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网校讲义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建筑设计1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2010网校讲义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建筑设计1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网校讲义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建筑设计17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者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居住遗址,其中的“大房子”是仰韶文化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议事的地方、龙山文化时期的居住遗址以西安客省庄的二座吕字形平面的房屋为例,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的变小,室内有供存贮的窖穴,表现了父系氏族社会私有财产的出现,建筑技术的进步是地面上铺有“白灰面”。
是龙山文化时期的建筑特点。
近年在浙江余杭县的瑶山与汇观山发现有祭坛,为土筑的,呈长力形。
在内蒙占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发现用石块堆成的方形和圆形的祭坛;
在辽宁建平县发现了—处内中有女神像的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这些考古发现,使人们对于中国原始社会的建筑水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初具雏形阶段
此阶段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夏代的城市遗址在河南王城岗、山西夏县及河南淮阳平粮台有所发现。
有人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代都城之,——斟郡的遗址。
(二)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青铜工艺已达到纯熟程度,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述的历史。
建筑技术明显提高。
著名遗址有:
①郑州商城,可能是商王仲丁时的隞都。
②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早商宫殿建筑,可能是成汤都城——西亳的遗址。
其中一号宫殿最大,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二号宫殿是一更为完整的廊院式建筑(二里头宫殿遗址,近来列入夏代,存疑)。
③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平行排列三座殿堂。
可能是商代某一诸侯国的宫殿。
④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
已发掘出两座庭院式建筑。
③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
中国考古界多年来对殷墟做过细致的考古发掘工作,对于它的宫殿、墓葬等已有较清楚的认识。
它的建筑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面朝前,有纵有横,说明布局已具庭院的雏形。
它的墓葬为土圹木椁墓,深达十几米,四出羡道,有很多殉葬的人与物。
安阳殷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西周时在奴隶主内部已有按宗法分封的制度,规定了严格的等级。
表现在城市的规模上就是诸侯的城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分别不准超过王城的1/3、1/5、1/9。
否则即是“僭越”。
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风雏村的“中国第一四合院”,是一处二进院的宗庙建筑,大门开在中轴线上。
门外有屏,前院的堂与后院的寝之间有穿越相接。
两侧为与基地等长的厢房。
房屋内用木柱,外为土墙。
遗址中发现有少量的瓦,说明西周时有瓦,可能只用在屋顶局部。
西周铜器令簋的器腿上有斗形支撑物。
至此,中国建筑的最显著特征,即木构架承重、院落式布局已经呈现,说明中国建筑的雏形已经具备。
(四)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春秋时期宫殿建筑的特色是“高台榭、美宫室”。
这一方面是高台建筑有利于防刺客、防洪水、可供帝王享受登临之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建筑技术的原因,当时要修建高大的建筑,要依傍土台才能建造成功。
此时期杰出的工匠为公输般——鲁班,被后世奉为多种行业工匠的祖师爷。
三、封建社会初期(公元前475—公元581年)—基本成形阶段
此阶段包括:
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战国时战乱频仍,“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前对诸侯国城址大小的限制已失去控制。
城市规模扩大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战国七雄各国的都城都很大,以齐国的临淄为例:
大城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城内居民达7万户,街道上车轴相碰,人肩相摩。
大城西南角有小城,推测是齐国宫殿所在地,其中有高达16m的夯土台。
在河北平山县的战国中山王的墓中出土了一块铜板错银的“兆域图”,该图大体上是按一定比例制作的,有名称、尺寸、地形位置的说明,并有国王诏令。
此图被誉为中国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在陕西咸阳市东郊发掘的秦咸阳一号宫殿是一座以夯土台为核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构架建筑环绕的台榭式建筑。
该建筑具有采暖、排水、冷藏、洗浴等设施,显示了战国时期高级建筑已达到的水平。
(二)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
他每灭一国,就在咸阳北坂上仿建那一国的宫室,这在建筑技术,建筑风格上起到了交流融会作用。
秦代的都城与宫殿均不遵周礼,而是在跨渭水南北广阔地区,弥山跨谷地修建。
脍炙人口的阿房宫是秦始皇拟建的朝宫的前殿。
