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征文.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824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征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征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师征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师征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师征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征文.doc

《教师征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征文.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征文.doc

教师“学、用、评”征文活动

题目:

享·幸福

单位:

新乡市第一实验学校

姓名:

宋和杰

享·幸福

——读《在讲台上,我的心情才会平静》有感

翻开散发着墨香的《教育时报》,细细品味着一篇篇文章,如在清风徐徐的河边漫步,似在环境优雅的茶亭品茶,读到与自己相似的教育观点,会低头颔首默默点头,读到大家的名言警句,会额头微蹙牢记于心,真可谓是身临其境。

今天又拿起了《教育时报》,爱不释手地翻看,突然一篇文章吸引了我,那就是赵贤老师写的《在讲台上,我的心情才会平静》。

平时我最喜欢看的就是一线教师的教育心得体会,所以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文章用熟练的文笔和清新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位农村青年教师由最初的郁闷不安到最后的端正态度,放下身子,扎根农村教育的成长历程。

赵贤老师在他的文章当中提到“虽然只是三尺讲台、一个教室,我们却努力培养着国家栋梁;我们收入一般,却同样支撑着全家生计;我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尽管平凡,却在进行着不平凡的育人事业”这句话在道出农村教师生活艰辛的同时,也透着骄傲感和自豪感。

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有多少人能够守得住心中的那一片宁静,守得住本职工作的清贫。

在世俗人们的眼中,到处都充斥着权钱交易,就连最最纯洁的教育系统也多多少少沾染上了不良之风。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谁能够真正守得住心中的那一片宁静,谁才能够真正地安于本职工作,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正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教师这个职业是一种积淀,当厚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以薄发,去看过很多的公开课,除了花花哨哨的课件和热热闹闹的课堂,学生又学到了多少真才实学呢?

因此,只有让自己沉静下来,才能思考教学之道,教育之本。

赵贤老师在文章当中提到了两个再也不能小的事情,一件是一位害羞的小姑娘告诉赵老师衣服破了,另一件则是收到了许多孩子制作的小卡片。

这两件小事真可谓是“小”事,小到我们平时经常会遇到,但却视而不见,以至于每天只顾着发牢骚,找不是,享受不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幸福连接。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我们是不是也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睛呢?

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反过来,学生的成长也成就了教师。

教师的幸福感就在学生的成长中点滴凝聚,学生带给教师的满足感、成功感、成就感最终汇聚成一点——做个幸福的教师。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有人说注定一生清贫、两袖清风,注定一生孜孜不倦地无私奉献。

”是啊!

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就注定一生清贫,选择教师就注定一生劳碌,选择教师就注定一生平凡,教师不是伟人,不能象伟人一样受人景仰;教师不是英雄,不能像英雄一样永垂青史;教师不是明星,不能像明星一样光鲜亮丽……但是只有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只有安于寂寞,笔耕不辍,才能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做一个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教师”这一称谓。

“只有在讲台上,我的心才会平静;只有在讲台上,我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在讲台上,才能真正实现我为人师的人生信仰。

”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这三尺讲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只有在讲台之上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赵贤老师给我们年轻教师做出了榜样。

是啊!

幸福是一种感受,它是教师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教师追求幸福的脚步不能够停下,我们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

教师的幸福观、价值观不应该追名逐利,是应该让更多的学生享受精神的愉悦,得到充裕的精神财富,为日后的幸福指明方向、奠定基础。

天底下还有比得到莘莘学子发自肺腑的感激和赞美更叫人快乐的吗?

一缕眷恋的柔情,一股燃烧的热情萦绕着、激荡着心灵!

也许,教育过程中由学生带来的酸甜苦辣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都有一本说不完的故事,学生哪怕是道一声“老师好”,或者留下一个微笑,园丁们也会感到莫大的欣慰。

这种甜美的感受并不在于毕业生的回报,而在于教书育人本身所蕴含的无穷乐趣,以及桃李芬芳时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跨上讲台,你就成了孩子们眼里的百科全书,成了孩子们心中的鲜红太阳,你会沐浴到人间最温暖的春风和雨露,体验到世上最珍贵的情谊和友爱。

正如孟子所云: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至乐也。

”一种昔日从教的美妙感与带有失落意识的幸福感驱动着我做出了选择讲台的抉择。

我庆幸,校园选择了我,教育选择了我。

  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同他们"打成一片",就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

当老师的劳动被他人、社会认可时,必然会带来无比的快乐,会被幸福紧紧"包裹"。

教师的幸福不是物质的,更多地来自精神的成长和满足;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

在坚守信念,固守清贫,关爱他人,造福社会的同时,更多地享受着自己乃至社会精神繁荣的幸福。

从学生的进步中感受教师职业的幸福,从学生努力中感受教师的职业幸福,从学生的成长中获得教师职业的幸福。

这一种幸福是任何职业都未曾有过的。

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拥抱教师职业的幸福,固守心中的平静,安于本职工作,让自己那颗年轻焦躁的心灵寻得一处安详与宁静的角落,倾听心灵深处最动听的声音——享·幸福。

