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淮南花鼓灯合肥师范附小三小Word下载.docx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淮南花鼓灯合肥师范附小三小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淮南花鼓灯合肥师范附小三小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积极宣传徽剧,扩大徽剧在我校及社会的知晓率和影响力,组建徽剧特长班和徽剧社团,让徽剧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学校生活,以此普及广大师生对徽剧的了解认识,并通过学生向家长及社会传递徽剧的知识、信息。
2、在实践探索中摸索徽剧与音乐、美术课程有效结合的实施途径和模式,积极开发适合我校校情的徽剧教材。
3、让我校对徽剧有兴趣的学生了解基本的徽剧知识,感受徽剧的独特唱腔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提高学生认识徽剧的积极性。
4、做好校本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结合,通过邀请安徽省徽京剧院的专业老师对我校老师和学生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老师的徽剧专业素养,及师生欣赏徽剧的水平。
5、不断调整完善徽剧进校园的实施模式,做到合理优化,制定徽剧进课堂成功的考核办法和课程评价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针对徽剧进课堂的实践研究,为达到课题的研究目标,我们根据课题要求设计合适的活动方案加以实施。
在整个方案的设计上形成一个以在学习中了解、在实践中感悟、在活动中强化的教育过程,由浅入深,知行合一,潜移默化,以逐步培养学生对徽剧这一种传统戏剧的认知、了解、鉴赏,进而热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培养出具有民族文化意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新一代戏曲人才。
1、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安徽省徽京剧院合作办学,开设徽剧特长班以及徽剧社团,通过专业人才教育教学达到学习徽剧唱腔、身段及台步等专业知识。
并通过实践,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引进课堂过程中的具体教育教学方案和实施策略。
2、通过徽剧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摸索徽剧与音乐、美术课堂的有效结合的实施途径和模式,研发徽剧的校本课程,探索徽剧教学的实施方法,制定徽剧课堂的考核方法及课程评价体系。
3、通过徽剧进校园这一方式,在全校范围普及有关徽剧的知识,通过学校环境布置营造传统戏剧文化氛围,让学生提高对徽剧戏剧的喜爱和鉴赏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
根据课题的课题研究内容,我们确定了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将研究课题所要达到的研究目标融入到教育行动中。
1、在一、二年级中选取两个班作为徽剧特长班开设徽剧教学,将徽剧教学纳入课程。
聘请省徽京剧院的专业演员和本校老师相配合的教学模式进行徽剧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
在每学期进行一次徽剧课程展示,以检验徽剧课程的教学效果。
2、设立校级徽剧社团进一步提高徽剧专业技能,完成三个经典徽剧剧目的创编。
积极参与各项比赛,并利用各项活动对外进行交流,组织徽剧班和徽剧社团的学生利用社会平台参观专业演出,积极开展徽剧才艺展演,在社会中扩大徽剧戏剧的影响。
3、聘请省徽京剧院的专业老师对学校音乐、美术老师进行戏剧服装、道具、化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本校老师徽剧专业知识水平。
通过音乐课对徽剧唱腔、身段的教学和美术课对徽剧脸谱勾画的教学,将徽剧教学融入到学校的艺术教学中。
4、开设专门的徽剧教室,创设学校艺术长廊中的徽剧板块和校园徽剧角,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氛围,并积极承办各级戏剧节,普及学生对徽剧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兴趣。
5、积极利用各种各级宣传途径进行徽剧课程及活动的报道,做到每学期四次宣传报道,以扩大徽剧在社会中的影响,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
二、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2012年5月合肥师范附小三小与徽京剧院举行“徽剧进校园”项目对接仪式。
2、2012年9月宣布一(7)班被选定为徽剧特长班,自此徽剧正式进驻三小校园。
3、2012年9月18日合肥师范附小三小徽剧班正式开课。
4、2012年10月合肥电视台深入合肥师范附小三小徽剧特长班采访。
5、2013年1月合肥师范附小三小组织学生观看徽剧版《麦克白》。
6、2013年3月校徽剧社团成立。
7、2013年5月参加包河区创编舞大赛荣获一等奖。
8、2013年7月参加175期安徽省电视台红杜鹃艺术节《自豪小小滨湖人》演出。
9、2013年9月1日徽剧社团《辛勤园丁好老师》节目受邀参加包河区29届教师节表彰大会演出。
10、2013年10月14日赴168中学录制“安徽省中小学生戏曲录像比赛”。
11、2013年11月11日参加区政府接待外宾及留学生演出。
12、2013年11月27日徽剧社团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小队员们说出了自己对徽剧的了解和热爱以及自进入徽剧社团以来的进步。
13、2014年1月18日徽剧社团参加滨湖社区网络电视春晚演出,受到了社区领导的一致好评。
14、2014年1月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民族音乐”开题报告会,我校被授予“非遗校园传承研究课题项目学校”称号。
15、2014年4月9日下午,合肥市师范附小三小在会议室召开了省级课题《开发徽剧特色课程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会。
安徽省教科所许晓红、合肥市教研室方慧、包河区教体局王一枝、安徽省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杨何、附小三小全体音乐、美术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16、2014年5月13日,徽剧社团排练的曲目《观阵》参加包河区戏曲票友大赛,荣获特等奖。
17、2014年5月13日,我校徽剧社团的经典曲目《徽风古韵》参加“包河区2014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大舞台”并荣获特等奖。
18、2014年5月30日安徽新闻联播报道(王学军省长5月30日来合肥师范附小三小参加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成果展式,我校展示的是徽剧节目)。
19、2014年8月13日下午,师范附小三小迎来了20位德国的中学生,徽剧社团《观阵》代表我校演出。
20、2014年8月19日至8月30日,合肥师范附小三小与和平路小学共同参加了由合肥市教育局举办的暑期英国爱丁堡艺术之旅。
21、2014年10月戏剧行家走进附小三小助力民族文化传承。
22、2014年11月1日徽剧《徽风古韵》赴二十八中参加“和谐育人韵芳包河”汇报演出。
