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93292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Word格式.docx

《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Word格式.docx

这使得会计系统难以正常运行。

因此我们在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体系时必须以此为鉴,应以它的目标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进而明确社会责任会计到底是做什么的、它能做什么以及它该怎么做等问题。

2.会计目标是决定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对象、会计技术的前提条件,是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

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会计确认和计量等均是为了保证会计目标的实现。

不同的会计目标必将导致采用不同的原则和方法等去实现它。

3.会计目标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并将随着外部环境的发展变迁得到不断调整。

4.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导向,是社会责任会计系统运行的起点和终点。

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和发展是客观的必然的,并非凭空臆造,它是为了完成一定的目标。

显然,这一目标与企业的运行目标相一致。

它是为了完成企业总体目标而形成的一个注重会计性质的信息控制系统,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会计目标是一切会计行为、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手段的立足点和归宿点。

传统会计学的目标建立是以古典经济学的纯理论主义和F.泰罗的“科学管理”的理性标准为基础的。

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向企业管理当局及相关利益集团提供追逐利润最大化和提高投资报酬率的控制信息的“理性目标”。

从这一目标出发,一切会计行为都是从“经济理性主义”的观点方面来解释,会计方法和手段的建立也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来展开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要求企业不仅要有经济目标,而且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考虑污染的治理、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利用、职工的安全健康和个人的发展等多个目标,即企业必须要有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净贡献的目标。

传统会计仅反映企业内部的成本与内部收益,无法反映企业对社会净贡献的信息。

要做到这一点,会计必须考虑企业经济活动作用于不同社会部门所产生的外部成本与外部效益(即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

二、社会责任会计目标

在会计目标上存在两种观点: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1)受托责任观认为:

会计信息系统的根本目标是反映公司资源受托者——企业管理当局对公司资源的受托经营与管理的责任,因此它就站在会计信息的提供者角度,恰如其分地反映管理当局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效地管理和运用公司资源,且不致因信息的过量提供或不恰当揭示而对管理当局形成负面影响。

(2)决策有用观:

是站在信息使用者——主要是外部利益关系人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构等的角度,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的信息,即具有与即将做出的决策相关,能导致决策差别能力的相关性。

社会责任会计的恰当定位应是两种理论,即以“双重目标”为导向:

既要反映受托经营责任,又要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

既重视相关性又强调可靠性。

由此可见,传统会计很难满足社会责任会计的双重目标。

因此,博士导师宋献中教授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社会责任会计基本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

社会责任会计具体目标是提高社会责任信息[]。

这种观点认为:

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完成对外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这个具体目标。

陈今池教授认为:

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目标,是对各会计期间企业经营活动所实现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进行鉴别和计量,并按期向社会集团提供企业社会责任或社会目标的实际履行情况的报告,借以增进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

我们认为:

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首先要满足传统会计向有关部门提供会计信息这个基本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完成社会责任会计更高层次的目标。

因此,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应该界定为下列两个方面:

第一,对外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这是社会责任会计的最基本和最低的目标;

第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全民族的社会效益,并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矛盾时,以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也是最终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人们对社会责任会计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发挥作用所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即这两个目标具体阐述如下: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对外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

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为政府机构等信息使用人提供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以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社会责任信息的使用人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1.政府人事部门:

他们需要就业人数、人员福利状况,就业人员的分类(性别分类、年龄分类、民族分类、专业及工种分类、地区分布分类等)信息,以便了解人力资源利用和失业状况。

2.环保组织:

他们需要污染控制与治理的信息、排污量的信息、废物回收与处理的信息、各企业参与治理周边环境的信息、保护自然资源的信息;

以便采取措施进一步控制污染、保护环境。

3.矿产部门:

各种矿藏、天然气、地下水及地热储备量的信息,已开量及尚可开采量和尚可开采年限的信息,以便有计划地开采和监督资源的合理节约使用。

4.社会福利机构:

他们需要了解各单位对社会保障义务的履行情况,如按规定上缴的社保费用是否及时交纳,欠交多少;

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保护情况;

残疾人的录用及健康保障情况等。

5.投资人:

对环境保护进行了投资的法人或自然人,他们自然关心其投资的使用情况、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情况(环境绩效),以及这种投资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本企业(人)的形象及其可能带来的商誉情况等。

6.银行等金融机构:

为了治理环境和美化环境,往往由企业或公益机构等投资人向银行借款来筹措资金,银行作为债权人出于安全性考虑自然会关心其贷款本息能否及时收回,从而要求借款人预测环境绩效。

