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7496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详见附表)

一.教育改革的内容

实际上日本在幕府时期教育就已经相当普及了。

德川幕府各藩有各藩的藩校,均系武士阶级的教育机关,教学内容除了儒家经典外,尚有算术、洋学、医学与天文学等实用主义的科目。

而日本文化的发达,归功于教育的普及,对教育的重视,实导源于东亚文明的根源——儒教圈对读书识字的重视。

明治政府于1871年设立文部省。

统管文化教育事业。

1872年,文部省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和《关于奖励学事的指示》,开始了有纲领有计划的教育改革。

《学制》确立了近代日本的资产阶级国名教育方向。

《学制》规定:

“学制为八年,六至十四的儿童接受近代化的义务教育,将全国分为八大学学区,设立二百五十六所中学。

五万三千七百六十所小学。

平均六百名人口即设立一所小学。

同年设立师范学校,以培养师资。

以期‘自今以后,期望于一般人民者,使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该学制的颁布的意义在于:

1.否定以往之学问系士人以上阶级的独占物,无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之别,课一般人民以接受教育的义务。

2.学问教育的目的在于“立身为财本”,“治其产,置其业”,并非专为国家的目的而受教育。

3.学问教育由人民的自由自发予以推行并自负费用,否定由政府提出学费衣食的旧习惯。

下面具体的从教育的阶段性来分析教育改革的内容。

(一)以小学为基础,努力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明治维新时办教育,以小学为一切学校的基础,抓小学教育全力以赴,以期普及国民教育。

明治政府极端重视少儿的智育发展,着重灌输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和传授初步科技知识。

为了办法小学教育,明治初年以来连年不断颁发的各种教育法令,学校令,学校规程和教学纲要等文件,属于小学教育的占一大半。

1872年颁布的学制,规定学制为八年,六至十四的儿童接受近代化的义务教育,将全国分为八大学学区,这样的学制是仿照法国的学区制度,并不适合日本的国情,而且采取自费的原则,经费,小学的设施都由村民自己负担,无法全面实行,甚至有捣毁小学建筑,袭击教员的事件。

明治政府遂于1879年颁布新的教育令。

采取美国的自由主义教育制度,废除原来的学区制度,有每个町村或数个町村联合设置一小学,义务教育的年限缩短为十六个月。

但实行的结果,反而使就学率锐减,甚至发生烧毁学校事件,遂又于1880年颁布“日本教育令”。

强制设置小学或师范院校,并把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到三年,并规定读书、识字、算术、地理、历史、修身为必修科目。

在教育内容上,极端重视儿童的智育发展。

当时小学的科目多,内容也颇深,据《学制》规定,下等寻常小学开十五门课程,包括语文、算术、历史等。

上等寻常小学还增添几何等课程。

小学还因地制宜设一二门外语课。

据统计,当时“在每周学时总数中,属于语文课的科目合计占百分之四十,算术、理科、地理、历史合计占百分之五十三,两类总计占百分之九十三,余下的修身等科目只占百分之七。

小学学制的变革促进了就学率的提升。

在1872年确立初等义务教育制度时,小学的就学率仅有28%,较之英国的40%为低。

但1900年,英国达到90%的时候,日本已经超前英国了。

及至1910年前后,两国均达到100%的程度。

表1:

明治维新时期小学数目一览表

年次

小学校数

教员数

儿童入学率(%)

1873

13558

25531

28.13

1875

24225

44501

35.38

1877

25459

59825

39.87

1894

24046

50487

61.7

小学教育的普及为以后阶段教育打下了基础,同时使日本的识字率大为普及。

明治三十五年的识字率为90%,到了明治四十二年达到了98%。

(二)努力推进中高等教育的发展

明治政府在19世纪90年代后期初等教育基础牢固确立后,在继续充实初等教育的同时,重点转为改进中等和高等教育上,开始建立和发展现代科研事业。

从颁发《学制》以来,中等教育在学制长短、课程设置繁简等方面不断变革。

教育改革之初,中学学制不一,科目纷乱庞杂,甚至有专学汉文一种科目的中学。

经过整顿后,1881年制定的《中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采取四、二分段制,入学资格必须是小学的中等科毕业,继六年初等教育之后,以中学为后续教育机构的制度。

从这时开始实施,后来一直沿用。

由于中学教育以升学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都比较高,十分重视基础科学知识和外语的教育。

早在1881年,日本政府就规定,中学设置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英语等课程。

1886年,又规定普通中学要学二门外语,中学的基础科学知识占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二。

随着中学校数目的激增,在明治二十七年只有八十一所学校,可是到了明治三十四年已经增至二百十几所。

由于缺乏教员,因此带动了师范院校的建立与发展。

明治三十五年设立广岛高等师范学校,另设立临时教员养成所,以培养中学教员,翌年颁布“专门学校令”,同时制定公私立专门学校规则,设立医学、法学、语言等专门学校。

关于高等教育,1877年由东京开成大学及东京医学学校合并而成为东京大学,分设法、理、医、文四学部。

明治十九年东京大学与公布大学合并为帝国大学。

后来明治三十年京都帝国大学成立时,原来的帝国大学遂改称东京帝国大学,到了明治四十年代东北北海道等地也设立了帝国大学。

官立学校之外,私立高等学校也逐渐发达。

在私立大学中最早创立的是福泽谕吉的庆应大学。

明治八年新岛襄创立同志社,明治十五年大隈重信创立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前身)。