23、2014年11月2日徽剧社团参加包河区“滨湖教育嘉年华”展演。
24、2015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走进合肥师范附小三小采访“徽剧进校园”。
25、2015年9月徽京剧院送戏《贵妃醉酒》进入三小校园。
26、2015年9月18日徽剧进校园课题结题筹备会。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问卷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并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2、文献资料法。
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实践的研究现状,吸收借鉴先进的理念,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
既培养课题组教师素养,又给课题研究以有力的支撑。
3、行动研究法:
在常态教学的情况下,选取一定数量的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教师将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对课题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探索深入,以完成研究目标。
4、课堂观察法:
深入课堂,采用随堂观察的方法,对徽剧课堂教育效果进行观察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徽剧教学过程进行分析。
5、经验总结法:
在实验过程中,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策略,定期进行分析。
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形成整体实验成果。
三、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对一个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民族在其文化消失之时也就是其民族消失之时。
徽剧是中国戏剧的一种。
它是京剧的前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安徽地方特色,并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被国家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徽剧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而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徽剧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以前叫做徽班,以朝代为其的顺序分成了三个大的年代,即“明代徽班”“清代徽班”“现代徽班”。
在这三个大的年代连接起来的四百多年历史中,还可以理出五个艺术演变的时期:
形成期,尤其是在中期时,徽州与皖上(安庆)的戏曲活动已相当活跃,徽班已有多种形式组合。
兴盛期,“徽班”因其徽调、徽戏进一步丰富成熟起来,不仅在安徽地区形成了安庆与徽州的“徽班”大发展,还随着“徽商”走出安徽。
嬗变期,应是“徽班”最辉煌的极盛期,最伟大的创造期,但由于它的极盛与创造,孕育了新的更优秀的剧种——京剧,而使徽班逐渐淡出历史。
回归期,“徽班”“徽调”“徽戏”在北京嬗变为“京剧”后,虽然淡出了京师舞台,但仍然遗存在本土,回归于民间,延续其艺术生命,并为地方戏曲的兴起输送艺术营养。
这时“徽班”已经难以再发展、壮大自己,至解放前期,随着整个戏曲濒临困境,它也日益失落。
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保护及延续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广大师生作为文化知识传承与创新的主导力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保护及延续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让广大师生继续传承中国的优良传统,义无反顾地担当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保护及延续工作的重任,应该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1、传统徽剧戏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例如徽剧是中国戏剧的一种。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到的基本理念之八——“弘扬民族音乐”明确说明:
“应将我国各族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堂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可见戏曲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戏曲艺术应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人才的全面培养等诸多方面来考虑艺术教育改革这一命题,来定位戏曲在艺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
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
尤其对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知之甚少。
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
他们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
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戏曲艺术找到与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
通过戏曲艺术教学,学生会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
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
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2、我国传统戏曲徽剧艺术的教育现状
看戏的人越来越少,演戏的人少了激情,剧团解散、剧种慢慢消失,传统戏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危机。
节奏太慢,信息量小,内容的陈旧,入门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新娱乐的冲击是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戏曲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民族意识淡薄,近百分之九十多的人对戏曲没有什么兴趣,由于戏剧的艺术特点,不是人人都懂得欣赏。
而随着多样化的现代娱乐活动进入人们的生活,戏曲面临着更多的竞争,能够欣赏戏剧的人愈来愈少。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层出不穷的现代娱乐活动带给他们更大的新鲜感和刺激感,也更加通俗易懂,与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