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3345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Word下载.docx

《中国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Word下载.docx

石晶晶

学号

120364035

指导教师

谷高科讲师

完成时间

2016年5月11日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号:

120364035指导教师:

谷高科

摘要:

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应有之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及具体部署,中国社会政策发展开始进入城乡统筹时代。

但由于长期以来社会政策城乡二元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目前农村社会政策仍存在严重的发展不足问题。

推进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发展应切实履行政府的主导责任,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把反贫困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尊重农民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

社会政策;

城乡统筹;

发展

社会政策是工业化的产物,是现代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一系列政策、准则和规定的总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城市逐步建立了一整套以单位为依托、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

而农村未建立覆盖全体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养老等只能以家庭为主,致使城乡社会政策发展的差距日益扩大。

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这种局面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社会政策的城乡二元格局才开始出现改变的趋势。

一、中国社会政策城乡统筹发展状况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其中“统筹城乡发展”内涵丰富,包括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发展。

这标志着中国社会政策城乡统筹发展格局的真正出现。

(一)近年来中共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9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社会保障专题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快推进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强调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200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从2003年开始,在农村地区开展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较之过去的合作医疗制度最突出的创新和发展是加大了政府支持力度。

按“新医改”要求,2010年实现了中央政府补助60元/人·

年,地方政府补助60元/人·

年,个人缴费30元/年的筹集经费的目标。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参合农民超过8亿人。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推进农民工和被征地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在全国建立了兜底性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9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该办法遵循“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原则,提出用人单位缴费比例为工资总额的12%,比目前规定的平均缴费比例低了8个百分点;

农民工个人缴费比例为4%~8%,可以根据本人的收入情况合理选择和确定。

该办法还明确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和权益累计、接续的一系列措施。

采取上述措施后,到达领取养老保险待遇年龄的农民工,可以按照与城镇参保职工一视同仁的原则计发相关待遇。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新医改”),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卫生保健制度。

针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出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缩小保障水平差距,最终实现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并“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新农保最大的闪光之处是突出了政府责任,政府补贴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政府财政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目前为每人每月55元)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另50%由地方政府补助),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的切身关怀,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二是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

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还应适当代其缴纳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新农保的推出,填补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空白,改变了农民单纯依靠个人家庭养老的模式,对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消费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010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社会保险法》,明确了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对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社会保险费征收、社会保险待遇的享受、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运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责、社会保险监督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社会保险法》的出台有助于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推动社会保险事业的城乡统筹发展。

二、社会政策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

中国社会政策城乡统筹发展不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是对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亦或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民生工程的建设,它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一)是缓解城乡发展失衡的需要

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物质财富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2009年人均GDP已达3678美元,根据联合国的测算标准,中国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同时也带来了“拉美陷阱”①的风险。

当前,中国发展的难题之一就是城乡差距拉大,城市和农村发展失衡,2009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差距比已达3.33∶1。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城市可支配收入统计不包含医疗、养老等福利收益,而农村人均纯收入则包含了实物收入,若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城乡之间差距可能是6∶1。

[1]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现阶段中国的社会结构落后于经济结构15年,[2]根本原因是以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的滞后,其中农村是重点,也是难点。

所以,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必须着力解决城乡发展差距日趋扩大的问题,否则难以实现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社会政策是一种资源再分配的手段,初次分配以效率优先,二次分配则要注重公平,着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成都市自2003年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扶贫救助等方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之后,开创了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

[3]全国各地应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在总结已取得的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二)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农民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据《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08-2009》预计,2010年中国总人口约为13.6亿,城镇化水平约为47%,城镇人口约为6.4亿,农村人口约为7.2亿。

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农民市民化。

中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产出效率低,农民市民化是今后实现农业结构转换升级的一种发展趋势。

当前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难题之一是农村富余人力资源如何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解决的有效途径就是实现农民的市民化。

现阶段,由于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政策的缺失,尽管农民工有融入城市的意愿,特别是“二代”农民工,但因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护,致使农民工增加了对土地的依赖。

进城农民工从事建筑、服务、手工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疾病、工伤等不可避免,加上工资低廉,且经常被拖欠,再加上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致使农民工无钱看病就医。

社会政策城乡统筹将为农民工建立涵盖养老、医疗、工伤等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民市民化的发展。

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发展也是解决因城乡社会结构变动而导致的农村社会问题的需要。

农村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为:

一是征地拆迁造成大量失地农民。

虽有土地补偿,但标准低,难以实现对失地农民实质性保障。

由于农村社会政策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境况。

二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农村仅留下老人,农业生产缺乏劳动力,出现土地的抛荒、农业无产出等现象。

三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方面,父母长期与子女分居,父母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子女教育出现困难;

一些入学适龄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形成厌学情绪,致使教育成效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四是医疗资源短缺。

在农村,卫生条件差,长期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农民收入低,一旦患病,对其生活无疑会雪上加霜,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经常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三)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规模化、科技化是现代高效农业的基本特征。

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着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从业人口多、产出效益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但农民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希望土地流转实现市民化,另一方面又担心自身的社会保障问题。

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标准低、覆盖面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经营权的有效流转。

我们于2010年春节期间在重庆市T县农村了解到,由于土地收益低,农民种地意愿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