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波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1029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波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十二章波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十二章波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十二章波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十二章波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波动Word下载.docx

《第十二章波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波动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章波动Word下载.docx

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相对平衡位置的们移总是相等的质点之间的距离,叫做波长。

波在一个周期的时间里传播过的距离,必等于一个波长。

波速v:

波在单位时间里传播的距离。

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

v=λf=λ/T

(四)波的图象

用横坐标x表示媒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y表示各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将某时刻各质点所在位第二节波的干涉和衍射声波

(一)波的独立传播原理

在同一媒质中传播的几列波,无论相遇与否,每一列波都能保持它本身的特性(频率、波长、振动方向),按照自己原来的传播方向继续前进,不受其他波的影响。

(二)波的叠加原理

在两列波相遇的区域里,任一时刻某一质点的位移,就等于每一列波单独在该点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三)波的干涉和干涉图样

频率相同的波叠加时,形成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

波的干涉形成的图样叫干涉图样。

(四)相干波源

两个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的波源发出的波,叠加时会得到稳定的干涉图样,这样的波源叫相干波源。

(五)波的衍射

波能绕过障碍物或孔隙继续前进的现象叫波的衍射,要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

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接近。

(六)声波

发声体即声源的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就形成声波。

通常声波能发生明显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满足条件时也能产生干涉现象。

[疑难分析]

怎样理解波的干涉现象?

(1)波的干涉现象是在波的叠加原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

(2)只有当性质相同的两列波,频率相同(波长相同)时,叠加后才能出现振动始终加强区域和振动始终减弱区域相互间隔的空间分布,这种现象就称为干涉。

而当这两列波的振动方向也相同时(一维振动),干涉后的振动强、弱区域更加明显,干涉图样更加清晰;

再当两列相干波的振幅也相同(设为A)时,振动加强区的质点位移将在-2A到2A之间周期性变化,而振动减弱区的质点位移将始终为零,这就是教材上实验两列相干水波产生的现象。

(3)当两列波的频率不同时,叠加结果就不会出现振动始终加强和始终减弱的区域,如图12-23所示。

波源S1,S2的频率分别为f1和f2,且f1=f2,则T1=2T2。

两列波同性质,在同一媒质中传播,应有λ1=2λ2,观察到该时刻P点振动加强,Q点该时刻振动减弱,若再经t=T1时间,S1推进半个波长,S2推进一个波长,则P点振动将减弱,Q点振动将加强,可见两列波频率不同时,叠加后不能得到稳定的振动强弱空间分布,也就是不能产生干涉,因此,频率相同是两列波干涉的先决条件。

(4)利用稳定的干涉图样,可以测量出波长,这时干涉现象的重要应用。

[知识拓宽]

1.两列波相干时,可利用波程差来判断相遇处某点的振动是加强的还是减弱的。

如图12-24所示,S1和S2为两相干波源,它们的波长均为λ,要判断它们相遇处的P点振动是加强还是减弱,可以通过波程差来确定。

当,即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两列波使P点的振动方向相同,振动必最强;

当,即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两列波使P点的振动方向相反,振动必最弱。

除了这两种特殊情况外,P点的振动将处在最强和最弱之间,最终情况也将由和波源的起始振动方向决定。

例如:

空气中相距10m的A,B两处放两个完全相同的声源,其频率为1000Hz,声速为340m/s,另一点C距A17M,距B20.4m,则在C点听到的声音强弱如何?

由题意

因此C点的振动必加强,应听到强音。

2.关于声波的“多普勒效应”现象。

当鸣着汽笛的一列火车向你高速靠近时,你会听到汽笛声变得越来越尖锐,反之火车离你高速驶去时,汽笛声会变得越来越低沉,原来声音的尖锐或低沉是由人听到的声波的频率决定的,当发声体高速向人靠近时,人听到声波的频率要比发声体静止时的频率高,反之听到的声波频率就低,这就是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是一切波都可以产生的,只要波源本身运动时就发生,也是波的一个重要性质。

3.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衍射现象。

从波源发出的波经过同一传播时间到达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叫波面。

如图12-25中的弧面a,b,c均是波源S的波面,而该时刻波面c又称波前。

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提出:

波面上各点可以看作是新的波源,叫做子波源,从这些子波源发出新的波来,而新的波面(或波前)就是这些波的包迹。

如图12-25中的c波面可看作b波面上的许多子波源所发出的波的包迹,见图12-26,这就是惠更斯原理。

用惠更斯原理很容易解释波的衍射现象,如图12-27平面波前AB到达一宽度d大于波长λ的缝时,缝上各点成为新的波源,各点都发出半球形波来。

结果新的波前已不再是平面,缝两边波前已弯曲,改变了传播的方向。

如果缝越窄d<

λ,缝成了单独的振动中心,新波面弯曲得越厉害,衍射现象就越显著,如图12-28所示,惠更斯原理能定性地解释波的衍射现象。

 

[练习题]

1.如图12-29所示,两列完全相同的波相向传播,当它们相遇时,在图12-30中所示的四种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是()

(A)(b),(c)(B)(a),(b)

(C)(a),(d)(D)(b),(d)

2.关于波的性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波可以反射,但不能折射

(B)两列波相遇叠加,就一定产生干涉

(C)在波长越短,障碍物尺寸越大时,衍射现象越明显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两列波叠加产生了稳定的干涉现象,得到了干涉图样。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两列波的频率一定相等

(B)振动加强区域和振动减弱区域总是互相间隔

(C)振动加强区域和振动减弱区域总是交替变化

4.图12-31为两列相干波的相遇区域,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则a,b,c,d,e五点中(e点为ab连接中点)振动始终加强的是点,振动始终减弱的点是点,e点的振动。

(填“始终加强”或“始终减弱”)

5.“隔墙有耳”指的是物理现象。

6.人耳能辨别声音的时间间隔最少为0.1s,则为了听到回声,障碍物至少距人m,猎人在射击后,6s钟听到回声,障碍物距猎人m远,设声速340m/s。

7.图12-32中,S是水面波的波源,x,y是挡板,A,B是窄缝,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闭上A,打开B,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若A、B全开,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3)若P点到A为5λ,到B到4λ,则P点的振动是加强还是减弱?

