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粮田建设内容与规划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9326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准粮田建设内容与规划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标准粮田建设内容与规划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标准粮田建设内容与规划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标准粮田建设内容与规划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标准粮田建设内容与规划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标准粮田建设内容与规划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标准粮田建设内容与规划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准粮田建设内容与规划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标准粮田建设内容与规划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必须通过客土、掺砂、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加以改良。

3、瘠薄培肥型。

表现在耕层浅薄,蓄水聚肥能力低,养分含量偏低或失衡等方面。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些稻田长期单一种植水稻的局面被打破,改种烤烟、西瓜、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

由于农田存在耕层太浅,土壤渍水或湿度太大,土壤结块、粘重,犁底层坚实等问题,改种后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必须通过适当深耕改土,培肥地力,并配套田间排渍排涝设施。

4、矿毒污染型。

污染型土壤尽管土壤化学肥力、物理肥力高,但由于土壤污染,土壤酶、有益生物、微生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活性普遍下降,生物肥力衰退。

5、土层漂洗型。

即在耕层以下有一个由上而下的侧向流动水层,由于受水分长期漂洗影响,该土层中的有色物质被漂洗使土层变“白”,土层中的棱块状结构遭到破坏,致使水分上下运动受阻,通透性差。

6、培肥中产型。

为面积最大的中产田,主要是由于长期重用轻养、盲目施肥造成的土壤养分亏缺或非均衡化,土壤中存在1到数种危害程度相对较低的障碍因素。

(二)配套田间排灌机耕设施,改善生产条件

1、防治洪涝渍害

无论是长期阴雨还是突发性的暴雨,均会造成对农田的淹渍,其淹渍的时间少则一天,多则20~30天。

由于洪水和长期阴雨多发生在4~7月,故常常发生在水稻育秧、插秧或禾苗生长期同期,轻者降低秧苗、禾苗素质,重则淹死禾苗、冲毁农田,导致减产或失收。

农田被淹渍主要发生在地形部位较低的农田,由于降水太多或者河流淤塞排水不畅等原因导致淹渍。

洞庭湖区是我省农田淹渍的主要地区,首先是因为省内四水和长江三口之水向这里堆积,水太多;

其次是为顾全大局,确保大堤安全,不能将垸内渍水向外河排放;

第三是当江河水位提高后,产生压力水从河堤底部软散地段向垸内渗透,加剧了对农田的淹渍。

2、解决缺水干旱

湖南降水充沛,水资源较丰富,但是规律性的季节性干旱十分严重。

一般每年从7月中下旬开始由湘中、湘南开始,逐步向湘西、湘北蔓延,形成全省性的季节性干旱。

建国50多年的资料统计表明,湖南呈现三年有两旱、其中一大旱的基本特点。

由干旱造成的作物受灾面积与粮食减产均居各类自然灾害的首位。

进入21世纪后,每年都不同程度遭受旱灾,计有特大旱灾2年次,大旱灾1年次,一般性旱灾2年次。

尤以2003年为甚,旱灾始于6月上旬,比规律性旱灾提早了30~40天,历年水源丰富的早稻同样在部分地方遭灾。

全省共有85%的土地,2600多万亩耕地遭受旱灾的影响。

不仅造成减产粮食16.85亿公斤,而县导致缺水缺电,居民饮水困难,航运受阻,危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湖南缺水干旱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天然的缺水干旱,即受地形、地质等条件影响,即使是在正常的气象条件下仍然发生缺水干旱,主要为分布位置高和岩溶地区的农田,全省这类水田共有263.21万亩。

另一种是由规律性缺水干旱引起,不受地形影响,50多年平均每年干旱发生面积722.25万亩,以上两种共计985.46万亩,占水田的22.17%。

3、优化农田排灌

排水与灌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田间管理。

排水是对多余的水进行外排,往往在地下水位高、农田渍水或者生产中需要晒田时进行排水。

一般情况下,排渍与晒田,农民可以自行完成,而要降低地下水位,则要采取工程措施,农民一家之力无法完成,因而需要政府的帮助或某个项目的支持。

这种帮助与支持除经费外,还必需包括技术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整体规划等内容。

农田灌溉是在作物需水或缺水干旱情况下进行的,只要有水灌得进农田,农民亦可自行完成。

但是现阶段农田排灌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排水不畅。

一些地方排水沟道不通甚至河床比农田低不了多少,近十多年来新建的一些排水沟太浅,未能发挥工程应有的作用,更谈不上降低地下水位。

二是灌溉难度大。

表现为灌溉沟太深,灌溉沟底普遍低于田面20~30cm,灌溉时必须提高水位,才能进行灌溉。

三是排水与灌溉不分开。

表现为排水沟与灌溉沟一沟两用,作排水沟太浅,起不到及时排渍和降低地下水的作用;

