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问教师网会文档格式.docx
《教育综合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问教师网会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问教师网会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然即课程。
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有机构成的时候,它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的载体。
具体来说,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
①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施工蓝图。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办一所学校首先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要规定相应的教学任务,这一切并不是凭空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通过制订课程目标,规定课程内容及课程结构,实施课程计划和标准等环节来实现。
②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在教学中,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主要依据课程内容。
教师备课,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教学等,都必须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来进行,不能脱离这个根本。
③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都要通过课程呈现。
在学校中,学生以课程为基本的学习内容,为自己今后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设置合理与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⑤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学校所有评价指标的建立都可依据课程来进行,学校可以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质量评估,提高教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
3.为什么要突出地强调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之所以被如此重要而紧迫地提出来,首先是由于它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
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的最主要的依据。
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是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以改革和建设。
其次,因为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一次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的课程改革,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行体系,改革在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一是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
二是初步推动在统一基本要求下的教材多样化,引入了地方课程,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三是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
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
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仍然存在;
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正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第三,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
我们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意义,从而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加并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
4.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主要存在七大问题:
①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要求不能完全适应。
②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③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
④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⑤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⑥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
⑦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
5.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和趋势是什么?
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和趋势是: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②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
③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例;
④注重综合化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置以克服分科教育的缺陷;
⑤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
⑥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6.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7.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可概括为“六个改变”: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伏,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8.什么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9.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要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本次课程改革中,将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
这并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区别在于:
①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
即: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
教学大纲则关注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②课程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教学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关注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
③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
而教学大纲则以学科为中心。
④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而教学大纲则强调教师的教。
⑤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多元评价建议,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
而教学大纲则更多地关注学习的结果。
⑥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即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而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多数教学大纲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的课时等,忽视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
10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七条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第十二条指出: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十三条指出:
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
据此,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学中予以充分体现。
②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基本要求,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③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不同版栖的教材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人视觉、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
④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课程标准可以通过教材不断检验来完善。
11.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首次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尽管各有特色,但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以下五部分:
①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②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③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o
④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⑤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12.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以下五个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②突破学科中心,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③改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