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培育和践行其共同价值观的经验与启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加坡培育和践行其共同价值观的经验与启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加坡培育和践行其共同价值观的经验与启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察国外核心价值观,生产方式及由其决定的制度、发展战略、社会现实与发展诉求以及文化影响等因素是其形成的基本依据。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一)“共同价值观”的形成背景
1.长期的外来殖民侵略历史。
15世纪初的新加坡还是马六甲帝国的一部分,16世纪葡萄牙人在这里建立了霸权,17世纪被荷兰殖民者占领,1824年英国殖民统治者将新加坡岛割让给英国东印度公司。
二战期间,新加坡沦为日本殖民地,战后英国又恢复了对新加坡的殖民统治。
1951年新加坡建市,1959年实行自治,1963年并入马来西亚,1965年又脱离马来西亚独立。
长期的殖民统治给新加坡民众的身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不同的宗主国给新加坡国民带来的是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价值观念。
这种不幸的历史造成新加坡国民缺乏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价值观念混乱,国家意识淡漠。
”建国后的新加坡在人民行动党的领导下,如何打造自己的共同价值观以消除长期以来的殖民侵略的影响,已成为其执政的当务之急。
2.多元复杂的种族宗教社会。
新加坡有十几个种族,每个民族内部还包括不同的族群,其中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是最最大的三个。
种族的多样性,势必会造成语言、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在语言方面,“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以及英语这四种官方语言并用,加上多元方言,使新加坡成为语言结构最复杂的国家之一”;
在宗教方面,除了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外,还有兴都教、耆那教、锡克教、犹太教、火教、天理教以及华族创造的‘儒、佛、道’三教合一和‘儒、道、释、耶、回’五教合一的宗教”,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宗教的大观园。
由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不同的语种和不同的宗教系统,由此造成的价值观念、政见和经济利益的分歧也特别大,有不易调和的特点”,这极容易造成新加坡社会的分裂。
如何将不同的种族、宗教、文化从价值归属上融为一个新加坡国家共同体,是摆在其人民行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3.缺乏国家认同感的移民心理。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其移民的大多数来自东亚、南亚、欧洲及东南亚各地区,素有“小亚洲”之称。
但是,新加坡移民社会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欧洲人“在移民的同时还进行着政治制度的移植和民族国家的创建”;
而东方人移民新加坡则没有政治动因,它基本上是由经济因素即现代文明传播到新加坡后,为东方人提供了新的谋生机会引起的。
他们大多数并不打算终生留在新加坡,很难对新加坡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缺少国家凝聚力。
这种移民心理不加以改变,就难以形成全民统一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
因此,“必须通过构建共同价值观来促使移民及其后裔淡化对移出国的原始情结,放弃临时观念,强化对新加坡的认同,树立‘我是新加坡人’的意识。
”
4.制约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国情。
新加坡位于马来西亚半岛南端,是东南亚的中心地带,扼马六甲海峡出入口,为亚、欧、澳的桥梁,地理位置优越,素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
但是,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只有600
多平方公里,300
多万人口,是个典型的“袖珍型小国”,自然资源贫乏,粮食不能自给,矿产资源少得可怜,许多生活资料都必须靠进口,经济发展以转口贸易为主,对外依赖程度比较高。
尽管新加坡在20
世纪60
~
70
年代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骄人成绩,挤入亚洲“四小龙”行列,但这种“小国寡民”的特征,使新加坡领导人清醒地意识到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局限性和脆弱性并没有改变”,“它们也使我们的生存永远是一种挑战。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基本的事实,我们将灭亡”。
因此,要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必须强化国家忧患意识,打造奋发图强的国民精神。
5.现代化进程中严重的西化倾向。
新加坡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社会,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曾经起到支撑新加坡社会发展的传统价值观越来越受到西化倾向的严峻挑战。
对此,新加坡总统黄金辉指出:
“传统亚洲价值观里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观念,在过去曾经支撑并引导我们的人民。
现在,这种传统亚洲价值观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化、个人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
”西化倾向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
三代同堂家庭被核心家庭所取代、老人无人照料看管、离婚家庭增加、犯罪率居高不下、吸毒问题日益严重、无视社会和国家利益、不愿意接受严格纪律的约束等。
工业化进程中越来越严重的西化倾向,“使新加坡失去社会凝聚力和经济起飞与繁荣的原动力,丧失生存和竞争能力。
”因此,新加坡领导人认识到,必须加强以东方价值观为主体的共同价值观建设,以化解社会危机,增强国民凝聚力。
(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形成,经历了殖民统治时期多元种族宗教文化价值观并存,到建国后工业化时期由西化倾向向东方价值观回归,到最后以国家意识为实际内容的“共同价值观”确立的历史演进过程。
1.多元种族宗教文化价值观的并存。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是新加坡在殖民统治下的移民时期,也是新加坡多元种族社会的形成时期。
不同的种族移民到新加坡之后,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一个罕见多元社会,一个宗教的大观园。
在移民过程中,各种族都保留着他们各自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并从中寻找自己的精神支柱,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
这种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社会,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相互冲突和碰撞,使人们缺乏一种国家认同。
因此,1959年新加坡实行自治以来,执政的人民行动党试图通过对其他外来文化的整合引导人们建立一种崭新的国家意识,倡导以儒家传统思想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
2.西化倾向向东方价值观的回归。
