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纲要初步排版加图修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30326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纲要初步排版加图修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中药纲要初步排版加图修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中药纲要初步排版加图修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中药纲要初步排版加图修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中药纲要初步排版加图修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纲要初步排版加图修改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药纲要初步排版加图修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纲要初步排版加图修改Word文档格式.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纲要初步排版加图修改Word文档格式.docx

②首创按临床功效分类的方法。

③中药学新分支学《食疗本草》产生。

④外来药及地区药专着《海药本草》产生。

⑤开始使用动物组织、器官及激素制剂。

⒌宋代:

①雕版印刷的应用,促进了以国家规模对大量本草着作的修订刊行。

②首设国家药局,药局的产生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并制订了制剂规范。

⒍金元时期:

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

大兴药效原理探求之风,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

回回药物院的建立,促进了中国医药与阿拉伯医药的交流。

⒎明代:

古代巨大的药学专着《本草纲目》出现,全面总结了16世纪前的药学成就;

专题本草也有较大的发展;

人工栽培药物的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

药物有效成分制取萌芽;

《神农本草经》的辑复。

⒏清代:

研究本草之风盛行。

补充修订了《本草纲目》;

切合临床实用的本草着作大批涌现;

重辑《神农本草经》并出现了注释发挥该书的着作;

专题本草门类齐全,大批草药学专着涌现。

⒐民国时期:

中医药学的发展受到阻碍,但在志士仁人的努力下,本草学在继承和发扬方面均有新的发展。

中医学校建立,涌现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应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

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出现;

本草学的现代研究开始起步。

⒑当代的本草成就:

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其表现在:

①积极进行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刊行。

②中药新着数量多,门类齐全,从各个角度将本草学提高到崭新的水平。

③政府多次组织各方面人员对中药资源进行大规模调查,编写了全国性的中药志、药用植物志、药用动物志及地区性的中药志一批,使目前中药总数达到了8000种左右。

④随着中医院校的建立,中药教育形成了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培养的完整系统。

为适应中药教育的需要,各种中药教材也多次编写修订,质量不断提高。

⑤中药的现代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⑥促进了中药鉴定、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等分支学科的发展。

(二)各个时期的主要着作及成就

⒈《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者不详,托名神农氏。

成书于公元二世纪,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着。

内容及价值:

①全书分三卷,另有序例一卷,载药365种。

②中药学基本理论初步建立,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

③按药物有毒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之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所记药物功用大多朴实有验。

④重视产地、生长环境、采集时间。

⑤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代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⒉《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公元500年左右。

①全书共7卷,载药730种。

②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③对药物的产地、采制、真伪鉴别有较详记载。

④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等内容。

⑤本书较全面地搜集、整理了古代药物学的各种知识,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并且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⒊《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作者是李积、苏敬等22人。

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

内容及学术价值:

①全书共54卷,载药844种。

②首创图文并茂的形式。

③记载了不少外来药物,如龙脑、安息香等。

④保存了《本经》、《名医别录》的资料。

⑤形式和内容都有崭新的特色,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对后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⒋《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于宋朝,公元1082年。

内容和价值:

①全书共33卷,载药1500余种。

②首创各药后附方剂以相印证,医药紧密结合。

③本书是对宋以前中药学知识的大总结,保存了古代的资料。

④本书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⒌《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

成书于明朝,公元1596年(刊行)。

①全书分16部(纲),60类(目),52卷,约200万言,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

②本书对本草史和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发挥。

③它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故是中古时代的中药学巨着,也是科学巨着。

④本书17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⒍《滇南本草》,作者兰茂,成书于15世纪中期。

载有云南地区药物400余种,它是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⒎《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

成书于清代,公元1765年。

①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是古代新增药物最多的着作,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

②它对《本草纲目》已载药物备而不详的,加以补充,错误之处加以订正。

③本书不但总结了我国16至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还保存了大量今已散失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④书中还记录了一些其他方面的自然科学成就,如用强水制铜板的方法,即首见于此书中。

⒏《本草求真》,作者黄宫绣。

成书于清代,公元1769年。

①全书分上、下编及附录,载药520种。

②本书以临床实用为宗旨,正文药物分为补、涩、散、泻、血、杂、食物7类,每类又分若干子目。

③本书采用的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分类的方法,对当代临床中药学的功效分类有重要影响。

⒐《中药大辞典》,由江苏新医学院组织编写,于1977年出版。

①全书分上、下册及附篇,载药5767种。

②该书收罗广泛,资料丰富,查阅方便,非常实用。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⒈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⒉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⒈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的中药,其质量优劣也不一样,其临床疗效也有差异(由此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即出产在某地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中药产地不同其药效可能存在明显差异,有的甚至有名无实。

⒉如何发展道地药材: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进行药材的引种栽培及药用动物的驯养,成为解决道地药材不足的重要途径。

当然,在药材引种或驯养工作中,必须确保该品种原有的性能和疗效。

⒊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①中药材所含有效成分是药物具有防病治病功能的物质基础。

②植物药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化学成分的积累是不相同的,甚至会有很大区别,所以决定采收的时间和方法,应以含有效成分最高,又有利于采集的时间进行采收,才能确保植物药的质量。

③植物药的采收与药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如前人所说:

“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虽有药名,终无药实”,“当季是药,过季是柴木”等。

⒋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通常以入药部位的生长特性、成熟程度为依据。

①全草类:

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

②叶类:

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

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

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

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

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

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⒈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

⒉熟悉火制法等常用炮制方法。

⒊了解其余炮制方法。

⒈中药炮制的含义: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古代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

⒉中药炮制的目的:

①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②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③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④改变药物的某些形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⑤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

⒊常用炮制方法及临床意义:

常用炮制方法及临床意义表

炮制方法

临 床 意 义 及 其 他 意 义

纯净

粉碎

切制

保证药物质量

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水飞

便于切制

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

便于煎煮、制剂、服用

烘焙

便于粉碎、煎煮、服用、缓和药性,减轻毒性、副作用,增强疗效

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轻毒性、副作用,引药入经

易于粉碎、煎煮

减轻烈性、副作用,增强疗效

便于干燥

减毒,增效

改变药效,稳定药物质量

易于粉碎、煎煮、制剂

便于干燥、贮藏;

去掉非药用部分或有毒部分

发芽、发酵、

制霜等法

改变药性,增加新功效,减轻毒性、副作用,纯净药物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⒈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⒉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⒊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⒋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⒌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⒍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⒎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⒈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中药性能又称药性。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⒉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概念的区别: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由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时象的。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软坚、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的。

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一为祛邪,消除病因,二为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纠正阴阳偏盛偏衰,最后使机体功能复常。

⒋四气的概念: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

⒌四气的作用及意义:

一般来讲,寒凉性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热证、阳证;

温热性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寒证、阴证。

此外,尚有平性药,是指药物寒、热之偏性不明显,作用较为平和。

温与热、寒与凉之间性质相同但程度有异。

⒍五味的概念: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物和食物的基本滋味是辛、甘、酸、苦、咸五味。

此外还有淡昧和涩味。

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习称五味。

⒎五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