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10单元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2059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10单元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10单元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10单元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10单元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10单元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10单元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10单元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10单元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10单元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

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3)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4)评价

①积极:

在当时最大限度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消极:

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病和错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

[精巧点拨]       图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可以由自己支配。

解除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易错警示]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新”的内涵区别

(1)从新理论方面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

(2)从新特点方面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发展资本主义。

3.“斯大林模式”

(1)背景

①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②1924年,斯大林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

③新经济政策被取消,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2)主要表现

①工业政策: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②经济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③农业政策:

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3)评价

①功绩: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精巧点拨]       图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NO.2理解——学会读史·

学会用史

核心问题1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要点归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1)在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后者则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内容方面,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

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在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发了社会混乱;

后者则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4)事实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5)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肯定了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史料印证]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史料 1918年列宁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1921年列宁又说:

“我们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解读] 苏俄的经济政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俄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困难;

而苏俄要继续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

核心问题2 “斯大林模式”

[史料探究]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一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中写道: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1)根据史料一,说明苏联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西方相比的独特之处。

这些特点对苏联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独特之处:

由国家而非市场主导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

影响:

积极方面,使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消极方面,造成苏联国民经济严重失调;

使苏联的消费品生产严重不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劳动者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

史料二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

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特点:

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行经济计划,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工业化,改变国家落后面貌;

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造成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僵化地实行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史论拓展]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3)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4)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5)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6)国民经济各部门应协调、平衡发展。

NO.3探究——感悟真题·

捕捉动向

(1)主干知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评价。

(2)史观角度:

运用唯物史观理解苏俄由直接过渡到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运用生态史观和社会史观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3)社会热点: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切入,考查有关新经济政策运用市场货币关系、“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货币关系的经验教训。

(2014·

江苏高考)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

平均税款(卢布)

10.30

6.11

3.98

3.06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苏俄(联)的新经济政策,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解题流程]

一定时空——1920—1924年;

苏联

二抓关键——表格中的时间与数据的分析

三析选项

选项

理由

结论

A

余粮收集制的推行导致了1920—1922年高的平均税款,并不能说明1922年以后平均税款低的原因

错误

B

1921年以后,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了原来的余粮收集制,从而导致了1922—1924年低的平均税款

正确

C

实物配给制的废除属于产品分配领域,不是造成农业税变化的主要因素

D

农业集体化在1929年底开始推行,与题干时间不符

NO.4应用——对点训练·

落实强化

1.(2016·

江苏高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C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于资金困难、原料不足,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集体经济,并且要求短时间之内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而且也存在平均主义倾向,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因此,虽然农业领域机械化程度提高了,但是农业仍然没有明显增产。

故选C项。

]

2.(2015·

江苏高考)“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B [20世纪50至80年代,苏联处于斯大林体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故B项正确。

此时,苏联的制度并未发生变革,故A项错误。

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科技交流受到很大影响,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与科研方向无关,故D项错误。

3.(2012·

江苏高考)列宁指出:

“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和取代,A项错误;

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这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不符,排除B项;

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并不是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D项是对新经济政策特点的正确认识。

4.(2011·

江苏高考)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

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D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在苏联斯大林体制下,在开展工业化过程中,农产品与工业品比价大幅下滑和国家以大幅度低于成本价收购农产品的情况,D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A、B两项的情况,故不符合要求;

斯大林体制利用行政计划,抛弃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

5.有学者在评价新经济政策时指出:

“它是列宁在当时经济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