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脆弱性视角的南方丘陵区农业适应性对策研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9395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生态脆弱性视角的南方丘陵区农业适应性对策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生态脆弱性视角的南方丘陵区农业适应性对策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生态脆弱性视角的南方丘陵区农业适应性对策研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于生态脆弱性视角的南方丘陵区农业适应性对策研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于生态脆弱性视角的南方丘陵区农业适应性对策研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生态脆弱性视角的南方丘陵区农业适应性对策研究Word下载.docx

《基于生态脆弱性视角的南方丘陵区农业适应性对策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生态脆弱性视角的南方丘陵区农业适应性对策研究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生态脆弱性视角的南方丘陵区农业适应性对策研究Word下载.docx

增加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推广抗病虫害和治污技术,减轻农业环境污染和病虫害灾害。

文章从生态脆弱性视角对农业适应性对策进行研究,以期规避农业风险,为研究区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农业适应性,特征,对策,衡阳盆地

  生态脆弱性的研究内容涉及系统变化、敏感程度、潜在影响及适应性等多个方面。

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变化的适应性逐渐成为人类学研究的焦点,Butzer[1]认为在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及全球粮食供应问题的过程中,“文化适应”(人类的创造力包括技术进步和长期计划)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Burton等[2]认为对气候的适应是指人们努力争取减少气候对自身健康和财富的不利影响,同时合理利用现存气候环境所提供的有利条件的过程。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3]在2001年定义适应性为“为了应对实际发生的或预计到的气候变化及其各种影响(不利或者有利的),而在自然和人类系统内进行的调整”。

催胜辉等[4]认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针对全球变化导致的或预期的影响在不同尺度(个体、地区、国家、区域)上的调整。

从全球环境变化看,适应是为响应某种压力或驱动作用而采取或经历的一种偏离原来状态的行为,是对区域内外驱动力条件变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适应[5],其核心是适应能力,即社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人类与非人类物种)应对异常情况而不至于丧失未来机会的能力。

弹性(resilience)、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适应(adaptation)是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中三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被作为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的4个交叉主题之一[6]。

研究者普遍认为暴露度(Exposure)、敏感性(Sensitivity)和适应能力(AdaptiveCapability)三个要素构成了脆弱性。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南方丘陵区是典型的水稻农业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

笔者尝试从生态脆弱性的视角,以衡阳盆地为例,对南方丘陵区农业适应性对策进行研究,以期规避农业风险,为研究区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决策及引领农村居民的生计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图1弹性、脆弱性和适应性三个概念间的关系[4]

  1农业适应性

  1.1农业适应性的概念

  在不同的研究领域,适应性的含义有所不同。

查阅文献资料,尚未找到农业适应性的概念。

笔者综合不同学者对适应性的理解,从农业视角定义适应性,认为农业适应性是农业在应对实际发生的或预计到的全球气候变化、各类气象灾害事件、水土流失、各类地质灾害事件等自然环境变化,以及市场风险、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政策等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所作出的积极响应。

  1.2基于生态脆弱性视角的农业适应性的内涵

  适应性研究的重点是适应性能力评价和适应性策略研究[7]。

基于生态脆弱性视角的农业适应性的内涵应包括以下3个方面:

①农业适应性以过程调整为基础。

在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区,自然环境因素难以调整,主要依靠调整社会经济(包括科技和政策在内)方式,增强农业适应能力。

②农业适应性以降低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和实现农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有多种表征形式,为了使当前和未来的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免遭损失或者尽可能降低损失,必须通过农业政策扶持、增加科技投入,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户的生计方式,降低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③农业适应性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由于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子尤其是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动态变化性,农业适应性策略具有动态变化性。

  2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

  衡阳盆地处于湖南省中部,属于湿热丘岗地易侵蚀退化脆弱区,是典型的红色丘陵盆地,本文选择以衡阳盆地为例对南方丘陵区农业适应性对策进行研究,具有代表性。

衡阳盆地位于东经111°

32′6″-113°

16′32″,北纬26°

07′05″-27°

28′24″,总面积为15310km2,气候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森林覆盖率为43%,紫色土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10%左右,低于湖南省森林覆盖率55%的平均水平。

赵跃龙[8]研究表明南方丘陵脆弱区是我国7个脆弱生态环境区之一,属于中度脆弱区。

脆弱性主要表现为水旱灾害频发,土壤侵蚀严重,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农业社会经济的波动性和贫困性显著。

  2.1农业水旱灾害频繁,频率呈总体上升趋势

  根据《衡阳市志》和《衡阳气候灾害史料》等资料,衡阳盆地1949年-1998年50年间全境性旱灾30次,其中全境性大旱15次,频率分别是56%、30%。

连续旱灾年共25年,占整个旱灾年的89.2%。

1949年-1998年全境水灾20次,全境大水灾16次,频率分别是40%、32%。

本区水灾主要出现于春末夏初,6月平均发生频率高达41%。

可见衡阳盆地水旱灾害发生频率高,且水旱灾害常常同年发生,即在一年内出现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

根据气候模式预测结果[9],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极端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呈增加趋势,研究区的高温天气将增多,降水更集中,水旱灾害范围将扩大,水旱灾害频率将增加。

  2.2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降水型地质灾害险情大,常造成严重损失

  南方丘陵区分布着断续环带状的丘陵和山地,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海拔在300m以上的岗、丘地区由于坡陡谷深,地表切割强烈,土壤抗冲蚀能力较弱。

随着城镇建设、矿山开发和土地开垦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强,极大地改变了原始地形地貌环境。

衡阳盆地年降水量达1200mm-1500mm,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多为暴雨。

