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优秀试题分析草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2372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优秀试题分析草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优秀试题分析草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优秀试题分析草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优秀试题分析草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优秀试题分析草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优秀试题分析草稿Word格式.docx

《中考化学优秀试题分析草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优秀试题分析草稿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优秀试题分析草稿Word格式.docx

三道小题分别考查了实验室的制备反应(命题形式直接且为教材上的反应)、生活中的化学(第2小题命题形式隐蔽且为教材上的反应、第3小题则是信息给予题且为教材上没有的反应),对“化学方程式”的综合应用考查全面。

A008第12题

某兴趣小组对市区护城河流经居民区和采石场河段水质的污染情况作专题调研。

(1)该小组从护城河上述河段取回水样,静置后,用上述水放养金鱼,不久金

鱼死去。

请分析金鱼在该河水中不能存活的原因是()

A.河水中溶有有毒物质B.水质的pH不适合金鱼生存

C.水质富营养化,严重缺氧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2)兴趣小组通过测定水质的酸碱度,了解水质污染情况,测定时应使用(选填pH试纸、石蕊试液或酚酞试液)。

(3)请你参与兴趣小组,对护城河以及周边水环境保护提出一条建议

此题是一道联系生活实际,又具有开放性的好题。

题目不难,但它帮助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学会将化学的方法应用于环境问题,并且参与有关环境问题的讨论,对环境问题提出建议。

通过这道小题使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作为地球公民的使命感,所以题目虽小,但它增长的是学生的精神素养,提升了学生对环境的价值观,小的题目、少的分数,却发挥的大的作用,其他题目无法替代的作用。

(1)本题联系现实生活,从社会热点问题出发,通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为环境保护献计献策,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心社会、关心我们生活的家园,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2)开放性:

试题中的三个小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留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3)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如第2小题,考查了不同指示剂对溶液酸碱性的测定范围。

也有几点意见:

(1)“水质富营养化”概念,估计一部分考生不会有深刻理解。

(2)第1小题,考生完全有可能自己探究出原因,题中将答案一一列出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建议变“选择”为“简答”。

题目:

宋代初期,人们发现江西上饶有一苦泉,蒸发这种苦泉水会得到胆矾,将蓝色胆矾继续加热,会转变成白色粉末,熬苦泉水的铁锅用久了会变成“铜锅”,这也是湿法冶铜的起源。

请写出上述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将对应的反应类型填入括号内。

(1)加热胆矾()

(2)铁锅变“铜锅”()

本题考查的是五水硫酸铜的热分解、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反应类型。

这都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是最基本的技能,命题者抓住这些重要的“双基”内容设计题目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题目的背景材料是提取苦泉水中硫酸铜的方法。

将古老的提取硫酸铜的方法与化学“双基”的考查相结合,比只要求默写化学方程式,然后指出反应类型学生会有兴趣。

这样的题目对中考考查“双基”的方法和形式作了很好的探索。

又如阳江市试卷第20题:

下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化合成水分子的示意图(引入本文时有改动)。

从该示意图可获得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化学信息。

 

请写出你从以上示意图中所获得的化学信息。

(1);

(2);

(3);

(4)。

题目抓住的是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最常见物质的微观构成、氢气和氧气合成水。

题目没有直接问及这一问题,而是通过提供氢气燃烧的化学变化微观模型,让学生联想它所能包含的化学信息。

题目所要考查的是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从课本图示中所能感悟出的化学信息,而不仅仅是使用完这个图示后的结果。

题目从一个具体的反应,考查了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抽象能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及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组成、结构、性质这一思维方式的能力。

试题的开放性较强,仅答案所提供的回答方式就有九种。

联想丰富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品质,试题指向于此,立意新颖。

题目对初中化学教与学的方向导引是明显的。

金坛盐矿是我省四大盐矿之一,其中氯化钠的储量在百亿吨以上。

开采食盐的方法是先在地上钻孔至盐层,再把高压水打进盐层,便能得到饱和食盐水。

现有一座临近于水田与河流的采盐矿井,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用相邻河水作为生产用水向地下灌注,却发现的得到的食盐水中多了一种对后继生产有害的杂质——铵盐。

问:

(1)为什么使用河水会产生杂质铵盐?

(2)同学小钱想用学过的知识验证铵盐,他取用少量的盐水样品于试管中,再滴入足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后却没有闻到氨味。

试分析原因。

(3)补充怎样的实验步骤,便能检出样品中的铵盐?

(4)开采过的矿井留下了硕大的封闭性好、能耐高压的穴腔。

国家已将其作为“西气东输”工程的调峰储气库。

到西气东输管道全面启用时,这个储气库的日储气量将达到6.7×

108m3。

从产生同样热量的角度分析,这个储气库相当于一天能储存原煤?

