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审计概论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9955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1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审计概论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第一章审计概论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一章审计概论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一章审计概论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一章审计概论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审计概论docWord格式.docx

《第一章审计概论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审计概论docWord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审计概论docWord格式.docx

权报资进

(或)告料行

委审接审

托计受计

审结审

计果计

(1)委托经营财产

(2)负有受托经济责任

1.审计人

审计人,又称第一关系人,是审计主体,是审计行为的执行者,是审计活动的主导方面。

具体是指拥有并行使审计监督权力的机构和人员,如国家审计机关、部门和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亦称民间审计组织)等。

2.被审计人

被审计人,又称第二关系人,即审计客体。

指审计行为的接受者,是被审对象的具体单位,如国家法规所确定的机关、团体、行政、事业和企业等受审单位。

3.审计授权或委托人

审计授权或委托人,又称第三关系人,指依法授权或委托审计主体行使审计职责的单位

和人员。

如我国的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宪法授权行使审计职责,其授权人就是国家;

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企业委托进行审计鉴证,其审计委托人就是企业。

在审计活动所涉及的审计人,被审计人,审计授权或委托人三者之间的责任关系,称为审计关系.

所以,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审计产生的最直接条件。

合伙制企业,特别是股份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更加明显,这样就有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必要。

二、府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

一>

中国政府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政府审计又称国家审计,古代的政府审计也称为官厅审计.

我国政府审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五个时期:

萌芽时期,发展时期,中衰时期,近代审计演进时期和新中国审计振兴时期.

1.萌芽时期---西周(公元前1,066年至前220年)

根据<

周礼>

>

记载,周代审计与其他机关的设置如下:

会计部门的审核工作由“司会”负责。

云:

“凡上之用,必考于司会。

”即凡帝王所用的开支,也都要受司会的检查,可见司会的权力很大。

而且还说:

“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

”即司会每旬、每月、每年都要对下级送上来的报告加以考核,以判断每一个地方官吏每月和每年所制的报告是否真实、可靠,再由周王据此决定赏罚.这是西周内部审计的形成.

独立于会计部门之外的审计工作由“宰夫”负责。

当时国家财政收支经宰夫初审,上报“小宰”。

“宰夫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月终,则令正月要。

旬终,则令正日成。

而考其治,治以不时举者,以告而诛之。

”即年终、月终、旬终的财计报告先由宰夫命令督促各部门官吏整理上报,宰夫就地稽核,发现违法乱纪者,可越级向天宦冢宰或周王报告,加以处罚。

由此可见,宰夫是独立于财计部门之外的官职,标志着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

此外,周王还要亲自听取报告,决定赏罚。

这种由皇帝亲自参加听取和审核各级地方官吏的财政会计报告,以决定赏罚的制度,就称为“上计”制度,该制度一直延续到汉朝。

2.发展时期秦,汉,隋,唐,宋

1)秦代

.发展时期秦,汉,隋,唐,宋有了较大发展

 

秦朝设御史大夫,直接辅助皇帝,并兼管官厅审计,行使对国家政治、经济的监察大权。

地方各郡设监御史,各县设县丞,初步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财计监察系统。

御史大夫在行使监察权力时,常对地方官吏的“上计”报告进行检查,并将结果直接报告给皇帝,首创御史大夫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

2)汉代

汉承秦制,第一任御史大夫叫张苍,他原是秦朝的御史大夫,连人带工作都继承了下来。

张苍还有个职位,叫“计相”,这说明审计的权威是很高的。

汉朝对上计的工作是十分重视的,把上计作为一种专门制度,纳入法律条款,定为“上计律”,使审计与法相联系。

西汉有名的汉武帝,曾三番五次亲自主持上计工作(如公元前98年和93年他曾受计于泰山之明堂),对发现的问题,由他亲自处理,他曾亲自处理过不少上计中出问题的丞相和省高级官吏。

秦汉审计有以下特点:

⑴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建立和成长时期,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全国审计机构与监察机构的结合、经济法制与审计监督制度相统一。

(2)“上计”制度日趋完善。

(3)审计地位提高职权扩大。

御史制度是秦汉时代审计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不仅行使政治军事的监察之权,还行使经济的监督之权,控制和监督财政收支活动,勾覆总考财政收入情况。

应当指出的是,秦汉时期审计制度虽已确立,但仍属初步发展时期.

由于秦汉都重视审计工作,具权威性大,尽管秦劳民伤财修阿房宫,建万里长城,汉武帝穷兵黩武,花钱很多,但财政上一直未出问题.这与皇帝重视.亲自抓审计监督是分不开的.

3)隋.唐

(1)隋朝

“比”有比较、考核之意。

“比部”就是将财政上的规定作为标准去比较实际执行的财政收支情况,或者将财政预算与财决算相对比,所以称其为“比部”。

(2)唐朝

唐朝的“比部”是我国第一个独立于财政经管机关之外的审计机构。

具有司法性质,发现违法违纪行为,可直接治罪.