作灌溉沟又太深,必须堵水灌溉。

由于沟道堵塞严重,清淤不及时,往往达不到既灌溉又排涝的要求。

标准粮田建设必需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田间排灌溉自如的目标。

4、配套田间道路

田间普遍存在物质运输难度大、绕道多、道路质量差、机械出入农田不便等问题。

一是机耕路不配套。

物质运输普遍采用肩挑背扛模式,劳动强度依然很大。

二是缺少机械出入农田的设施。

拖拉机、耕整机进田、出田没有专门的通道,机械无法下田作业。

三是沟渠太宽,人力无法跨越。

近十多年来修建的很多田间沟渠的宽度在80cm以上,中间又没有设计人行桥,农民挑着50~100多公斤的担子无法跨越,往往需要绕道。

四是路面质量差。

田间道路高低不平,特别是那些排灌一沟两用的地段,常常道路塌陷,路面泥泞,不便于通行和物质运输。

二、标准粮田建设的主要内容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同意的《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按照“巩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兼顾低产田”的思路,重点配套完善粮田基础设施,培育基础地力,加强质量监控,通过标准粮田建设和配套集成技术普及的应用,努力使项目区耕地达到高产稳产粮田标准。

同时,为确保标准粮田基础地力和环境条件的持续改善能力,配套安排了粮田质量检测网及配肥设施。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重点完善田间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对标准粮田进行平整畦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对标准粮田实施深耕深松、秸秆直接或旋埋还田,全面推广平衡施肥和节灌技术、地力养护改造技术、科学耕作栽培和旱作节水灌溉技术。

三是建设县级配肥与墒情监测站,改扩建实验室及配备有关仪器设备。

(一)稳定高产的基础地力

即通过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配套田间基础设施,使农田时刻处于较高的土壤抗逆、修复等自我调节能力和可持续产出能力水平。

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加深耕作层,提高土壤容肥和保肥能力。

我省第2次土壤普查结果,水田土壤耕作层厚度:

淹育性水稻土平均13.4cm,潴育性水稻土平均15.3cm,漂洗型(原名渗育型)水稻土平均13.1cm,潜育型水稻土平均19.3cm。

80.81%的水田耕层未达到18~20cm的要求。

20多年来,随着浅耕机在大范围取代中、大型拖拉机及牛耕,耕层普遍变浅。

据沅江市耕地地力调查结果,耕层10~15cm的增加26.9%,15~20cm的减少14.81%。

因此,应采取深耕、客土、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使耕层达到18cm以上,提高土壤容肥、贮肥、保肥能力。

2.改良土壤质地。

全省水田土壤过粘和过砂的土壤分别为201万亩和149.25万亩,要通过掺沙和客土的方法改良质地。

一般粘性田掺沙30000kg/亩,沙性田客泥33000kg/亩左右,使土壤达到“三沙七泥”比例。

3.消除或降低矿毒及农药、化肥污染。

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全省自然或厂矿、城镇排污形成的矿毒污染田有12.75万亩。

据近年来统计结果,这类田已达120万亩以上,而农药、化肥污染则更具普遍性。

在控制农药、化肥施用的同时,采取切断矿毒水源和漂洗、客土换土、深耕翻晒土壤等工程措施,同时配套农业、生物等修复措施,消除或降低有毒物质危害。

4.有机肥建设。

恢复种植冬绿肥,积制农家肥等优良传统,增加农田土壤有机肥源。

实行稻萍鱼(菇、鸭)种植,是获得粮食优质、丰收,提高经济收入,同时又培肥土壤的生态优化种养模式。

秸秆已成为维持和提高农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肥料,据我省11个土壤肥力动态监测点连续12年结果,各类秸秆还田50%以上,可使土壤有机质稳中有升,并兼有改善土壤通透性能,提高土壤吸持水分能力,疏松土壤,加厚耕层,协调水、肥、气、热等多种功能。