[已知:

天然气的密度为0.66kg/m3(25℃),天然气的热值为3.9×

107J/kg,原煤的热值为2.1×

107J/kg]

本题取材于当地的工业生产,情景新颖、真实,学生在考场上答题就像在为本地的工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考查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身边的生产实际,去分析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

同时由于情境和内容是全新的,市面的“题海”中一定没有,可以使科学素养水平较高的同学多得分,使靠“题海”应试的策略失灵,很好地为初中平时的教与学做了导引。

这是中考命题应努力的方向。

当然,该题在语言表述、计算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

吉林省试卷第17题:

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中,它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1、取3片维生素C压碎后溶于10mL水中过滤,取少量滤液向其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说明维生素C的水溶液是性。

2、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高温时易被破坏,请你想一想,如何食用黄瓜,才能充分利用黄瓜中丰富的维生素C。

本题从学生的生活切入,联系生活实际,给出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人类必须的营养物质维生素C的重要信息,通过对维生素C片的化学探究,分析维生素C的水溶液的酸碱性,题目又给出维生素C在常温和高温下的化学性质,最后请学生分析生活中正确食用黄瓜的方法。

这种设问方法联系实际生活,形式新颖,生动有趣,对学生的生活具有指导作用,又应用到所学知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又如鄂州市试卷第9题:

5月13日,安徽淮北芦岭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发爆炸事故,造成86人死亡、28人受伤。

此前,贵州木冲沟煤矿、山西孟南庄煤矿、辽宁孟家沟煤矿等连续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1)在煤炭的形成过程中会产生瓦斯,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瓦斯爆炸后,坑道内一氧化碳气体含量达10%以上,引起人体一氧化碳中毒。

现场抢救一氧化碳中毒者,应立即采取什么措施?

答:

(2)淮北芦岭矿难发生后,该矿某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瓦斯爆炸前,探测仪器(完好)显示瓦斯浓度正常、坑道通风正常,没有发现爆炸的迹象。

你认为该负责人的话是否有科学道理,简要说明理由。

(3)近期国内屡屡发生矿难,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命可贵,安全第一”是工业生产的指导思想,也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应建立的与化学有关生产的基本观念。

正是基于这一点,命题者借助生产实际中的重大安全事故,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本题材料鲜活,情景真实(中央台焦点访谈播出),可谓警钟长鸣,教训深刻。

题目结合小煤窑瓦斯爆炸死亡多人的惨痛事件,以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为考点,将事故材料作为背景,首先创设问题探究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题目创设联系生产实际的具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把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的事物,关注与化学有关的新闻事件,学会用化学及相关知识去分析、认识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意义很强。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还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如大连试卷(新课程)B卷的第5题:

影响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因素很多,如催化剂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请你列举生活中事例,对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其他可能因素再作出两种猜想,并设计验证方法或操作以证明你的猜想(将有关内容填在下表中)。

序号

生活实例

猜想

验证方法或操作

(1)

(2)

该题将科学探究的考查,与学生日常生活中对与化学有关问题的关注情况结合起来。

题目首先重述了学生已知的一个事实,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相关的问题和事实,还需要从中抽出问题的核心,进行猜想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考查了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收集证据等要素,还考查同学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并思考了身边天天都在发生的、与化学有关的自然现象。

题目形式新颖,内容独特,无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还是对中考命题改革都有很好的启示。

又如该份试卷中A卷的36题:

某同学做了下列实验:

①向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滴入石蕊试液;

②向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石蕊试液;

③向装有镁带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④向装有镁带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该同学记录了以下实验现象:

a.溶液呈红色b.没有任何现象

c.溶液呈蓝色d.剧烈反应,产生气泡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将实验现象的序号(a、b、c、d)填在相应的表格内。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3)请写出上述产生气体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题目所列的四个实验,单独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创新之处在于让同学们判断并表示出整个实验的目的,要求学生对上述四个实验的认识不只停留在单个实验的现象和原理上,而要从并列的几个实验中分析它们之间结合后所呈现出来的信息和功能(系统论意义),要求同学认识、归纳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印证关系等。

而这正是科学探究中收集证据后,对其进行解释得出结论的最关键环节,可以说是科学探究的核心。

题目在平常中蕴含着较深刻的考查目的和功能,是对传统知识型试题改革的很好启示。

再如宜昌试卷(实验区)的第21题:

“旺旺雪饼”袋内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

(1)生石灰(CaO)可做干燥剂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我对它作了一系列探究,获得较多收益,其实验方案如下:

问题与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问题一:

小纸袋中的物质能否继续作干燥剂?

取足量小纸袋中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触摸杯壁。

不能做干燥剂

问题二:

我猜想变质后的物质可能是

(可图示)

我对它还有一个要再探究的新问题:

试题独具匠心设置问题情景,实现了对科学探究能力考核的层次性和全面性:

问题一,只要求根据结论倒推出现象;

问题二,则需要根据提出的问题和猜测决定“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由于“变质后的物质的几种可能存在”使得后面的三个方面的回答就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这就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以往的实验推断题大多只是给出现象,要求推出结论,命题者转换思路,巧于设计,使题目既包含了过去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