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自然风景园.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901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doc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的自然风景园.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doc

内容摘要:

摘 要:

自然风景园和二十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建的城市公园共同构成了德国城市园林的骨架。

本文通过对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一百年间德国最重要的园林作品、园林理论及园林设计师的介绍,详细地阐述了德国自然风景园的产生、净化、发展、及结束的历史。

摘 要:

自然风景园和二十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建的城市公园共同构成了德国城市园林的骨架。

本文通过对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一百年间德国最重要的园林作品、园林理论及园林设计师的介绍,详细地阐述了德国自然风景园的产生、净化、发展、及结束的历史。

关键字:

风景园;歌德;希尔施非尔德;斯开尔;莱内;平克勒

  由于受英国风景园(landscapegarden)的影响,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德国大规模地出现了自然风景园,德国园林史上一个最重要的时期也随之开始了。

风景园使德国园林产生了彻底的革命,绝大多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几何园林都在这场变革中全部或部分地被改为自然风景园了。

这以后,尽管几何式与自然式两种完全对立的园林形式仍在不停地争论,园林也在这两种形式之间反反复复地变化,但是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十八世纪中叶至今,自然式一直是德国园林设计的主流。

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新建的城市公园尽管与十八、十九世纪的自然风景园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园林形式上却是相近的,即都是自然式的。

可以说自然风景园彻底改变了当时德国园林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手法,也为当代德国城市公园的风格奠定了基础。

今天德国最重要、最受欢迎的园林,多是这些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一百年中建造的自然风景园,和二十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建的城市公园,它们共同构成了德国城市园林的骨架。

由此看来,要了解当今德国的园林设计手法,有必要首先了解十八、十九世纪的这场风景园林运动。

(一)早期的自然风景园

  1750年后英国开创的自然风景园思想在欧洲大陆传播,在这种形式下,德国的园林设计师纷纷赴英学习,并且在短时间内把这种新的思想及设计手法带回德国,在德国设计自然风景园或把历史上的几何园林改为自然风景式园林。

  自然风景园进入德国的时间大致是1770年左右,和英国的情况一样,风景园并非一下子就出现了,它是一个过程,一个旧的根深蒂固的园林设计思想被打破的过程。

与已有的上千年历史的几何式园林相比,风景园在德国是一个全新的园林形式,它不再是一个确定的空间,也不再是建筑的室外延伸,更不被建筑的轴线所控制。

  与英国相同,风景园在德国出现以前也是在文学、绘画等艺术领域中首先有了崇尚大自然的思想。

十八世纪初就已出现了歌颂大自然的文学作品,英国文学对德国文学中这种思潮的产生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英国的风景诗,如著名的感伤主义诗人汤姆森(j.thomson)1730年的自然诗《四季》对当时德国文学影响颇大,他在诗中描写花园时写道:

“这里是纯朴的自然,每个景物都展向无穷的远方。

”不过在这以前德国诗人布洛克(h.brocke)的《尘世的欢乐...》(irdischesvergnügen...)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哈勒尔(a.haller)的田园诗《阿尔卑斯山》(diealpen)也显示出重归自然的愿望。

克洛普施托克(klopstock)、克莱斯特(kleist)、拉姆勒(rammler)以及晚一点的科劳迪乌斯(klaudius)等人都有大量歌颂大自然的作品。

画家兼诗人格斯内(gessner)明确表示:

“我喜欢乡间的草地和原野式的树丛,反对修剪的绿篱组成的迷宫式的花园。

”诗人哈格多恩(f.vonhagedorn)写道:

“尊重自然吧,让人工的东西远远地离开。

  可以说德国风景园就是从模仿这种英中式园林开始出现的,并且常常是很盲目地模仿。

那时德国人把这种园林叫做中国式或英国式的,这种模仿完全是处于好奇心,但结果却带来了园林的根本变革。

早期的风景园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渐渐地侵入原有的几何园中,使之自然风景化;二是新设计的自然风景园。

