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Word格式.docx
《本科毕业设计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设计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相对集中,合理布局。
发挥比较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市域内中心凸现、重点突出、层级分明、业态聚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
5.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协调各地间服务业格局关系,处理好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间的产业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
6.节约资源,注重效率。
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努力降低商务成本和政府管理成本,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二)规划期限
以“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为主,面向中远期(2011~2020年)。
二、发展基础和条件
(一)现状概述
“十五”期间,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年增长14.8%,对增量GDP的平均贡献率为29.3%,在GDP中的平均占比为34.5%。
服务业从业人数平均年增长2.5%,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平均占比为29.2%。
2005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56.3亿元,名列全省第一,其中中心城区(市区)服务业增加值589.23亿元,列南京、无锡之后。
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
服务业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的比重达到31%,其中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达到54.4%。
服务业内部构成渐趋合理。
按统计口径7大行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全部增加值中的比重依次为:
其他服务业32.6%,批发和零售业27.3%,房地产业11.1%,金融保险业10.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6%,住宿餐饮业4.2%。
“十五”期间服务业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是:
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下降。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
“十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5.9%,2005年实现零售总额905亿元,其中中心城区占46.8%;
连锁、专卖等新兴业态在消费品市场中的份额达到21%,其中中心城区达到30%;
交易额亿元以上商品市场63个,交易额达到1075亿元。
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
以开发区物流、港口物流以及道口物流为重要内容的境内外物流市场迅速扩张,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成长,业务量约占物流市场的15%左右。
工业园区唯亭物流园、高新区物流园、苏州港港口物流园、昆山物流园、吴江物流园和吴中区等一批物流园区,通过新建、扩建、改造和整合,已初具规模;
白洋湾综合物流园、张家港冶金物流园、相城区物流园已经启动;
保税物流在国内领先发展,2005年保税货值达到1073亿美元。
港口物流量持续增长,2005年苏州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2亿吨,集装箱运量达到75.3万标箱。
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
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点。
2005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156万人次,国内游客356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2亿元,旅游业增加值比2000年增长了203%,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到15.5%,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8%。
苏州旅游在国内外业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旅游业在推进我市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和富民强市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
科技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信息与软件服务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并带动了“楼宇经济”的兴起。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
2005年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达到43.7%,“十五”期间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率超过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0.8个百分点。
投资比较集中的领域是房地产业以及交通、水利和环境保护等公共性服务业投资,上述投资量占服务业总投资的80.3%,有明确服务功能定位且长期经营的服务业项目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将近10%。
服务业对外开放逐年扩大。
2000年以来,服务业利用外资逐年增加,领域有所拓宽,全市服务业年均合同利用外资接近总额的10%。
2001~2005年,苏州新批服务业三资企业1208家,累计合同外资金额达到50.1亿美元,平均项目规模从2001年的194万美元扩大到2005年的478万美元,主要分布在房地产(30%)、商贸商务(20%)、仓储(11%)以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开发(8%)等方面。
中心城区服务业相对各市(县)有优势但不很突出。
2005年,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89.2亿元,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37.2%,高出全市平均占比6个百分点,在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到46.9%;
从业人员比重高出全市5.4个百分点;
服务业平均增长率低于全市0.5个百分点。
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五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250.5亿元、230.1亿元、220.3亿元、133.3亿元和102.1亿元,在本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36.9%、32.6%、30.2%、33.1%和34.6%。
(二)基本评估
——随着苏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国际资本转移的结构性变化,苏州服务业开始进入全面提升、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新一轮服务业扩张期已经到来,但同时受到加工制造业高速增长和上海等周边城市服务业先发效应的双重掣肘。
——服务业已成为苏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总量较大,增长较快,但在GDP增量中的贡献份额增长缓慢,并连续四年出现占比下降的态势,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长期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内部结构有了较大变化,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有所提高,现代业态日趋丰富,但与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仍有很大差距,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
