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5622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文档格式.docx

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旨在提升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圈画,交流探讨,有感情的朗读等方式读懂课文。

在反复的读中理解感悟,感受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

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悟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体会作者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4.利用课文留白处,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

学生:

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时效性。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

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

1.在以前学习过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哪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章武去认识一位普通的老人,这个普通的老人有一份非常普通的工作——扫路。

(板书课题,齐读)

扫路人也就是清洁工人,他们为了人们能有一个清洁的环境,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

天游峰第一险峰银丝飘飘悠悠

颇有节奏由远而近扫帚石阶

精瘦褪色瘦削面色黝黑炯炯有神

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悠然自信朗声大笑豁达开朗

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指名读,及时请其他同学纠正读错的地方。

 重点指导“褪色(shǎi)”见《现代汉语词典》1283页“扫(sà

o)帚”“瘦削(xuē)”等多音字的读音。

以及“颇”“黝”“吁”等字的读音。

(2)齐读。

(3)这些词语里有些字比较容易写错,你认为有哪些要提醒大家的?

引导学生注意“黝”“褪”“炯”“豁”等字的写法。

(4)通过预习,你理解了这里面的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交流:

气喘吁吁:

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的样子。

吁吁,象声词,形容出气的声音。

望而却步:

看到了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往后退缩。

课文形容山势险峻,让人害怕。

炯炯有神:

形容眼睛明亮,精神饱满。

炯炯,形容明亮。

(多用于目光)

瘦削:

形容身体或脸很瘦,像是被削过一样。

豁达:

性格开朗,气量大。

(5)再读读这五组词语,想想每一组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交流:

第一组:

天游峰的特点

第二组:

天游峰的老人正在打扫

第三组:

老人的外貌特点

第四组:

老人是个爽朗的人

第五组:

游人登山时的样子

(6)再次齐读。

2.检查读书情况

(1)指导读好长句。

①你认为自己在预习的过程中,哪些句子读得比较好的,可以读给大家听听。

一个同学读好后,如果其他同学认为自己能读得更好,也可以挑战。

②指名读,指名评价。

重点指导:

a)九百多级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b)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c)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d)借着淡淡的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2)指名逐节读课文。

指名逐节读课文,及时纠正,提醒文中破折号和省略号的停顿时间。

4.点评预习情况,并过渡。

(三)理清课文脉胳。

①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②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节):

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山顶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节):

“我”下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三段(第4—12节):

“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③试着用合并段意的方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6.浏览课文,谈谈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讨论,交流:

高、险)

环节二:

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精读感悟,感受天游峰的“高”与“险”

1.交流资料:

对于天游峰,你了解多少?

把你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分享一下。

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充介绍。

课件出示:

天游峰位于六曲溪北,景区中心海拔408.8米。

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

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

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一览亭左近方,是为上天游;

下了崎岖丘,沿胡麻涧一带,是为下天游。

上天游的一览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是一座绝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

从这里凭栏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

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评点说:

“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故有“武夷第一峰”之称。

下天游的南端有近年改建的天游观。

天游观后的妙高台上,有一株罕见的红豆树。

由山南蜿蜒来的胡麻涧,在妙高台西面奔泻而下,落差170多米,飘逸潇洒,形成了著名的雪花泉景观,。

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三十余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2.那么在作者笔下,天游峰是什么样子的呢?

哪些语句写出了天游峰的“高”与“险”?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划出描写天游峰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2)指名交流。

((预设一)课件出示

A.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1指名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天游峰的“高”与“险”?

汇报交流:

作者用数字“九百多级”写出天游峰的“高”。

作者用比喻:

将石梯比作了一根银丝,写出了石梯的狭窄和蜿蜒向上、直入云端的特点从而突出了天游峰的“险“。

作者又用一个“抛”字极言天游峰之险。

作者用“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的夸张手法,突出了天游峰的高不可攀。

2指导朗读:

试着读出你的感受。

(朗读时语速稍慢,语气由重至轻,体现节奏的变化,读出望而生畏之感)

(预设二)课件出示:

B.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C.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用了列数据的方法写出了天游峰“高”的特点。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词语“顶天立地”,想象九百多级台阶大体上有多高。

①指名读句子,试着运用刚才的方法学习这两句。

②汇报交流:

作者用数字“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写出天游峰的“高”。

作者通过游人的表现,从侧面写出了登天游峰时的不易,从而衬托出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

③指导生反复朗读,注意重点词语,读出天游峰的特点。

(3)在反复地朗读体会中,我们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高”和“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天游峰,亲眼目睹一下它的风采。

(4)欣赏完了图片,再让我们声情并茂地读读这几个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读出天游峰的“高”和“险”。

4.归纳写法:

(1)这些句子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交流:

这些句子运用了比喻、列数据、侧面衬托的方法来突出天游峰的特点。

(2)我们平常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这样,把事物的特点用多种方法来描写。

(二)总结,设疑

在又高又险的天游峰面前,许多游客是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却每天扫一个来回,还说“不累”。

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呢?

下节课我们再仔细探讨。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高比喻

天游峰列数据

险侧面衬托

第二课时

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颇有节奏、褪色、扫帚、瘦削”等生字词,并对照检查。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天游峰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能用两个字来概括(高、险)。

过渡:

就是这样高、险的天游峰,成了武夷山很重要的旅游胜地。

可吸引作者章武的并不是它的美丽独特的风景,而是一位扫路人,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天游峰的扫路人呢?

他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值得章武先生放弃美景的欣赏,与他近距离的接触?

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探讨!

(二)品读课文,交流感悟,近距离接触老人。

★品味外貌描写,感受老人的质朴、慈善、有精气神。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位老人的呢?

外貌是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我们就从外貌入手,逐步地走近这位老人。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老人外貌的句子。

自己读一读,并思考老人的外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所画外貌的语句。

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1)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两句话,其他同学思考:

从作者对老人的这段外貌描写中,你觉得这是怎样一位老人?

(2)汇报交流:

从“精瘦”“瘦削”“面色黝黑”“炯炯有神”,可以看出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的老人。

从老人的衣着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质朴的老人。

从老人的眼睛中让我们读出了这是一位慈善的老人。

相机板书:

身体健康、精神矍铄、质朴、慈善……

(3)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这位老人。

齐读,由外貌感受老人的形象。

(4)看了这两段外貌描写,老师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

同样都是外貌描写,作者一处放在第三小节,一处放在第八小节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

教师引路:

①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描写老人的外貌的?

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第3小节描写外貌之前的句子,是什么让作者留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