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吉林满族社会与移民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6819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初吉林满族社会与移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清初吉林满族社会与移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清初吉林满族社会与移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清初吉林满族社会与移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清初吉林满族社会与移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初吉林满族社会与移民Word文档格式.docx

《清初吉林满族社会与移民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初吉林满族社会与移民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初吉林满族社会与移民Word文档格式.docx

它东至东海,东北至北海(含今萨哈林湾)、库页岛(萨哈林岛),西北至中俄尼布楚条约待议地区,西为今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南与盛京(今辽宁)威远堡(今开原东北)连接,东南以图们江、鸭绿江与朝鲜接壤。

当时“东西四千余里,南北二千里”,辖境辽阔,据梁方仲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回赋统计》一书第82表揭示,在清朝二十一个省、特别行政区中,吉林面积754920平方公里,为全国第一,比第二大面积的四川省532980平方公里多得多。

吉林辖区后来被俄国大量侵占,一部分归黑龙江和辽宁,方成为今日只有十八万平方公里的小省,不及原来的1/4。

本文讲述的是清初的吉林,自然以当日辖区为范围,即把宁古塔将军(吉林将军)的辖区都包括在内。

清朝于1683年设立黑龙江将军,它的治区原来是宁古塔将军辖区的一部分,不过这个时间不长,可以不计,故而把黑龙江将军辖区排除在论述范围之外了。

吉林是清朝的发祥地,土著居民以满族为主,清朝皇帝极其重视对这里的统治,康熙帝、乾隆帝亲临巡幸,希望这里保持“国语骑射”的满洲本色,作为支持其对全国统治的大后方.然而汉人和其他民族逐渐移居吉林,与土著融合,促进社会面貌的变化,并为今后的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想,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怎样发展的,居民间是什么关系,若能加以说明,应当是有益的事情,因而有兴趣撰成本文。

二、以满族为主体的移民社会

自古以来,直到清初,吉林是满族人及其先民的聚居地,或者说他们是吉林的主要土著。

在明代(1368年一1644年),他们分为许多群体,可归纳为三大部分:

“野人女真”,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和库页岛;

建州女真,原居于牡丹江下游,十五世纪上半叶迁徙至浑河上游和长白山区,建立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等三卫,故而得名;

海西女真,经迁徙定居于松花江中游。

女真三部分即归属明朝奴尔干都司统辖。

海西女真的乌拉部在十六世纪后半叶相当强大,通过贸易几乎把野人女真置于控制之下。

建立清朝的建州左卫女真人接着兴起,它经历清太祖、太宗两代的努力,于十六世纪末年至十七世纪三十年代统一女真各部,降伏海西乌拉、哈达、辉发、叶赫四部;

建州系统的苏克苏浒河、浑河、王甲、董鄂、哲陈、苏完、鸭喇古、讷殷、朱舍里、鸭绿江等部,东海瓦尔喀、库尔哈、渥集、萨哈连诸部。

这些女真系统的部落,也就是清代的满洲人,绝大多数居住在吉林地区,清太祖、太宗在征服过程中把他们编人满洲八旗,其中一部分编旗较晚,成为新满洲,也有一部分始终未纳入八旗。

太祖、太宗征调编旗满人投入辽宁地区的对明朝战争,以及1644年后的统一中国的战争。

留居故土的八旗满洲、新满洲及未编旗的满人是吉林的土著居民。

清初吉林的满人,不论是老满洲、新满洲、未编旗的满人,在境内有所移动,尤其是处在东北边疆的满人向内地迁徙,新满洲不断扩大,使吉林腹地的满人有所增加,改变被建国期征调后人烟稀少的状况。

如岳克通鄂城主充顺巴本率部屯住吉林乌拉,并定居于此。

海浪河阎姓满人率族人迁居宁古塔城。

1662年清朝订立宁古将军辖区招编新满洲的奖励办法,1673年前后,宁古塔将军巴海招抚边远满人至宁古塔城附近,编为四十个位领,号为新满洲,这中间有墨尔哲勒氏族,有卧密族陶姓,编入宁古塔满州正蓝旗,并于1674年带领新佐领到京城朝见康熙帝,后来康熙帝巡幸吉林,赐诗巴海,称赞他“宣威布德,招徕远人”,就是指的这件事。

