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修辞方式一Word格式.docx
《古汉语修辞方式一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修辞方式一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谚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史记?
李将军列传》)
(4)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三峡》)
以上四例都是引用古人的言论。
例
(1)点明了引文的书名,例
(2)点明了引文的作者,例(3)是引用谚语,例(4)是引用歌谣,都属于明引。
下面再看暗引之例:
(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
(6)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辛弃疾《贺新郎》)
例(5)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
郑风?
子衿》中的句子,但没有点明书名;
例(6)中的“甚矣吾衰矣”是引用孔子的话,见于《论语?
述而》,但没有点明引文的作者或书名,这都属于暗引。
(7)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告子下》)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以上用例都是引用历史故事。
例(7)用六个历史故事来印证自己的论点,表示言之有所据,是属于明引;
例(8)是暗引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典故。
宋文帝在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北征而大获全胜,在狼居胥山封山祝祷那样的功绩,却只落得自己兵败仓皇南逃的结局。
其中的“封狼居胥”又暗引了西汉霍去病的典故。
据《史记?
霍去病列传》所载:
汉武帝时,霍去病抗击匈奴,大败之,追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
南朝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玄谟陈说北伐的策略。
宋文帝说:
“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但后来北伐失败。
辛弃疾借此事吟咏当时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在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县符离集)兵败的事,从而形象地告诫南宋当权者切莫急功近利而草率北伐,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用典的作用,一是用来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和思想指导,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二是使语言典雅精炼,富于表现力。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古代作品里的用典,还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一般来说,引用古人言论时应原文照引而不加改动,然而在古代作品中亦不乏改动原文的情况。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例(9)是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例(10)是化用了谢庄《月赋》:
“美人迈兮音尘阕,隔千里兮共明月。
”然而它们比起原文来更富于表现力,这既是引用又是创新,从而使之成为自己作品中的佳句。
第二,一般说来,所引用的古人言论与其本意相符,然而在古代作品中也有引文与其本意不相符的情况。
(11)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柳宗元《捕蛇者说》)
此例中的引文“苛政猛于虎也”出自《礼记?
檀弓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
‘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
‘小子识之:
苛政猛于虎也!
’”其中的“苛政”,本是指“苛刻的统治”,柳宗元引用此语,意在对当时苛酷的赋敛表示不满。
第三,有时为了求得句式的整齐或典雅,作者在典时将古人的名字或古书中的语句随意割截而形成一个生造词。
(12)杨意不逢,扶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王勃?
腾王阁序?
)
例中的“杨意”即“杨得意”,“钟期”即“钟子期”。
这里为了合于骈文的“四六”句式而将人名割裁。
又如《尚书?
君陈》:
“惟孝友于兄弟。
”后来有人割截“友于”二字来表示“兄弟”。
这种随意割截的现象较为普遍,后来就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辞格,即“藏词”。
二、互文
互文是指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去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也省去上文出现的词语,在理解时必须使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这就叫互文。
这种修辞方式,可以做到言简意赅,说甲就包括乙,道乙则兼容甲。
互文可分为当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类。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4)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以上四例都是在一句中出现的互文,它实际上是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而分置在一句话里。
属于当句互文。
例
(1)中的“秦”与“汉”互文,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例
(2)中的“主人”与“客人”互文,即“主人客人下马在船”;
例(3)中的“烟”与“月”互文,即“烟月笼寒水与笼沙”;
例(4)中的“岸”与“汀”互文,即“岸汀芷,岸汀兰”。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乐府诗集?
木兰诗》)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
(7)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玉台新咏?
