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410545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近年来,我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用新的高职教育理论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

积极探索与实践“产、学、研、训、服”五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专业累计招生人数4152人,已毕业2724人,目前在校生1428人。

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4.8%,就业专业对口率98%,起薪高,在省内同类院校中领先。

近三年的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100%,录取新生报到率94.6%,用人单位对近三年毕业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文化素养等评价高,对业务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好,总体满意率98%。

3、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合理、实力雄厚

该专业现有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专兼职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其中专任教师31人,兼职教师(包括顶岗实习指导教师)28人,双师素质教师48人。

兼职教师均来自机电行业、企业等单位。

在教师队伍中,拥有教授(研究员)3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3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18人,副高以上职称比例为44.07%,双师素质教师48人,占81.36%,45岁以下的研究生学历28人,比例为47.5%。

4、实践教学条件较好、功能齐全

本专业已建成实验验证、仿真教学、实践实训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拥有单片机实训室、PLC实训室、CAD实训室、三电实验室、钳工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机加工车间、数控车间等。

机电实训基地已通过评审获准得到世行贷款的支持建成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能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本专业还建立了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华威工程技术服务公司等26个校外实训基地,能满足本专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需要,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

5、人才培养模式独具特色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独具特色。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办学形式,将职业能力训练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深化教学改革。

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将先理论后实践改变为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并且淡化实践与理论的界线,将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核心课程中的实施。

按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订单培养”。

6、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成果显著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成果显著。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山东省高职院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

现有《工程机械CAD/CAM》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机械制图与CAD》、《机械设计基础》、《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工程机械结构分析与应用》等省级精品课程5门,《工程材料与成型工艺》等11门院级精品课程。

《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团队获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

加强职业技能类培训鉴定工作,提高培训质量。

在原有维修电工、数控车工等四个鉴定工种基础上,进一步引进Pro/E设计工程师、ATA等全球认证职业资格证书,使“双证书”的获取率保证在100%。

职业技能证书获取与专业的符合度达到100%,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

进一步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培养学生对机械、电子、自动控制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提高竞争意识。

在山东省首届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2010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1、机电行业发展的需要

济宁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1153家,其中大中型企业159家。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小松山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经济效益可观,发展势头良好;

济宁高新技术开发区光机电工业园有香港力讯科技有限公司、台湾联电集团等大批企业进驻;

另外,济宁民营机电企业也有长足的进步。

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技术人才。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将工程机械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培植、优先发展。

成功吸纳了山推股份、日本小松山推、日本TOPY、美国伊顿液压、美国世纪车轮、美国捷马、瑞典沃尔沃、法国浩珂矿山设备、德国格林机械、精益轴承、永生重工等企业为代表的数百家工程机械企业。

2010年3月28日,山东省济宁市人力资源市场向社会公布了2010年第一季度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以1:

2.48的求人倍率位列榜首。

数据统计显示,市场需求人数3220人,但是求职人数只有1299人,缺口数达到1921人。

2、专业优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我院开办最早的专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和历史积淀,在产学结合教育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制度等方面已形成了鲜明的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集成应用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气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强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全省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满足社会对机电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我院遵照教育部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决定加快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建设步伐,并且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广泛地社会调研。

3、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来,我系的专业建设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

(1)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虽然广大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关于高职教育的各类文件,教学理念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有些教师没有对高职教育教学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教高[2006]16号文件的精髓理解模糊,特别对2010—2020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学习不到位,导致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2)专业实训场所不足

目前的实践教学场所能满足专业教学需求,但核心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校外实训基地还要进一步扩大。

(3)校企合作有待深入

校企合作没有充分的开展,订单式培养比例偏少。

专业建设与改革优化有待进一步深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在不断调研的基础上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4)教师的科研、教研能力不强

目前我系的专业科研工作还处于启动阶段,教研、科研工作水平较低,尤其横向科研工作,还缺少科研项目来源,教师承接科研项目的机会少,急需开辟科研项目来源,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参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中厂”、“厂中校”形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托济宁市装备制造业产业优势,深化行业、企业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经过5年建设,将本专业建设成为适应济宁市经济建设需要、办学理念先进、教学条件完备、师资力量雄厚、课程体系科学、专业特色鲜明、能够引领山东省同类专业及专业群的示范性专业。

(二)具体目标

1.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依托行业、企业,实行工学交替,在与山推工程机械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伊顿液压系统(济宁)有限公司等行业重点企业成功举办“冠名班”的基础上,进行一步推行“校中厂”、“厂中校”的培养模式。

2.推进课程体系与课程的改革与建设通过对机电行业访谈、实践专家研讨会,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

召开专业教师、实践专家研讨会;

按照从学徒、岗位胜任者、班组长、车间技术员、企业专家等不同职业阶段设计工作情境;

在参考职业标准的基础上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将6门课程建成优质核心课程,全部按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

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以自动生产线控制、数控机床操作与加工等机电控制领域为重点的,集教学实训、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推广与职业素质训导多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在原有26家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以校企深度合作为途径,再新建8家互利共赢、关系紧密的校外实训基地。

4.教学团队建设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业技术方向互补的教学团队。

经过5年的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2-3名、骨干教师6-8名。

聘请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稳定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设计,承担实践课的教学工作,专兼职教师比例稳定在1:

1左右。

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达到95%以上。

5.社会服务能力发挥专业优势,依托济宁市职业技能鉴定所,大力开展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开展维修电工、数控操作工的培训与鉴定,每年600-1000人次。

依托机电研究所,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每年承接市级及以上技术研发课题或企业横向课题3-5项。

6.拓宽办学方向、引领专业群建设根据济宁打造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机械“千亿工程”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现代制造和现代控制方向的基础上,从2011年起开设工程机械方向,为工程机械行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同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为龙头,为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矿山机电等专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实现教学团队、专业平台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带动并促进整个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

四、专业建设规划

(一)人才培养体制创新

机电工程系与行业企业专家将进一步紧密结合,构建新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制。

积极探索建立全方位合作内容、全过程合作环节、多样化合作形式、高水平合作层次的长效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格局,不断创造出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合作效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

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7个方面充分发挥出校企合作的优势:

1、有计划地开展行业重点人才需求的滚动调查,以保证专业设置在一定时期内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2、和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3、对专业教育计划的制定和修正,以保证教学环节的针对性;

4、和企业合作编写高职教材和聘任兼职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