7.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最关心的是他们生活的周边环境是否安全,如周围企业产生的污染、噪音对他们的健康的影响,从而需要了解相关环境信息,例如建有核电站的周围居民,会时时关心核装置的运转情况是否正常,会不会发生核泄漏;

生活在大江大湖旁边的居民显然更关心洪水暴发引起的水位上涨、堤坝是否坚固等信息。

8.企业管理者:

他们要了解本企业产品的质量是否对用户产生危害,了解本企业的生产释放出的废水废气废渣对周边产生的影响,如何治理、应交多少排污费等信息;

了解职工培训和教育情况;

了解职工福利情况等等。

上述八类信息使用人从不同角度了解自身所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社会责任会计主体应当提供的,其最终目标是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最终目标——提高社会效益

在对外披露有用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基础上,社会责任会计还应该具备第二个目标,那就是要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

这是社会责任会计在更高层次上的追求。

社会效益作为一个与经济效益相对立的概念,所指的是企业的外部效益,它与经济效益既相统一,又相矛盾。

二者的统一性表现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经济效益提高了,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也有利于解决就业,提高人们的素质等,从而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

反过来,履行了社会责任,增强了企业信誉,职工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加,这无疑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否认社会效益而谈经济效益,企业就会失去方向,最终无生命;

空谈社会效益,企业将会失去商品经济中的主要动力,一切社会效益的实现也只能为海市蜃楼。

而社会责任会计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社会效益,即实现企业净社会贡献最大,而净社会贡献是通过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来反映的。

 

第二节社会责任会计假设和原则

一、社会责任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上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完全正面论证的经济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出的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判断。

会计假设实际上就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决定会计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制约条件。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传统会计归纳了四项基本的会计假设:

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社会责任会计假设是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前提和条件。

我们认为,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基本假设即要保证传统会计假设,又要发展传统会计假设。

即:

一方面,在传统会计假设的基础上应有一定的扩展。

比如社会责任会计中的主体假设则是指社会责任会计能相对独立的企业,是能够对它所做的行为向社会负责的企业。

但关于计量的假设,社会责任会计则是多种计量学说,它还必须广泛使用诸如劳动量、实物量和其他计量形式。

另一方面,给传统会计的第二个假设赋予一个新的内涵:

称“可持续发展假设”。

这是因为社会责任会计还必须基于自己的特殊性,我们相信,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社会责任会计就失去了基本的理论支撑。

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假设应是:

会计主体、可持续发展、会计分期和多种计量等四个。

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会计主体假设

如果纯粹从会计技术的角度来看,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为之服务的、单独组织系统的会计核算并编制独立的会计报告的单位。

不过,真正掌握会计主体的含义,还是应该了解其经济意义。

会计主体实际上表达的是一个独立经济主体的概念,按照这种理解方式,会计主体是指能够控制一定的经济资源,并对资源的保管和运用承担一定的法律和经济责任的经济组织。

显然,会计主体的这概念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样几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会计主体基于所控制的经济资源拥有相应的权利,承担了相应的受托责任,并且这种权利和责任与资源所有者或者说委托方是在一定程度上分离的;

第二,会计主体的作用范围是基于它所控制的资源确定的,换言之,其作用是局限于组织的范围内的;

第三,既然承担了受托保管和运用的责任,那么,会计主体就必须将责任履行情况向资源所有者的委托人报告。

将会计主体假设应用于社会责任会计,这些基本道理依然应该坚持。

将会计主体假设应用于社会责任会计,我们还必须赋予其新的含义。

首先,企业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决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上的人造资源,生态环境和人力资源也是一种宝贵的经济资源。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也必须承担来自于法律的、道义的以及其他方面的对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的责任。

企业应该认真履行这种责任,并将履行情况向有关方面作出报告。

其次,会计主体虽然界定了会计核算和报告的范围,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没有任何一个主体的活动可以与世隔绝,任何一个主体都在从事其自身活动的过程中与别的什么主体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对生态环境、职工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及社区等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也就是说,一个会计主体或者说一个经济主体自身的经济活动都会对社会的其他方面形成某种影响,这种影响经常被人们称为外部性。

其中,对受影响者有利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或称正外部性;

反之,对受影响者不利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或称负外部性。

一般而言,外部性都是以非市场性为其基本特征的,也即不通过交易价格反映出来。

正是由于这一特征,传统会计对于像环境污染、积极主动的环境保护这样一些属于外部性问题的事项并不反映,人们无法了解企业的这种外部性。

在社会责任会计出现之后,他们应当把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外部性予以考虑。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需要制定法律法规对外部不经济进行限制的今天,这种作法尤为必要。

