混凝土出拌合机时间或运输路程过长,已产生离析或局部初凝现象而直接用于灌注;

导管密封不良,局部漏水。

其他情况:

导管下端距孔底过高,初灌混凝土量不足,导管未被混凝土掩埋,监测失误,导管提升过高.露出混凝土面;

混凝土配比失误,耐压强度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