唐朝的比部有如下管理范围:

①“勾会内外赋领经费俸禄”。

即不论内外(指皇室和国家一切收支都由比部审核。

②“周知内外军资经费而总勾之”。

即军费开支也由比部审查。

③“凡仓库出纳营造……亦勾复之”。

此外,还确定了审计人员的标准:

“明于勘复,稽失无隐”。

其中“明”即清楚,“勘”即查核,“稽”即考核,“失”即错误,“无隐”即公正无私。

4)宋

①太祖时,设“度支”、“户部”、“盐铁”三司。

其中由“户部”主管财政收支和监督,是一种财审合一的制度。

②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设“审计院”审查财政收入。

这是我国审计的正式命名,从此,“审计”一词便成为财政监督的专用名词。

③公元1080年,太府寺内设“审计司”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3.中衰时期元,明,清

1)元朝

取消比部,改归户部管,另外设监察御史,主管全国的民政.财政监察工作,不起什么作用.

2)明朝

开国初年,设有比部,在1,389年取消了比部,将监察权划归户部管,另设十三个“清吏司”愿意想整顿吏治,由这些清吏司管理全国的财政、民政。

在洪武18年时,户部出了大贪污案,朱元璋很生气,他亲自处理,全国杀三万多人,追赃达700万石。

朱元璋未认识到这是由于比部未起作用的缘故,却在这一大案出现后的洪武22年,把比部取消了,设置都察院审查中央财计。

(朱元璋本人对贪污舞弊是深恶痛绝的,处理的决心也是很大的,一经发现贪污舞弊之官员,则采取严酷刑法,剥皮冲草,立于县太爷公案边,让县太爷们警惕.可是,他依仗的是个权势,而不是制度.由于比部取消,财审合一,所以明朝的贪污风气始终未能有效地制止,而且影响到清代.)

3)清朝

初设十五个清吏司,另设御史台,到雍正设都察院。

都察院的地位权威性都很高,各省总督巡抚都挂都御史、付都御史的头衔,权力很大。

但清代的审计也未搞好,因为都察院的老爷们却无专业知识,即使在他们鼻子底下发生的问题,也看不出来。

贪污舞弊不仅盛行,而且十分严重,有位叫和绅的大臣,在乾隆这个号称是最圣明的十全老人的庇护下,家中豪富天下。

有句话记载此事:

“和坤跌倒,熹庆吃饱”。

嘉庆抄出他家中的财产折合白银约八亿两,相当于是当时朝廷十一年财政收入。

可想而知其财政腐败到了何种程度。

中国古代审计的意义和特点

1、定义审计是由会计以外的第三者对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查。

其作用主要是查错揭弊。

2、重要意义

⑴形成了审计的基本内容。

  ⑵促进了会计工作。

3、特点

⑴古代审计主要指官厅审计(政府审计)。

⑵作用是消极防护性的。

⑶方法:

未形成一套专门方法,通常按会计程序查账,但未加总结。

⑷人员:

无专人查账。

⑸是会计组成部分,未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4.近代审计的演进时期

1).北洋军阀政府

2).国民政府

⑴1914年,改“审计处”为“审计院”,颁布<

审计法>

和实施细则。

 ⑵1928年,公布“审计院组织法”。

 ⑶1931年,改“审计院”为“审计部”,为监察院所属机构。

3).革命根据地

1934年,公布的<

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

中,规定设立中央审计委员会,省和直属市分设审计委员会。

5.新中国审计振兴时期

1).建国初期,建立有财审合一审计制度。

2).1954年,中央设监察部,地方设监察厅、局。

3).1955年,取消监察,由会计稽核。

4).1982年,将建立政府审计机构纳入<

宪法>

5).1983年9月15日,成立国家审计署,统一领导和组织全国的审计工作,由国务院总理直接领导。

6).1994年8月31日,颁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此外:

1).1980年恢复和重建了注册会计师制度,财政部颁发了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

2).1985年8月29日,发布<

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

3).1985年10月,发布<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的若干规定>

4).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

5).1988年11月,颁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

6).1993年10月,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在国外,公元前443年,古罗马就设立财务官和审计官,协助元老院处理日常财政事务。

审计官的设立开创了国外国家审计的先河。

上述这些审计活动都带有国家审计的色彩,即通过国家的强制力实施审计监督权。

三、内部审计的起源和发展

内部审计的产生几乎与国家审计同步进行。

奴隶社会是内部审计的萌芽时期。

我国西周时政府设有“司会”一职,司会虽然负责政府会计工作,但同时也行使内部审计之权。

日常的会计核算和期末的会计报告,都要经过司会之手审核。

这可以说是我国内部审计的开始。

西方在中世纪和近代,内部审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标志是出现了独立的内部审计人员。

中世纪的寺院制度十分流行,寺院拥有庞大的地产,并且从事贸易、金融等多种业务。

为了加强寺院经济管理,在寺院的总务长领导下配备了专门的审计人员,负责检查会计账目和财产清单。

在同一时期的英国大庄园内和大的行会内也都设置有专司审计工作的内部审计人员。

现代内部审计是20世纪40年代随着大型企业管理层次的增多和管理人员控制范围的扩大,基于企业单位内部经济监督和管理之需产生的。

由于管理的复杂化,企业管理者需要随时对本企业的财产、会计记录和经营情况进行审查。

这些从事该项工作职能的人员就被称为“内部审计人员”,其组成的机构被称为“内部审计机构”。

1941年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一年,美国学者维克多.Z.布瑞克出版了第一部内部审计专著,宣告了内部审计学科的诞生;

同年,在约翰.B.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