于是,在社会责任会计应用会计主体假设,就不仅要考核和报告主体自身的经济性,还要考核和报告一个主体对外的不经济性。

会计主体必须明确其承担的社会责任。

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把社会责任作为社会责任会计所特有的一个基本假设。

综上所述,我们要重新认识会计主体假设在社会责任会计中的应用:

1.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核算的出发点是其本身,它只核算本会计主体空间范围内的经济业务,也只对本会计主体所拥有或能够控制的经济资源进行计量和报告。

比如说一个车间只核算本车间的业务,一个企业只核算本企业的业务,一个集团也只就其集团范围内的业务进行汇总。

这是一种微观的会计核算系统,在这种会计模式下,一个会计主体只以其本身的经济利益作为经营的目的,根本不考虑不同会计主体之间的社会公平问题。

但由于单个主体经营成果的体现总是要通过与外部的交换才能实现。

所以在交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其外部产生影响,而当这些影响危及到其它主体的正常经营,或其它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时,只核算会计内部拥有或能控制的经济资源便暴露出了其局限性。

而社会责任会计则要求将游离于传统会计核算范围外的不经济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以制约或评价那些经济效益大于其社会资产净额的企业,重整或取缔那些经济效益小于其社会资产净额的企业。

这是一种宏观兼微观的核算系统,它不仅考虑了不同会计主体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公平问题,还考虑了同一会计主体在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公平问题。

2.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既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

但社会责任会计主体应该说只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企业。

因为只有企业才能用其经营所得对其所做的行为向社会负责。

而政府职能部门及事业单位往往是为满足公共需要而设置的,自然不能只根据其提供或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就做出重整或取缔它的决定,因此,让政府及事业单位提供社会责任报告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二)可持续发展假设

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所表达的是假定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够长期存在下去;

持续经营假设,同样也应该被应用到社会责任会计之中。

我们在社会责任会计中对各种信息进行披露以及参与环境、人力、社区等管理也是基于企业是能够持续经营这一前提的,否则,社会责任会计中的理论、程序和方法也将无法成立;

但今天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赋予社会责任会计具有新的内涵,如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要求企业的资产按既定的目的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被耗用,并如约偿付其债务,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破产或被清算。

而这与社会责任会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因为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系统里还包括了现行会计核算系统中所没有的社会资产与社会负债。

按社会责任会计持续经营的假设,如果社会资产与社会负债的负差额超过了其他资产与负债的正差额的话,那么企业可以说已经到了破产的地步。

但按现行法律规定,它是不会被宣告破产或被清算的,因为现行法律没有考虑企业的社会资产与社会负债。

因此,按社会责任会计持续经营的假设,当企业的社会负债低于其社会资产净额时,即便其达到了按法律规定应予宣告破产或清算的地步,也不要宣告其破产或清算;

当企业的社会负债高于其社会资产净额时,即便其未达到法律规定的应予宣告破产或清算的条件,也要宣告其破产或对其清算。

因此,我们将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赋予社会责任会计新的内涵,扩展为“可持续发展假设”。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所包含的内在要求是社会责任会计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是我们构造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根本性制约条件。

我们相信,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社会责任会计就失去了基本的理论支撑。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假设是指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不枯竭,生态资源不降级,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经济不断地、持续地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假设是在环境恶化的条件下,作为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受到其影响而提出的一种制约条件。

如果自然资源开发过量,生态资源的降级加剧,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可能会被迫停止;

如果环境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地保护,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会持续地进行下去。

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一原理,提出了会计主体进行正常经济活动的时间性规定。

尽管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但社会责任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正常程序和方法都应当立足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可持续发展假设的特点:

1.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三方面以及三方面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其中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导。

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总资本是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构成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总资本的非减或增值,充分条件是环境资本的非减或增值。

2.可持续发展强调两个持续性:

一是当代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代人要对过渡耗用的资源进行补偿,不能蚀本;

另一是后代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代人不能侵占后代人的环境基础。

当代人和后代人的两个持续性构成了一个国家(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3.可持续发展界定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权利和义务。

当代人与后代人是平等的两个主体,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是债权和债务的关系,是保管与被保管的关系。

当代人保管后代的资源,向后代人承担将这部分资源安全完整地交付给后代人的义务。

后代人有要求当代人保全资源的权利。

这一划分体现了各个会计主体在不同时间、同一空间共同占有该国或地区的环境资源。

代际公平指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环境资源上享有同等权利。

为了寻求代际公平,必须核算超量耗用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补偿,反映对传送给后代人的环境资源的增益和减损情况。

4.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现代经济社会建立在环境系统的基础;

经济社会系统从环境系统中获得物质能量,并向环境系统排放废气物。

经济社会系统的生存与发展以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前提,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信息子系统的会计系统当然也建立在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之上。