受强降雨和强径流影响,极易造成山洪、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降水型地质灾害。

根据衡阳市国土资源局和衡阳市气象局的资料,1994年-2007年共发生降水型地质灾害145次,2002年研究区共发生7次较大的洪水,其中常宁、祁东等地多次因山洪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死亡40多人,倒塌房屋300多间,灾害损失达13亿元。

祁东县、常宁市和耒阳市为高易发区。

暴雨与洪水引发的“暴雨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放大了灾情。

  2.3农药化肥施用量大,水土流失和污染加剧,土地退化严重

  研究区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施用量大。

《衡阳市统计年鉴2010》显示,2009年衡阳盆地农田化肥施用量为589kg/hm2,超过发达国家安全使用量225kg/hm2的上限的2.6倍;

农药施用量达50kg/hm2,是发达国家每公顷施用量的6.7倍。

过量的化肥通过挥发、分解、淋溶流失进入水体和土壤,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危及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正常活动[9],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改变,最终降低土地生产肥力和产品质量。

大量施用农药会直接影响作物品质,各类有毒残留物质在水土中积聚,灌溉水源水质恶化,使土地污染加剧。

衡阳盆地是湖南省水土流失面积最广,强度最大的地区[10]。

据调查,水田中有相当部分的有机质含量低于2%。

土地养分失调和肥力下降,土地生产能力降低。

  2.4农作物病虫害威胁严重

  全球气候变暖,越冬病虫卵蛹死亡率降低,病害虫数量上升,农业害虫的年发生世代增加,并可能出现新的病虫害类型,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衡阳盆地水稻主产区是早稻、一季中稻、一季晚稻和双季稻同时并存的局面,有利于水稻多种病害和虫媒的滋生繁殖与传播。

水稻褐飞虱等迁飞性害虫在虫源基数高和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具有大发生和特大发生的可能。

优质稻多不抗稻瘟病,一旦穗期气候条件适宜极易引起病虫害流行。

3农业适应性对策

  研究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均以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和全球气候变暖为重要诱因。

然而暴雨、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难以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也难以逆转,农业适应性对策重在调整农业社会经济行为。

蓄水固土(即蓄洪调洪、调节水资源时间分配,稳固疏松易蚀基质),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各类农业环境灾害,降低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为农业适应性各项措施提供技术保障(图2)。

图2农业适应性对策框架

  3.1修复和兴建各类水利设施,蓄洪济旱,降低农业水旱灾害和降水型地质灾害脆弱性

  衡阳盆地气候为大陆性特征较为明显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4-6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4%,且多暴雨,易造成洪涝灾害;

7-9月降雨较少,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0%,期间蒸散量均超过降雨量,此时农业用水量较大,常有规律性的干旱,形成著名的“十年九旱”的“衡邵干旱走廊”。

因此,修复和兴建各类水利设施,蓄洪济旱,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是减轻农业水旱灾害和降水型地质灾害脆弱性的首要措施。

全区有中小型水库1529座。

中型水库28座,严重险病水库为16座,病库率为58%。

病险小型水库508处。

山坪塘428186口,漏塘占山坪塘总数的11%。

修复和兴建蓄水引灌设施包括:

①对现有水库水塘进行清淤和修复,修复和根治病险水库,疏浚水渠,全面整修现有水利设施,提高其蓄洪济旱能力。

②在有条件的地方兴建一批新的水利设施,重点进行田间水塘和灌区渠系水域网络建设,逐渐形成蓄、引、排、灌设施配套的点线面融会贯通的蓄水调水系统,满足汛期蓄水防洪、少雨期引水灌溉农地的需要。

从长远看,更需要生态修复以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和绿地面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2加强植被恢复和建设,调整坡地农地类型,以保持易蚀土壤,稳固基质

  衡阳盆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达8000t/km2·

a-10000t/km2·

a,水土流失总面积达43.99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8.74%。

易蚀土壤加之脆弱的地质环境在强降雨特别是暴雨或持续降雨作用下,极易诱发地质灾害。

因此,在蓄水的基础上推行固土措施,是减轻各类降水型地质灾害的重要举措。

①坡地发展林果业。

地形坡度大于25°

或田面坡度大于15°

的低等别、质量较差耕地,以及田面坡度大于25°

易受自然灾害损毁、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地区的基本农田,更新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柑橘、茶叶、萘李、板栗、油桃、白糖李或硕苞蔷薇等经济林果业。

②紫色土荒丘岗地绿化。

衡阳盆地紫色土岗丘森林覆盖率不到10%,造林种草成活率低。

因此,优选适合紫色土环境的树种或草种十分重要。

经栽培试验,龙须草和草木樨等在紫色土荒丘岗地的栽培获得了较大的成功[11],是增加覆盖、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绿化方式。

③红壤丘陵山地油茶林的更新和恢复。

油茶适宜生长在亚热带红壤丘陵山地,对衡阳盆地的红壤丘陵、红壤岗地和红壤山地的最佳造林方式是进行油茶林抚育和更新。

据统计,衡阳盆地近2/3以上的油茶林荒芜,油茶优良林分面积不足5.33万hm2。

对于因病虫害和火灾导致的油茶林荒芜地以良种栽培方式进行恢复。

衡阳盆地现有宜油茶林[11]一等荒地1.21万hm2,二等荒地0.78万hm2,三等荒地3.19万hm2。

对此类宜油茶林荒地逐步进行油茶林栽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稳固“中国油茶之乡”的地位。

④村舍道路的绿化。

花境绿化形式是村舍和道路环境绿化的主要方式。

村舍花镜可选用宿根(球根)花卉、灌木和多年生草本等构成混合式花境。

路缘花境则以乔、灌形成较为恒定的景观骨架为基础,辅以观叶植物和宿根花卉为伴生植物以形成复层结构,在适宜的生境中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