因此,禁烧秸秆,搞好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是新时期有机肥建设的重要措施。

5.水旱轮作。

三熟制地区实行1年1~2季旱作,二熟制地区实行1年1季旱作种植,实现水田粮经结合和多品种搭配,既有利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又因为旱作物根系对土壤深层的穿插和机械挤压以及农田干湿交替和旱作栽培在生产管理上的不同性等作用,有利于加深耕层、疏松土壤、改善通气透水性能,提高容肥容水能力,从而培肥地力。

(二)排灌自如的田间设施

目前,对标准粮田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水冲毁、渍涝、沙石淤埋以及干旱缺水和地质灾害等。

因此,在不同的地貌条件下,建立排灌自如的设施应有不同的建设内容。

在山丘区,通过建设撇洪沟渠,整修、疏通河道,加固河堤,堵塞渗漏,确保洪水不进田;

同时灌溉水充足,抗御旱灾能力强。

在湖平区,高标准建造、加固垸堤,消除河浸隐患,确保不垮堤,并杜绝严重的渍涝现象。

同时,丰富水源、改善灌溉,消除串灌、漫灌,使农田水旱无忧,灌排方便,稳产高产。

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淹水期农田地下水位在50cm以下,干水期地下水位在80cm以下,是确保土壤水、肥、气、热协调必须的条件,因此,需要开挖排水沟。

由于从农田中部向排水沟方向运动的地下水呈坡式沉降的特点,故间距为80~100m的排水沟深应达到1~1.5m,才能使农田中部的地下水降到预期的位置。

排水沟必需时刻处于排水状态,采取将排水沟设闸,提高沟中水位进行灌溉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要单独设置灌溉沟。

只有排灌两沟配套,才能实现排灌分家。

排灌分开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确保排水沟时刻处于排水状态,为协调土壤水、肥、气、热提供条件;

二是消除串、漫灌带来的养分流失、水资源浪费;

三是降低病虫害的传播机率;

四是缓解上下农田间排水与需水的矛盾,为灌排水生产管理提供方便;

五是提高农田适种性,为改制提供基础;

六是有利防止冷水、污水进田。

湖南省上半年水多,下半年干旱。

统计资料表明,由旱灾造成的粮食减产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占第一位,因此,推广农田节水技术已刻不容缓。

对农田实行干湿灌溉、非饱和灌溉、非充分灌溉、局部灌溉、适时灌溉或改种旱作物所需的低压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地下灌溉及与之配套的提水、蓄水等设施已成为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平整规范的农田布局

建国以来,湖南省根据不同时期生产要求,进行了挖高填低、小丘变大丘、坡土变梯田以及部分农田的田园化建设。

由此可见,平整土地总是伴随农业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农田基本建设。

在土地平整过程中,也总是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农田朝着由不平到平整、由小到大、由不规则形状到较规则形状、由不便于耕作到便于耕作的方向改变。

实行农业现代化,我省农田平整的任务还很大,目前田园化面积只占总水田面积的10%左右,即使在湖区也普遍存在大平小不平的状况。

在湖区和岗、平区,坡度多在5°

以下,应尽可能将农田整成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的规范化田块。

山、丘区,坡度5°

~15°

,整成比较规范的梯田。

坡度大于15°

,尽可能进行一些调整,如裁弯取直、切实补虚、小丘变大丘等。

平区农田大小应根据农业生产需要综合考虑,如在目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推广抛秧技术一般抛秧距离可达12.5m,则农田的宽度设计为25m,以农田长度为100m左右计,单位农田面积为3.5-4.0亩。

(四)整齐便捷的道路林网

要合理布局田间道路及相关设施,为物质运输、机械下田操作、田间管理等提供条件。

同时,为了改善农田生态,调节气候,需建立田间林网。

林网一般与大、中型机耕道相伴而建。

造林品种应具有防风、观赏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