——服务业领域的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行业规制过紧,竞争不充分或处于行政性垄断状态。
——服务业投入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性、功能性矛盾依然存在,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滞后状况仍比较突出。
——中心城区服务业全面发展,持续增长,但综合服务能级较低,辐射力不够,带动性不强。
——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和合理布局受到广泛关注,市场秩序明显改善,但行政分隔、规划脱节和布局分散的局面依然存在。
(三)发展条件
1.自然条件
苏州地处长三角中枢部位,沿江傍湖通海,四季分明,拥有8488平方公里地域面积,140公里长江岸线和80%的太湖水域,连接沪宁、江浙两大城市带,与上海有长达80公里的接壤线,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和长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2.人文条件
苏州历史源远流长,吴文化所蕴含的刚柔兼容、尚文重教、精细秀美、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在中华文苑中独树一帜。
海内外企业和人士对苏州的人文景观和人文气息情有独钟。
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亲商理念代表了新的时代精神。
进入新世纪,苏州人更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为城市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
3.交通条件
“丰”字加环形高速公路新骨架已经形成,市域内等级公路总长度达到5650公里,苏州港三大港区拥有46个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沪宁铁路横贯市域80多公里,并将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一环十射三联”的高速公路线网,苏州至上海方向的高速车道将达到30个,各类轨道交通建设也将全面展开。
4.产业基础
制造业总量巨大,外向型经济优势明显,工业总产值、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均名列全国前茅,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03家进驻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和民营经济规模在省内居领先地位。
苏州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沿江、沪宁、环杭州湾三大产业带相衔接,共同构成庞大的产业链体系。
5.潜在市场
苏州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根据“十一五”规划经济年均增长12%的目标,并按通常每元工业产值包含的研发、物流、信息管理等服务性价值平均为45%计算,到2010年将有8000亿元的服务需求,如果本市服务业能占领需求市场的30%,按现行测算方法,将会有约1200亿元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产出。
到2010年,苏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目标为24000元和13000元,这一预期目标的实现,将极大地拉动生活性服务市场的拓展升级。
政府主导的诸多公共服务产品也将全方位通过市场运作途径,寻求优质的服务供应商。
(四)发展机遇
1.国际资本结构性转移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以自身的优越区位,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基础,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圈。
苏州积2500年文脉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打下的经济实力,继制造业资本之后,极有机会成为国际服务业资本青睐的热土。
2.产业结构调整机遇。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宏观调控和苏州迫在眉睫的工业化转型,为苏州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政策支撑,从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适应性调整,到全面突出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性调整,将成为新时期的发展主线。
3.入世承诺全面兑现机遇。
2006年,我国将进入WTO后过渡期,入世协议中9大类48个小类的服务业开放承诺将大部兑现,已有相当一部分行业的开放时间和地域有不同程度提前,苏州完全可以利用外向型经济优势,抢占先机,尽快改变我市对外开放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4.改革深化机遇。
中央多次提出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包括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培育多元化竞争主体等,同时已经把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内的公共服务改革放到了重要位置,随着改革的深入,势必催生出许多新的利民举措,达到促进竞争、提高效率和拉动消费的目的。
5.城市化机遇。
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近几年来,苏州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建成区不断扩大,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也都为服务业发展作出了相应的倾斜。
三、发展目标和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工业化转型,城市化推进和经济国际化提升三大机遇,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加工制造业逐步转移到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标志的服务经济上来,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并进中,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实现“一二三”次产业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在坚持两个“率先”的基础上,坚持两个“不动摇”:
坚持为先进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不动摇,坚持服务业全面加快发展不动摇。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国际市场相对接、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服务业体系,把苏州建设成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高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业副中心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
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达到38%以上,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其中中心城区(苏州市区)的服务业占比超过40%。
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50%左右,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中心城区服务业占比达到60%。
(三)发展重点
充分发挥我市人文、旅游和制造业三大优势,紧紧围绕面向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面向居民的生活性服务业和面向社会的公共性服务业三大领域配置资源要素,在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会展、文化服务、科技与信息软件、商务服务、商贸流通、房地产、金融服务和社区服务九大产业。
1.现代物流业
充分利用苏州的产业和区位优势,以开发区、港口和道路枢纽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区域物流为主导、国际物流和城市物流为重要补充,增强物流集散功能,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