此外还创办了“神宫皇学馆”、“皇典讲习所”等等。

(三)兴办女子学校

关于女子教育,明治政府亦十分重视。

文部省学监美国人达维特·

莫尔莱认为:

“女子教育十分重要,在儿童幼稚心灵易动之时,予以教育者必在妇女,而妇女之于儿童,不只在于教其学业,其一言一行皆为儿童之楷模。

”所以,“欲使国家后来之人必成良善,则应先行其母之教育。

”主张“日本也应女子作为教育进步之媒介。

早在岩仓具视赴欧美考察时,就曾有5名年龄十四五岁的女孩随同欧美留学。

日本第一所女校—东京女子学校,于明治五年在东京成立,授女学生以国书、英学、手艺等,这是女子部专门收容贵族的女子,明治三十二年政府颁布高等女学校令。

设立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并成立日本女子大学以招收一般民间女子就读。

到了明治三十年全日本有二百五十所高等女学校。

当时的女子教育多为重视礼仪和家政,关于社会问题和科学的知识修养,则不被重视。

二.改革的特点

1.实用性

明治改革初期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积极发展资本主义。

而要实现三大政策这个建设国家的总目标,就必须摄取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培养管理国家和发展实业的各种人才,普及教育,启迪民智。

但是以前的教育更多重视的是儒家经典的传播。

因此,明治政府在教育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实用教育的理念,大力振兴实业教育,造就科技骨干力量,抓技术教育。

《学制》就提出“以淘汰无用之杂学,开导文艺长进”之方向为目的,对以往的教则,制度乃至书籍、器械、讲授方法、授业之规等等概行更革。

自从明治初年以来,不论中小学教育或大专学校教育,都贯彻技术教育的方针。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明治政府着手在中小学的普遍教育中加强技术教育,在小学和师范学校中因地制宜添设农业科、商业科、工业科,小学普遍设手工科,中学则设立实业科。

2.强烈的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教育强调国民要为国家效忠,弱化个人主义,强调国家主义,教学的内容多有忠君的思想成分,这也是受西方国家主义风潮影响的产物。

自明治十五年森有礼出任驻英公使,游历欧洲诸国之际,被当时盛行于西欧各国的国家主义风潮感化,终至成为热诚国家主义的赞美者。

于是当他出任文部大臣,于明治十九年三月一日废除从前的教育令,颁布“帝国大学令”,四月颁布“师范学校令”、“中学赦令”、“小学校令”等学校通则,以代替尚不完全的原“教育令”。

这是日本弃自由主义,而确立推行国家主义化教育及军国主义教育的转折时代。

由于自由民权运动的发展,教育上也极为推崇自由化,天皇害怕这种教育会危及自身的统治,日本天皇于一八七九年颁布《教学大旨》,决定从今以后,“基于祖宗之训典,专事阐明仁义忠孝,而道德之学则以孔学为主”,“教学之要务在阐明仁及忠孝、探求知识才艺。

”又于1890年发布“教育敕语”。

敕语的中心是忠与孝,以之为“国体的精华,教育的渊源。

”“教育敕语”一方发挥了学校教育内容上实质最高法规的作用,一方却随天皇、皇后“御真影”下赐给各学校及其他团体,通过仪式的奉读与低头拜听,以深植国民绝对服从之心。

为了加强对学校的管理,,明治政府还在学校推行军事化的管理,以师范学校最为明显。

强令师范教师学生住在宿舍,并授学生以兵式体操。

抑有甚者,以现役的陆军上校山川浩为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学生寄宿的学校生活则采用陆军的内务班制,推行灌输师范生的军队式组织。

事实上,师范学校的组织设备给以教育完全模仿军营教育,此一方式直到日本二战战败才被废止。

3.强制性

日本义务教育被广泛地实施,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在于国家的强制性的保障。

适龄儿童上学都是强制性的,甚至专门作了“就学牌”,以示区别,并由警察督促带牌儿童去上学。

有的县还制定罚规,处罚不送适龄儿童入学的家长。

4.带有封建色彩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很难根除封建主义色彩的影响。

近代的日本社会是士族支配的社会,士族意识对近代日本教育影响深远。

明治维新后,由于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征兵令等一系列措施,武士失去了封建时代的特权和维生的经济基础。

为了谋生,他们乃利用从前所受的知识能力为工具,转业于新的近代性职业,其中很多人转入教育事业,以维持生活。

例如明治十六年小学教师的40%,中学教师的73%为士族出身。

至于受教育的比例,明治初期由于就学的费用原则上是由国名自己承担,授业费小学每月为五十钱、二十二钱、十二钱五厘的三种,而中学的就学费用却高达五元五十钱,以当时的米价为基准,这种学校的费用是一种相当昂贵的负担,因此,非一般农家能够负担。

由于昂贵的学费,中高等教育被士族所垄断。

例大学预科的大学预备门的学生比例,在明治十一年,有81.1%为士族阶层弟子,又至明治十八年为止的毕业生中,札幌农学校有75.7%,东京商业学校有52.6%为士族弟子。

在女子教育创办初期,东京女子师范学校也只是专门收容贵族的女子。

女子的教育内容也多为儒家之类思想。

三.改革的作用和缺陷

第一,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

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寿夫在《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一书的序言中曾说“明治以来,直到目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凉人,其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实业教育和专门学校制度,为日本提供了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