(三)会计分期

传统会计的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假设可以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较短的时期,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报表,从而及时地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信息。

社会责任会计也需要分期,但实际上,大量的社会责任支出是很难正确分摊到其各个受益期的。

因为传统上是将支出的受益期作为分摊的标准。

但社会责任支出中对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对所在社区的贡献及对改善生态环境所作出的贡献等,受益的时间与程度都是极不确定的,一笔微小的支出也可造福人类数十年,如植树造林;

一个耗资较大的项目也可能没有任何社会效益。

所以,社会责任会计较之传统的会计更难正确使用会计分期。

即便是分期提供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我们也只能从中得出一个大概、笼统的概念。

所以,这也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即支出受益期的确认与计量。

(四)多重计量

传统会计中的第四个假设是货币计量假设,它为传统会计对象的确定和工作手段的选择提供了基本指导。

传统会计中的货币计量假设认为,会计中应该以货币作为最主要的和最终统一的计量形式,并在假定币值不变的基础上形成丁历史成本原则。

对计量问题的确定是会计工作的一项基本前提,关于计量问题的首先确定也应该在社会责任会计中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但是,传统会计中关于货币计量的假设需要作出一定的调整,不妨将其改为多重计量假设。

所谓多重计量假设,首先表明社会责任会计中应该同时采取货币和非货币两类计量形式。

其中,在非货币计量形式中,包括实物计量、劳动计量、混合计量等在内的计量形式都是可以使用的。

运用货币计量,会形成一些财务指标;

运用非货币计量,会形成实物指标、劳动指标、技术指标和技术经济指标。

货币计量的优点是众所周知的,但是,鉴于社会责任问题的特殊性,单纯使用货币指标是不可取的,原因在于:

第一,在社会责任信息时,许多情况下无法用货币计量;

第二,非货币计量的各种结果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加直观、形象和易于理解的信息,并有助于人们对货币指标的理解。

多重计量假设还体现在货币计量形式内部也应该同时采用多重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计量对象的数量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

按照目前会计界的一般认识,使用货币计量形式时,计量属性可以归纳为这样五种:

历史成本,现行(重置)成本,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我们认为,这些货币计量属性都有可能在社会责任会计计量中使用。

除此之外,如机会成本、替代成本这样一些新兴的计量属性也是可以在社会责任会计中使用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社会责任会计在反映和控制社会责任问题的财务影响时主要使用货币计量形式并辅之以实物等计量形式,当然,货币计量的计量属性是多样性的;

社会责任会计在反映和控制社会责任业绩时则可能会使用货币计量和各种非货币计量形式。

二、社会责任会计原则

传统会计中的原则体系主要包括三类:

第一,用于从总体上指导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则,包括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和明晰性等原则;

第二,用于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包括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资本支出和收益支出的原则;

第三,作为上述一般原则应用中的约束条件的修订性惯例,包括稳健原则、重要性和实质重于形式[]。

新兴的社会责任会计必然有一个对历史经验继承的问题。

我们认为,上述第一、第三两类原则都应该是在社会责任会计中全面继承的原则,本章第一节中就曾经就此作过分析。

至于第二类原则,只要有可能应用,这些原则都应该继续贯彻。

事实上,在反映环境等问题导致的财务影响时,社会责任会计必须全面贯彻这些原则。

1.社会性原则:

它要求企业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而不是自身的角度来反映经济活动,对企业进行考评,在核算中应把社会净贡献作为首要指标。

2.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就可以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责任,把环境保护与治理结合起来,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采用一次“算总账”的方式(这是人们已经受到惩罚后的亡羊补牢方式)来解决问题。

3.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也可称为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相结合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要求各企业在考虑企业效益的同时必须考虑全社会的效益,要把本企业融入大社会之中思考问题。

有的情况下从企业角度看是可行的,但从社会角度看则是不可行的,那就必须首先考虑社会利益,在这一前提下再做出企业的决策。

4.强制和自愿结合的原则。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对于不惜牺牲社会效益来获取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的企业,政府必须对其最低限度的披露做出明确的和强制性的规定。

如国家出于社会利益的考虑凡强制征收的有关费用或因企业违法经营而收取的罚款等,企业必须无条件地如数交纳。

对于主动地披露尽可能多的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社会公众和政府应予以支持、鼓励和表彰,并给予政策倾斜。

5.法规性原则。

法规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展开特别是会计实务的进行必须认真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如对于社会责任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美联邦和各州的立法机构都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

其中最主要的有:

①全面环境反应、补偿与债务法案(CERCLA);

②资源储备与恢复法案(RCRA);

⑧清洁空气法案(CM)及其修正案;

④清洁水法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