  几何园的风景式转变在当时最完善的实例是什未钦根花园,它是由皮家格(pigage)1753年设计建造的法国式园林,其主体是半圆形的宫殿,宫外是圆形的花园。

皮家格在这座几何式花园里也建造了些英中式的小建筑和假山,其中中国式木桥有十余座(图5)。

1777-1785年该园由斯开尔(f.l.vonsckell)重新规划,当时斯开尔刚丛英国学成归来,他的规划把园的北部彻底变成了自然风景式园林。

几何形方池变为自然式的湖泊,水渠作为几何式与自然式的过渡,其岸线在几何园一面多保留原状,而在自然式一侧则改为自然曲折的驳岸了,这样风景式与几何式就很理想地结合了起来。

斯开尔在园里也建造了一些点景物,有一座清真寺和一些古罗马的建筑废墟(图6)。

  面积110公顷,位于易北河边凹地的沃尔利兹园是河谷式风景,中心是长条形的沃尔利兹湖,水面向四方广泛延伸,又通过水渠联系一些小湖面,湖中有岛,景色十分深远(图7)。

通过水面把全园划分为几个景区,园中有多条深远的视景线,其终点多为沿湖布置的点景物。

这些点景物尺度都较小,整个园林是自然风景式的,园外是牧草地,充满大自然的野趣。

为便于借景,特加高了沃尔利兹城中的教堂钟塔,使该教堂在视线上成为园林的一部分(图8)。

  沃尔利兹园位于德骚园林群中心,周围还有很多大小园林,重要的有奥兰尼报姆(oranienbaum)、路易袖姆(luisium)、给奥揪姆(georgium)、某西考(mosigkau)、西哥里姿山(siglitzerberg)等,它们构成了一个大的园林文化圈。

  魏玛园没有特定的设计者,之所以成为风景式园林主要是由于歌德的影响。

早些时候这里仅有围绕宫殿布置的小的几何式园林,但是1774年宫殿和主要园林部分被烧毁了。

歌德到魏玛后不久,于1776年搬进了伊尔姆河(ilm)边上的园林屋(gartenhaus)(图9),并长期在此写作。

1778年歌德与魏玛的君主奥古斯特(h.k.august)作为弗兰茨亲王的客人游历了沃尔利兹,从此对园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一直参与魏玛园的规划,并且先后去德国中部的哈尔茨山(harz)和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这两处风景地对他建造魏玛园都有很大启发。

  德累斯顿也有两座著名的早期风景园——塞菲斯多夫谷(seifersdorfertal)和普牢恩舍园(plauenschegrund)。

前者是一条几公里长的谷溪,作为市民的郊游地;后者是上层社会的散步园。

两园中都建有一些茅舍、小寺庙和纪念物等景物。

  风景园发展到1785年以后开始了净化的过程,英中式园林越来越少,自然式园林越来越多。

其主要原因是建造的中国式建筑大多不成功,比例失调,不伦不类又矫柔造作,加上一些园林理论家抨击对中国建筑的模仿,使得中国建筑也越来越少。

尽管点景物并没有彻底消失,但主要以欧洲本身的建筑形式为主,如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或建筑废墟等,而整个园林是逐渐地向纯净的表现自然质朴的风景园方向发展。

  前面提到的卡塞尔威廉山在1785年以后风景式成为其主导风格,那条2公里长的巴洛克主轴线尽管仍然保留着,但已成为自然式的大草坡,成为一条视线轴了,轴线旁的林缘线也不再是一条直线。

很多处叠水变成了小溪、瀑布、湖泊等景观,原有的数条附轴线已完全消失(图11)。

(二)园林理论书籍

  德国的园林理论书籍差不多是和第一个德国的风景园同时出现的,它们不仅仅是评论风景园这一新的园林形式,总结新的设计手法,而且也是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莱比锡的美学家苏尔泽(j.g.sulzer1720-79)在1771-1774年写了《艺术美的普遍原理》(allgemeinetheoriederschonenkunste),这是德国最早的有关园林理论的著作之一,其中心思想是:

园林必需象大自然一样,人工必需模仿自然。

在书中他还确立了园林艺术在艺术范畴中的地位,他说:

“园林艺术应该与建筑艺术具有同等的权利,园林属于艺术范畴,它直接来于自然,大自然是最完美的园林师.....园林要模仿大自然。

”苏尔泽的书后来曾多次再版。

  当时最有名的园林理论家是基尔大学教授希尔施非尔德。

他说:

“苏尔泽是德国第一个把园林作为艺术范畴来考虑的人,我要把春天里的第一枝花献给他。

  希尔施非尔德1779年出版的五卷本的《园林艺术原理》(theoriedergartenkunst)是风景园的经典理论著作,他认为设计一个风景园有三个步骤:

  ①园林作为“缩小的自然”必需以自然为蓝本;

  ②园林要与其所处的大环境有差别,要与大自然的风景不同;

  ③这种不同不是要园林以不自然对抗周围的大自然,而是园林必需有“艺术的升华”。

  这三点概括起来与中国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思想极为相似,它是自然风景园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极为精辟的总结。

  希尔施非尔德对当时英、德、法三国的几乎所有的重要风景园都作了评论,由此他系统地逐条论述了园林的各个组成要素,如:

地形、植物、建筑、道路、山洞、废墟、纪念物等,还解释了一些心理因素,如:

舒适性、美学、情感、画境等,并且阐述了园林艺术与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的关系。

  他认为:

“变化、弯曲、起伏的地形使景观更丰富,园子也因此显得更大,植物生长更加自由、独特,水面更加活跃。

”“在高处或低处,每一步都引入一个新的领地,一个新的画面,景观时隐时现...所有这些景观变化都是由地形的变化来实现的。

”相反一块平地不适合于造园,“因为它太单调,而做地形处理又花费太多。

”“园林师要回避平地与丛山,选择美丽的缓坡丘陵地造园。

”“风景园与几何园不同,在这里园林师的任务才算开始,而建筑师已无用武之力。

在风景园中设计师根据植物的种类、高度、形状、色彩来设计。

”“绿色是优美的风景最重要的色彩。

”“风景园中的水面如同建筑里的镜子、人的眼睛......”他对动水、静水及各种水的动态,如:

湖、溪、瀑布、泉等均有描述。

  他还把园林依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根据时间分为早、中、晚园;根据四季分为春、夏、秋、冬园;根据位置分为山地、谷地、林地园;根据园主分为帝侯园林、贵族园林、私家园林等。

他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大众园林(volksgarten),一个开放的为所有公民享用的园林。

最后他对园林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

“园林是这样一个场所,在那里人们能够舒适地、安逸地享受乡村生活的利益。

能够享受自由、观赏、散步、空气、凉爽,可以陶冶精神。

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消遣的场所,它有更高一层的意义,它是一个有价值的艺术品,在那里人们可以看到优美的大自然的景物,它是哲学上的避难所,它是乡间的大自然的景致。

”“园林的基本规则是唤起风景的自然美,同时要唤起艺术的情感,使自然美得以升华。

  希尔施非尔德把园林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范围,他的理论对十九世纪的园林设计都有指导意义,比如公园设计。

  1782年希尔施非尔德还写了《园林爱好者手册》(taschenbuchfürgartenfreunde)。

(三)高潮期的风景园

  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起,风景式园林已经是德国园林设计的主导风格,但是这些园林还不是纯净的自然风景园,他们大的面貌多是英中式园林,至少是自然风景式园林加上众多点景物。

中国式小建筑在这期间广受喜爱,成为必不可少的景物。

除此之外还有隐居所、废墟等等一些感伤情调的景观。

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在追求自然的同时又掺加着一些好奇古怪的兴趣,这种兴趣在一开始是促进风景园发展的,但是到了1800年以后,其手法已完全僵化,当初精巧轻盈的感伤情调的景致到这时往往成为人们情感的一种病态的寄托,因而渐渐遭到反对。

  斯开尔最早的作品是对什未钦根进行了风景式的改造。

他1780年设计的阿沙芬堡(aschaffenburg)的顺恩布什园(schonbusch)可以说是德国最早的纯净的自然风景园。

在这里他把原来狩猎园中的多条放射状大道改造成为一条条深远的视景线。

他已不再用什未钦根园中曾用过的废墟等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经验 > 旅游购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