(4)若t=t0时,C点振动位移为-2h,则该时刻H,M点振动位移为多少?

(5)经过T(T为波周期)I,F点振动位移多少?

[参考答案]

1.(A);

2.(D);

3.(C);

4.a,b,c,d,始终加强;

5.声波的衍射;

6.17,1020;

7.

(1)衍射

(2)干涉(3)加强(4)2h,-2h(5)都为零

置连结起来,就是该时刻的波的图象(y-x图象)。

简谐振动产生的简谐波图像(简称波的图像)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如图12-1所示。

1.对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应掌握哪几点?

应掌握:

(1)波传播的仅是波源的振动形式和能量,而媒质各质点都各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本身并不随波迁移。

(2)媒质各质点开始振动的时刻总是落后于带动它振动的前质点。

(3)媒质各质点开始振动的方向、振幅和频率都跟作为波源的质点相同。

(4)波的频率就是波源的频率。

2.关于机械波的传播速度。

机械波的传播速度决定于弹性媒质的力学性质。

媒质的弹性系数越大,因形变而引起的弹力越大,波的传播速度就越大;

媒质的密度越大,惯性也越大,波的传播速度就越小。

因此波速由媒质的这两种性质共同决定,而与波的种类、频率、波长等无关。

公式v=λf仅是关于波速的计算式,不是决定式。

一列波在不同的媒质中传播,频率将保持不变,改变的是波速和波长。

3.正确应用波的图像。

在理解波的图像物理意义的基础上,要知道:

(1)不同时刻波的图像是不同的,但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每经一个周期,波形就恢复原状,同时波向前推进一个波长的距离。

如图12-2所示分别为t时刻,t+时刻和t+时刻的波形图。

(2)能识别图象直接反映出的物理量,如波长、振幅、该时刻各质点的位移等。

(3)掌握由波的传播方向确定质点的振动方向的方法。

(方法一)前质点法:

如图12-3所示,已知波的传播方向,要确定该时刻p点的振动方向,只需在它的前方(波源方向)附近找一点P,现P在它的上方,p必向上振动。

(方法二)微平移法:

将整个波形沿波的传播方向平移微小Δx,如图12-3中虚线所示,即知下一时刻p点位置在现在的上方,p必向上振动。

(4)掌握由质点的振动方向判断波的传播方向的方法。

这是(3)的逆推过程,主要用“前质点位置判断法”,如图12-4所示,若该时刻质点p向上振动,则在p点上方邻近质点,如p在其右侧,即前质点位置在右侧,该波必自右向左传播。

[例题解析]

1.图12-5为一列向右传播的简谐波,波上有a-i各质点,试用箭头表示各点该时刻的振动文科工用箭体的长短不同,大致表示出速率的大小。

解:

由于各质点都在作简谐振动,根据简谐振动特点,质点在平衡位置速率最大,在振幅位置速率为零,其他位置速率在最大和零之间,越靠近平衡位置速率越大,再根据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判断质点振动方向的方法,得出各点振动方向和速率大小,如图中各箭头和箭体所示。

2.一列简谐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12-6所示,沿x负向传播,已知t1=0.7s时刻P点出现第二次波峰,Q点的坐标为(-7,0),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质点A和质点B在t=0时刻的位移相等

(B)在t=0时刻质点C向下运动

(C)在t2=0.9s时,Q点第一次出现波峰

(D)在t3=1.2s时,Q点第一次出现波谷

(A)错,质点A和B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位移不相等;

(B)错,C点应向上振动;

(C)正确,由图判断出t=0时,P点振动方向向下,由题意t1=0.7s时,P点出现第二次波峰,即是P点在0.7s内作了1次全振动,由此1T=0.7s,T=0.4s,由图又知λ=4m,则v=,A,Q两点平衡位置间距离Δx=9m,所以A点的状态(波峰)传到Q点的时间为;

(D)错,Q点在出现第一次波峰后应再过=0.2s,时间t第一次到达波谷,即Δt=0.9+0.2=1.1(s),也可通过将B点的状态传到Q点求出时间也为1.1s≠t3.

3.如图12-7中所示实线为t=0时的一列简谐波图像,虚线为经过Δt=0.01s时刻的波形。

(1)若波向左传播,周期为T,且0<

Δt<

T,求波速。

(2)若波速为1500(m/s),波向哪个方向传播。

(1)由题意,0<

T,且波向左传播,由图可知波在Δt=0.01s时间内只能向左传过Δt==5m的距离。

所以v=

(2)当v=1500m/s时,在Δt=0.01s内,波只能传过ΔS=v·

Δt=1500×

0.01=15(m)的距离,由图λ=20m,所以ΔS=,波只能向右传播。

1.关于地震波。

地震是地壳内积蕴的巨大能量,通过振动,以波的形式传向四面八方,这种波叫地震波。

就震源而言,它主要发出纵波和横波两种最基本的波。

当它们传到地面时,便激发出两种沿地面传播的称作面波的波,分别能使地面质点作椭圆形运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