20世纪60-70年代,是新加坡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
在短短20年时间,新加坡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殖民地变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富足社会。
但是,另一个层面,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人们的道德观念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危机加深,社会中原有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判断受到冲击,西化倾向进一步加深。
对此,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和政府一再强调,新加坡的工业化决不是西化。
为了避免过度西化和保住自己的根。
新加坡政府强化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使新加坡人回到基本的亚洲价值观上。
早在1959年,新加坡在全国中小学推行伦理教育。
1966年12月,教育部就开始拟订道德教育和社会训诫计划。
到1967
年,推行公民教育,增加了爱国、效忠和公民意识教育。
从1972年起,政府提倡学母语,把加强母语教育提到保留与弘扬亚洲价值观上来。
1974
年,新加坡政府在中小学推行“生存教育”和“公民课”,培养学生节俭、孝悌和忠心的亚洲道德价值观。
1982年8月,新加坡拟定了中学“儒家伦理”教材,对仁、智、勇、义、礼和信等儒家伦理中最重要的道德科目作了解释。
紧接着,李光耀总理“号召新加坡华人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儒家传统道德,提出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八种美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是新加坡全体国民应该遵守和弘扬的”。
182
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在1983
年专门斥资设立了研究传统儒学思想的专业化机构——东亚哲学研究所,强调以儒学为基点,建构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新型文化。
新加坡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新加坡的国情和时代要求相结合,既以东方价值观为本,注重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又崇尚西方先进文明,为形成了其“共同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3.以培育国家意识为核心的“共同价值观”的确立。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和多元文化的社会,面对客观存在的种族、语言、宗教、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族的价值观念,这样会引起其他种族的反感,不利于新加坡多元社会的和谐稳定。
“虽然经历过历史的整合彼此能相融共生,但作为一个国家,尤其是迅速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必然会发生碰撞和冲突,乃至于使人们长期缺乏归属感,缺乏一种国家意识。
”因此,新加坡领导人认为必须建立一套能够让各种族、各阶层都认同和接受的“共同价值观”。
1988年副总理吴作栋提出“儒家基本价值观应上升为国家意识”,并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关于共同价值观问题的讨论,政府还成立了以李显龙为主席负责拟订国家意识的专门委员会。
1989年1月,李显龙提出四个核心价值观,即“社会优先于个人;
以家庭为社会的基本细胞;
通过共识而不是争议解决问题;
强调种族与宗教的宽容与和谐。
”在此基础上,总统黄金辉进一步阐发为:
(1)社会为先;
(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
(3)求同存异,协商共识;
(4)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这四条,成为新加坡国家意识的基本框架。
经广泛讨论,1991年1月,吴作栋总理以政府名义颁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表述为:
“
(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
(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
(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
(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后来,国会议员孟建南提议将“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改为“社会关怀,尊重个人”;
“求同存异,协商共识”改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
可见,“共同价值观”正是在吸取新加坡各种族各文化价值观念中精华部分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
二、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颁布,标志着其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确立,这是新加坡历史发展与现实社会诉求使然。
(一)“共同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
国家至上,即国家利益高于社会和个人利益,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将国家利益摆在首位,社会和个人要服从国家利益,因为国家就是社会的总代表。
社会为先,即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要服从社会利益,因为个人是社会的人,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而存在,社会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没有社会,个人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因此,“国家至上、社会为先”是共同价值观的核心。
这一价值观的确立,充分体现了东方价值观的优势。
面对新加坡在工业化过程中价值观急速转变和对政府传统权威挑战的形势,“新加坡政府要想对新的价值观做出应战,可资利用的武器只能是传统价值观。
”强调“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可以有效防止新加坡工业化过程中过度西化,防止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这是新加坡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
家庭是“构成社会之砖”,是社会最基础的构建单位,也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形式,所以每个人都离不开家庭。
家庭和社会相比,一个是“根”,一个是“本”,根壮才能固“本”,所以社会对家庭也有重要意义。
因此,应该把家庭视为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单位,有了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结构将会更牢固,同时也为下一代提供安心的养育环境,并且能为老者提供必要的照顾。
这一“共同价值观”是针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而言的。
在许多西方国家中,普遍存在着家庭日趋解体,家庭的传统功能日益衰微,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增加,子女独居,老人无人照顾的现象。
新加坡正受到这些负面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