《史记》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络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把数千米以外的天然地形,组织到建筑空间中来。
这种超尺度的构图手法,气魄之大,正是秦这个伟大帝国气势的反映。
现存阿房宫遗址,东西1000余米,南北500余米。
秦始皇的陵墓——骊山陵,尚未进行考古发掘,陵体遗存边长350余米,残高仍在43m以上。
附近农民耕地时,常有一些建筑构件出土,近年在墓东侧发掘出的“兵马俑”,轰动世界,“秦俑学”已成为一种专门学科。
修驰道、筑长城、也是秦代的重要建设。
史书中说墓中具有天文地理、宫观百官、奇珍异宝,当非忆测。
(三)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包括王莽新朝)
西汉在渭水西岸建长安城,其中包括了秦代未毁的部分宫殿。
又受地形限制,城市的外轮廓曲折、附会为北象北斗、南象南斗,俗称“斗城”。
城内布局全未按礼制对都城的规定,宫殿与民居杂处。
全城面积36平方公里,有城门12座,城内有五座宫城、八街九陌、168闾里。
在汉长安南郊出土了11座“礼制建筑”,应为王莽九庙遗址。
其中一座周边有圜水的建筑,仍属有土台核心的木构建筑。
汉代的陵墓仍属土圹木椁墓,用黄肠题凑。
陵侧建陵邑,迁各地豪富及外戚等来居住。
名为替先帝守陵,实为强干弱枝,便于控制管理。
汉代陵邑共有七座,其中以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最著名,称“五陵”,后来诗文中常以五陵喻为一种豪门聚居之地,内中子弟称“五陵少年”。
东汉于公元25年定都洛阳。
都城内有东西二宫,两宫之间以阁道相通。
文献上记载东汉的宫室中有椒房、温室殿、冰室等防寒祛暑的房屋,说明建筑的进步,已然注意到居住条件的改善。
汉代遗存至今的地面以上建筑有墓前的石阙、墓表、石享堂、石象生。
另外就是崖墓、砖石墓等中的明器、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等间接的建筑形象资料。
石墓中的石制仿木构件,显示了一些汉代建筑信息,但因石与木性质的不同,只能供参考。
(四)三国(公元220-265年)
此时期是东汉末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战乱年代。
位于河北临漳县的邺城,原是齐桓公所置的城、后属晋。
三国时曹操以此为南征北战的大本营,城市的建设具有新的格局,文献上对此城记述颇多,城的面积为6.5平方公里,有中轴线,有明确的分区,是中国第一座轮廓方正的都城。
城用砖砌,每百步建一楼,转角处有角楼。
东魏、北齐也曾都于此。
北周灭北齐时城又毁。
此城早已毁于兵燹,再加上漳河屡次泛滥,地上遗存已很少,有人认为它是隋唐长安城的蓝本。
(五)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1年)
西晋。
五胡十六国、北魏(东魏一北齐,西魏一北周)东晋、宋、齐、梁、陈
佛寺、佛塔及石窟寺的出现,是本时期建筑最大的成就。
佛教虽然于西汉末年已传入中国,但未兴盛。
直到此时,由于战乱,百姓不堪其苦,寄希望于来世;
帝王崇佛,大力提倡佛教,佛教才得以大兴。
文献记载:
北朝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
公元516年,北魏胡灵太后在洛阳建的永宁寺塔,是一座方形平面的9层木塔,高达40余丈,《洛阳伽蓝记》对其描述甚详,是中国木构建筑中最高的一座。
现存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4年(公元523年),是一座15层的密檐式塔,是我国地面之上真正的建筑遗存中最早的一座。
平面为12边形,塔的外形轮廓呈圆和曲线形,极为流畅优美。
石窟寺自印度传入,与中国开凿崖墓技术结合,很快地得到推广。
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是最著名的三处。
石窟中有许多反映当时建筑形象的雕刻,如塔、殿宇的屋顶、斗拱、柱等。
在河北定兴有一座北齐的义慈惠石柱、柱顶上有一座小殿,有梭柱、檐口平直、屋面瓦脊等建筑细部的形象,是研究北朝建筑的重要资料。
南朝仅存有陵墓,以地面上的石刻墓表及石象生辟邪较为出色。
综观此阶段历时900余年,以汉代为高潮。
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到汉代已经确立。
至此,木构架体系、院落式布局等特点已基本定型。
后期由于佛教哲学与艺术的传入,以及中国社会中玄学的兴起,建筑形象趋于雄浑而带巧丽的风格。
四、封建社会中期(公元581-1279年)
此阶段包括隋、唐、五代、宋、辽、金。
(一)隋(公元581~618年)
隋代最突出的建筑成就就是新建一座都城——大兴城。
隋文帝杨坚以汉长安城内宫殿与民居杂处,不便于民;
水苦涩,不宜饮用为由,在汉长安的东南创建了一座全新的都城。
城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
城的外廓方正,城内有纵横干道各三条,称为“六街”。
中轴线北端是宫城,宫城前是皇城。
全城设108个坊和两个市。
每个坊都有坊墙围绕。
城的东南隅曲江所在的低洼地段,辟为供居民游赏的园林,这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都是值得称赞的举措。
大兴城布局严整,街道平直、功能分区明确,规划设计得井井有条。
这主要出自哲匠宇文恺之手。
宇文恺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家;
隋代的东都也是由他规划设计的。
他考证“明堂”,广引文献,并用1/100比例尺制图、做模型。
他还有许多具有巧思的建筑创作。
隋代对佛教十分重视,隋文帝建国之初,曾诏令全国务州建“仁寿塔”,是方形平面五层的楼阁式木塔,可能有标准图,今塔已无一遗存。
隋代遗存至今最著名的建筑是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是一座敞肩拱桥,它比欧洲同样类型的桥要早1200年。
桥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47米。
此桥在技术上,造型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桥的建造人是隋匠李春、这在中国一向不重视工匠的古代,能留下匠人的名字,是极难能可贵的。
隋代遗存的另一建筑是山东济南柳埠的神通寺四门塔,是一座平面为方形的单层石塔,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
(二)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将隋代的大兴城改称长安城,作为都城,继续加以完善。
后来因为宫城湫隘、宫殿不敷使用,在长安城东北隅城墙之外修建了一座大明宫,大明宫逐渐成为唐代的政治中心。
大明宫遗址已经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