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6901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C.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3.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初版《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

宋太宗命重修《太祖实录》,说:

“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

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众将强拥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则认为,“太祖”制造了契丹南下的假情报,利用率军出征之际授意将士黄袍加身。

下列对此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历史事件纷繁复杂,真相需得到考古学的证明才可弄清

B.重修的《太祖实录》因史官无所隐晦故其记载真实可信

C.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性质是为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D.史书记载没有客观公正可言,对史书记载应持怀疑态度

4.《旧唐书》评价唐太宗说:

“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

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

王夫之则说:

“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官方史书比私人言论更能反映真实 

B.理学家的一己之见不足为信

C.人物评价角度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 

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定论

5.雅典的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也就是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公民,他们不用关心生产的事,他们虽然利用这个自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这自由的背后是更多人的不自由。

雅典的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

作者意在阐明雅典

A.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民众思想深受束缚

C.政治生活特色鲜明 

D.民主制的衰落根源

6.某学者认为:

过去确实有过这样一个时期,把这仅仅是“市民法”的一个卑贱的附属物的“万民法”,认作为一切法律所应该尽可能依从的一个伟大的、虽然还没有发展的模式。

这个巨变是正当希腊的“自然法”理论被适用于“罗马所有国家共有的法律”的实践中的时期。

”由此表明

A.万民法实际附属于“市民法” 

B.万民法成为一切法律的模式

C.自然法精神推动了罗马法演进 

D.罗马法始终体现自然法精神

7.独立战争期间的大陆会议在国会代表权的问题上分歧严重,部分代表提议设置两院制而非简单众议院制,以平衡大州与小州的利害冲突,但这一提议最终被搁置。

导致该结果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美国

A.大州的力量举足轻重 

B.中央集权的呼声较高

C.小州决定着战争走向 

D.分权理论还不够成熟

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

”这一材料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 

B.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C.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 

D.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

9.1855年8月14日山东沿海出现中国近代第一艘新式轮船——宝顺轮,当山东官员发现后,惊慌失措;

咸丰帝调查后下谕称既然“与夷人毫无牵涉”,宝顺轮可以护航清粮海运的船只,“以清洋面而利清行”。

这一过程说明晚清统治者

A.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B.中体西用,师夷长技

C.因势利导,守内虚外 

D.因循守旧,盲目排外

10.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

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C.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11.《甲午中日战争纪要》是1935年由民国政府编写的第一部甲午战争官修著作,书中所附精细作战地图来源于日军1904~1905年编写的《日清战史》。

其实,彼时北洋海军有自己的专业测绘人员,也有绘制精美的军事地图,但流传极少,且在战后总结时未见运用,更未公开印刷出版。

所以此书编辑时作者只能将日图翻为中文,并以中国为视角,整理史料和地图,而那时中国东北已经沦丧于日本之手,第二次中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

据此可以说明

①北洋海军所绘地图因国防需要秘而不宣

②甲午海战胜败之原因可以从两国战后总结中窥探一二

③民国政府编写此书蕴含着“籍资研究,用以警惕”之意

④日本编写《日清战史》目的是为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1921年梁启超说:

“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弹劾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

”这反映出

A、梁启超不赞成手段激进的民主革命

B、赞赏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辛亥革命的成果非革命党一己之功

D、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13.1942年河南发生大饥荒,地方政府早就向蒋介石汇报了灾情,可是他置之不理。

《大公报》的记者跑到前线,写了一篇《豫灾实录》的灾情报道,该报主编王芸生又加了一篇社论《看重庆,念中原》,对中央政府提出批评,蒋介石勃然大怒,把《大公报》停刊三天。

由此可说明

A.近代中国的报刊起到监督舆论作用

B.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最主要的矛盾

C.国民政府的政治合法性逐渐在动摇

D.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影响政府行政

14.在1947年5月提交的一份备忘录中,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说:

“没有美国更为迅速的大量援助,经济社会和政治解决将遍及欧洲……除了对世界未来和平与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外,对我国国内经济的影响也是极为严重的,将失去我国剩余产品的销售市场”。

克莱顿意在强调

A.援助西欧的出发点是美国的国家利益

B.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经济复苏作用显著

C.利用经济手段实现美国逐步控制欧洲

D.美国必须遏制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张

15.1961年6月在开罗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会议明确规定了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的5个条件:

①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

②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③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

④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

⑤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

由此可见不结盟运动

A.是不结盟的区域集团组织 

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

C.是新中国的坚定盟友 

D.形成了美苏之外的第三世界

16.1973年,毛泽东会见美国基辛格博士时说:

“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HAND—IN—HAND”,“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

基辛格表示赞同。

由此可知,此次会谈中美两国

A.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使世界政治格局改变

C.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 

D.达成遏制苏联的共识

17.唐初,依《选举令》规定:

若在职官员及其家属“亲自执工商,家传其业者,不得仕。

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

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后听仕:

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做官凭证),即以庶人例”。

这一规定反映唐初

A.官员不顾禁令纷纷从事商业活动 

B.维持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C.商人的经济地位远高于一般平民 

D.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被打破

18.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

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

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

该方案重在强调

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19.湖南省博物馆曾复制总重仅为49克的素纱襌衣,但复制品的重量超过80克。

后来经过专家研究发现,现在的蚕宝宝比西汉时的要肥胖,吐出的丝明显要粗、重。

于是专家们着手培育一种小巧苗条的蚕,再用其丝终于织成了一件49.5克的复制品。

这个案例不能说明

A、汉代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B、西汉的素纱襌衣是纺织史上的瑰宝

C、汉代统治者极尽奢靡之能事D、文物复制是尊重历史的综合性工程

20.亚当·

斯密曾说:

“当一个人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一只扣针的十七分之一或一只扣钮的十八分之一的时候,见识必然更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切商业国,下层阶级人民都非常愚笨。

”材料在一定程度上

A.反映工业革命制约民主思想发展 

 

B.揭示工人运动兴起的原因

C.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失灵 

D.彰显了工厂制度的优越性

21.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提到:

“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开花炮弹,紧资助剿,甚为得力。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逮其久,风气渐开,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此材料

A.其中“设局铸造开花炮弹”指的是设上海轮船招商局

B.表明洋务派认为创办机器工业是抵抗侵略的自强措施

C.是甲午战败后“实业救国”思想在清政府内部的反应

D.可论证洋务派希望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以发展资本主义

22.1927年6月,潘光旦在《时事新报》上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

其中关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