今黑龙江省依兰,清初是宁古塔将军辖下三姓副都统的治所,三姓是汉称,满语称为“依兰哈喇”,依兰是汉语的“三”,哈拉是“姓”,原来这个地方是赫哲人的葛依克勒、卢业勒、胡什哈里三个氏族于清初从乌苏里江口迁来,因此而得名。

居住在吉林极东北地方的赫哲人、飞雅喀人、奇勒尔人以及库页岛上的居民,皆臣服于清朝,清朝用姓长制度把他们组织起来,是吉林土著满人中的一种类型。

在明代,吉林也有少量的汉人成为土著居民。

明朝大量流放汉人到辽东,他们的后裔会有人北徙进入吉林,有的人会去做生意。

清初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张缙彦在1669年说,当地土人告诉他,这里有一座山像福建的武夷山。

这个土人不是来自福建的汉人后裔,必是与早年的福建人有关系,否则怎么能知道福建的武夷山是什么样子的,怎能与宁古塔的作比较,这一事实表明明代就有福建人到宁古塔,并定居下来。

直隶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县)人胡姓于明末到兴凯湖打猎,也证明吉林早有汉人踪迹,只是人数不多罢了。

土著居民中还有朝鲜人,他们多生活在长白山地区。

清初吉林的土著主要是满人,少数的汉人、朝鲜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

自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上半期,有大量的新移民迁入,其中以汉人为多。

(1)被流入的汉人。

清初政治犯流放东北,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后多被指定到宁古塔城和吉林乌拉。

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及其家属,1657年江南科场案中的吴兆骞、方章铖及其父拱乾、兄孝标等,1662年浙江通海案中的杨越、钱虞仲等,均被流放宁古塔,内中又有人转戍吉林乌拉。

1708年江浙朱三太子案中人被发配到宁古塔和白都讷(今吉林扶余)等地。

还有民间秘密宗教的信徒及其家属,如河南沈丘县秀才李明寰之弟在教,致使其母、明寰等被发遣宁古塔。

被戍的还有出家人,如僧侣静今(静金、静经)是江南人(或说温州人),到宁古塔为观音庙住持。

(2)三藩叛乱余孽发遣吉林,编入汉军当差。

王世洗等于1924年编纂《宁安县志》,认为顺康间是汉人来宁古塔的第一期,而康熙滇变,藩下流徙东来,又犯罪陆续发遣,构成其主要成员。

又说他们修志时调查老年汉民,询问其原籍,不是回答云南,就是说是山东。

眼见这种发配的杨宾说他来往宁古塔道上所见汉人,“非云贵人,则山东、西贾客”。

都说明在吉林的云南人多,原是吴、耿、尚三藩部下余孽及其妻孥在康熙中被遣戍的。

比如后来成为齐齐哈尔大族的汉军崔姓,号称“崔半城”,本是孔藩下属,发遣宁古塔,次后随军到了黑龙江。

清朝在吉林设有官庄、庄丁充当种地、打桦皮的差役;

立有驿站,站丁传送公文;

置有边门,台丁盘诘行旅;

又有水师营,水手负有抗击俄罗斯侵略的使命。

庄、站、台及水手营长官为汉军缺额,庄、站、台丁及水手由汉人充当,从三藩败兵和流放的汉人中签派。

如水师营水手,原籍多属福建和湖广。

(3)私自进入吉林的汉族、回族农民和商人。

清朝政府对吉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不许流人擅自进入,前述边门就是为查禁闯入者设立的,但是吉林有广阔的处女地和名贵的貂皮、人参,吸引汉人冒险前来牟利。

他们往往被称为流民。

山东莱州人王孝子与母、妻渡过渤海,到宁古塔,转至吉林乌拉,做小生意。

回民张广义、杨维平于十七世纪到宁古塔贸易定居,至1728年,加上陆续来的回民已有二十多户。

直隶人张文玺在乾隆初年迁至白都讷,转到双城堡(今吉林双城),后来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

前面说到,杨宾指出商贩多来自山东、山西,稍后的情形仍然如此,不过由于数量增多,来地广泛,1741年宁古塔将军鄂弥达报告:

“流民多系山东、山西、直隶、河南等处人”。

(4)迁徙入境的通古斯语系民族。

在黑龙江将军辖区生活和受蒙古人一定控制和影响的通古斯语系民族锡伯、瓜尔察等族人相继进入吉林。

锡伯族源,说法不一,或曰鲜卑,或云室韦,原居住在绰尔河流域,受蒙古人控制,清朝于1692年将他们编为佐领,称新满洲。

在此以前他们已有一部分移往白都讷和吉林乌拉,1699年白都讷锡伯人奉命迁徙盛京。

锡伯人在白都讷居住近四十年,此后又有在北京充当王公包衣的锡伯人返回这里。

瓜尔察人原来是蒙古人的附庸,据说康熙帝巡幸吉林时,悲悯他们的不幸,用银子赎出,编为新满洲,住于白都讷,后来与锡伯同时迁往盛京。

(5)北京和盛京旗人移驻吉林。

前述新满洲锡伯、瓜尔察从吉林内迁,新满洲赫哲、飞雅喀也徙盛京,又内迁北京。

不习惯京中生活的,允许返回吉林故土。

这种迁出而又能回吉林的是少数,但是清政府有组织的用北京、盛京旗人充实吉林,则有一定的规模。

吉林各地驻有定额的八旗兵,且因时有新防区的设立,从老地区调兵驻防,就要不断补充,招编新满洲是一项来源,同时从北京、盛京派政军前往,如1686年由吉林调戍黑龙江一千五百名,次年由京旗补充吉林同样名额的人员。

1744年将京师八旗余丁七百五十名发往吉林拉林(今属黑龙江省)驻防,次年又派二百五十名作为闲散余丁前来,清朝统治时间一长,八旗集中的北京、盛京的旗人生计发生问题,清朝政府开始向吉林派出旗人,进行耕作。

乾隆初年政府决定招佃开垦吉林五常堡荒地,沈阳旗人一千多户应招前往。

1743年把他们划入吉林旗籍。

在这有组织的移民垦荒同时,盛京旗下家奴就有携带家属私自前往的,而且日益增多,违背了旗人不得自行迁徙及封禁吉林政策,清政府鉴于形势,执行松动政策,对盛京兵、工部、内务府壮丁、王公宗室家奴及旗下家奴,划入吉林官庄耕种,纳粮当差,对正身旗人也不一律捉拿押解回盛京原籍。

(6)蒙古旗人。

在吉林驻防军中,有蒙古八旗,为一个协领,八个佐领,兵丁四百零一名,弓铁匠九十八人。

移民的进入,使吉林的人口状况发生不小的变化。

在十七世纪吉林人烟稀少,流人钱志熙于1664年说宁古塔城,“皆深山穷谷,人迹罕到之地”。

当时宁古塔城为将军治所,竟那样荒凉,吉林其他地方的人口之少可以想见了。

由于清建国期的统一战争和抽调人口,使明代吉林的一些市镇毁灭了,如叶赫新旧二城“俱无人迹”。

方式济道经于此,见状作《叶赫城》诗咏道:

“空城草木长,狐狸自悲语”,又说:

“史巨颂功勋,沧桑漏应补”。

就是说不要光歌颂清太祖统一的赫赫神功,也应当看到他“杀王浮民人”的残暴性和破坏性。

到十八世纪上半叶,由于移民和土著的增殖,吉林人口有了明显的增长。

1723年雍正帝说吉林乌拉“人口孳生,各处之人聚彼贸易甚多”,他的臣子也说这里“旗民杂处,商贾聚集”,因而民事案件增多,于是每年向吉林派出满、汉科道官各一名,进行纠察。

又为加强对汉民的管理,决定在吉林设立专职民政长官,于1727年在吉林乌拉建立永吉州,于白都讷设长宁县,宁古塔建泰宁县。

这里设州县后,人口统计数字相继上升,永吉州1731年人丁一千四百七十丁,1734年即达二千一百多丁,三年之间增长32.75%。

长宁县1733年人丁一百七十九丁,次年为二百零一丁,增加10%。

1734年盛京几个大州县的人丁是:

锦县12239丁,宁远州7546丁,辽阳4539丁,承德3469丁,开原2439丁。

永吉州以新立之地,人丁直追开原,可知其人口增加得迅速。

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清朝在坚持封禁吉林政策中,执行时有所松动,即已经到了那里的汉人,有了家业,不再当作非法移民强迫回籍。

于是向政府申报户口的人员大幅度增多。

永吉州在三年内多出1/3人丁,大约就是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