孔雀东南飞》)
以上四例都是在两句里的互文,它实际上是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而分置在两句话里面,属于对句互文。
例(5)中的“将军”与“壮士”互文,即“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
例(6)中的“受任”与“奉命”互文,即“受任奉命于败军之际,受任奉命于危难之间”;
例(7)中的“东西”与“左右”互文,即“东西左右植松柏,东西左右种梧桐”。
互文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主要是诗歌)表达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古文中互文这一修辞方式,我们只有使上下文互相补充,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意,如果拘泥于字面,则难以准确而完整地理解。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例中两处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中的“物”与“己”互文,即“不以物已喜,不以物已悲”,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和自己得意而喜,不因外物不好和自己失意而悲。
如果拘泥于字面,就会理解为不因外物好而喜,不因自己失意而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的“忧其民”与“忧其君”互文,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其民”,意思是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忧其君”“忧其民”。
如果拘泥于字面,就会理解为在朝廷做官就忧其民而不忧其君,不在朝廷做官则忧其君而不忧其民。
这样一来,人们就会产生疑问:
在朝廷做官就忧其民吗?
由此可见,对于运用了互文修辞方式的句子,是不能拘泥于字面去理解的。
三、变文
变文是指为了避免用词重复单调,获得新鲜生动的效果,在同一语言环境中有变化地使用同义词,这就叫变文。
“变文”本是训诂术语,前人称变文为“文不同,互相通”。
(1)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贾谊《过秦论》)
(2)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3)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4)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例(3)中“以”和“与”为变文,“以”是介词“与”的意思;
例(4)中的“殚”与“竭”为变文,都是“竭尽”的意思。
这两例都是出现在两句话里的变文。
在两句以上的话相对应的位置上,甚至在一首诗的两段以上的相对应的位置上,都可以运用变文的修辞方式。
(5)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李斯《谏逐客书》)
(6)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滣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诗经?
魏风?
伐檀》)
例(5)中的“取、得、迎、来”等都是“得到”的意思。
这是出现在几句话里的变文。
例(6)中的“干、侧、滣”等都有是指“岸边”;
“涟、直、沦”等都是指“波纹”;
“素餐、素食、素飧”等都是指“不劳而食”。
这些都是出现在诗歌两段以上之中的变文。
变文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并使语言生动活泼而富于变化,增强文采,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值得注意的是,变文所使用的同义词,往往是近义词,甚至只是在语境中临时同义,如上文例(5)中的“取、得、迎、来”等。
又如:
(7)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8)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世家》)
例(7)中的“大儿”与“长兄”为变文,但并非同义词,只是这里所指的是同一对象。
同理,例(8)中的“无道”与“暴秦”为变文,但并非同义词,只是这里所指的也是同一对象。
四、合叙
合叙,又名合说,并提或分承。
是指在形式上是一套语法关系,而在内容上却包含着两套或两套以上语法关系,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2)侍中侍郎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
(《汉书?
景帝纪》)
(5)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
(《荀子?
天论》)
例
(1)中的“风霜”与“高洁”这两个联合短语的成分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主谓短语,即“风高霜洁”。
例
(2)中的“侍中侍郎”与“郭之、费祎、董允”这两个联合短语的组成分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同位短语,即“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
例(3)中的“陟罚”与“臧否”这两个联合短语的组成成分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述宾短语,即“陟臧罚否”。
例(4)中的“周苛、周昌”与“孙子”这两个联合短语的组成成分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偏正短语,即“周苛之孙,周昌之子”。
例(5)中的“繁启蕃长”与“春夏”,“蓄积收藏”与“秋冬”等,也应分别构成两个述补短语,即“繁启于春,蕃长于夏,蓄积于秋,收藏于冬”。
合叙的作用主要是使行文紧凑而免于板滞。
值得注意的是,合叙里的两个联合短语的组成成分在分别搭配时,一般是第一个词语与第三个词语搭配,第二个词语与第四个词语搭配。
但是也有例外,例如:
(5)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
魏豹传》)
(6)子胥伏剑,屈原自沉:
子兰宰喜否诬谗,吴楚之君冤杀之也。
(王充《论衡?
偶会篇》)
例(6),颜师古注:
“楚遣项它,齐遣田巴。
”例(7),据史料载,伍子胥在吴国遭太宰诬谗,吴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
”‘子以此死。
’”(《史记?
伍子胥列传》)伍子胥遂被迫伏剑自刭。
屈原在楚国遭令尹子兰诬谗,“顷襄王怒而迁之”,于是“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汩罗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