教师“学、用、评”征文活动

题目:

中国教育的状元情结

——具有中国特色的功利性教育

单位:

新乡市第一实验学校

姓名:

代小红

《教育时报》2010年7月17日“教育中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读后感

中国教育的状元情结

——具有中国特色的功利性教育

一年一度的高考终于又如期地结束了,而全国各地一如既往地不断传出某中学大张旗鼓庆祝考出了本地区的高考状元的消息,就连国人皆向往的“清华”、“北大”也不能免俗,迅速地公布出数据打架的“状元录取榜”,为喧嚣的“状元”大战,增强了不谐之音。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八股教育下的被戏称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中国读书人,为何在“士农工商”的职业排位中始终为首?

无他“学而优则仕”罢了,在科举制度下,“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每一个读书人非常现实的梦想。

在以“创新”为时代潮流,以强调“素质教育”多年的中国教育界,每逢高考时,逆潮流的反动一下,恰如其分的反映出国人功利性的教育观。

中国的儿童从长辈中得到的价值观念不外乎以下几点,首先要顺从,也就是听话,第二,必须有个理想的学习成绩,也就是会考试。

同时具备以上两点,肯定就是好学生。

仅仅具备第二点,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不留神成了状元的话,那就是令人羡慕的极品了,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计了,也就是说你已经成功了。

因为长辈们依据自己的经验知道,好成绩就意味着好大学,好大学就意味着好工作,好工作就意味着非富即贵的好的未来。

“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千百年来不过是从“进士及第”变成了“博士出身”而已。

“西太平洋大学”博士文凭的热卖,无疑是一个现实的好注脚。

考试成绩决定一切!

在学习成绩的比赛中胜者通吃。

中国学生、家长和教师就是在这样的现实氛围中,面对高功利性的升学考试,不断的在素质教育的羊皮下,重复的做着应试教育的狼。

重复训练无疑是最有效的应考策略,无休止的补习班,标准答案的反复记忆,造就了中国考生令世界称奇的记忆力和应试能力。

正如文章中谈到的“也许,我们本来就是用了不重要的知识来衡量一个人,而那些重要的素质,比如丰富的想象力、惊奇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因为无法测评出来,而被忽略了”。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求异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在标准答案的强化训练中失去了

中国短期内不会有爱因斯坦、不会有爱迪生,中国的爱因斯坦们被现实教育的不去思考,也不会思考,他们正忙于背诵和记忆标准答案,忙于做着一张张由优秀教师们总结出的模拟试卷,他们正期待着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成为别人眼中“羡慕、嫉妒、恨”的考试状元,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早早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在实践着,晚一些明白这个道理的正在后悔着,并逼迫着自己的下一带努力去实践。

作者在文章中强调:

“但是,我们大大小小的各种考试多是用这

样的标准来选拔学生的。

每年用这样的分数来选拔一批学生,淘汰另一批学生。

也许,我们本来就是用了不重要的知识来衡量一个人,而那些重要的素质,比如丰富的想象力、惊奇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因为无法测评出来,而被忽略了。

这也许就是那些在学校里不起眼的学生毕业后反而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之一吧”。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中显示,高考状元专业与报考院校越来越集中于某些名校,集中于毕业后能够在短期内就带来利益的专业,与此同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津津乐道于录取了多少状元的中国名校们,在取得国家大量教育经费后,其国际学术排名则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连亚洲前10名都没进。

状元们似乎也没有给学校带来应有的荣耀。

而且报告中显示绝大多数“状元”选择的中国一流的学校、热门的专业,接受了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但是,大部分状元们走入社会后,其取得的成就与人们的期望相距很大,多数未成为所在行业的顶尖人才。

主要原因就是顶了一定沉重的状元帽子,选大学时看牌子,选专业时挑热门,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怕对不住自己状元的名头。

既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也浪费了自己的精力。

但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状元”们能够给自己、给家庭和学校带来现实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对状元趋之若鹜的原因,作者在文章中谈到“因此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性是非同小可的。

一个国家给予其儿童的教育,也许就是其民族精神最清晰的体现和其生活方式最好的缩影。

”教育到底怎么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中国人其实都很明白。

就当前的教育评估模式论,所培养的“状元”大多是能记会背的典型,具有超常的应试能力,但是以考教科书作为对人的能力的评价标准,本来就是社会对教育认知的一大误区。

当前对高考状元的追捧背后,是建立在大众“状元情结”上的利益链:

家长有望子成龙、四处求“经”的心理,学校有吸引优秀生源、提高教育政绩的考虑,商家则有当时当令、“眼球经济”的算盘,媒体亦有点击率订阅率的计较,各种利益纠葛下,“状元情结“不断发扬光大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的教育32年培养了1000多名状元,但是却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的教育界至今仍在津津乐道于状元的多寡,以一本上线多少,以考取出多少“211”和“985”为荣耀,则中国教育危矣。

功利的价值观必然带来功利的教育观。

至于家国天下事,考完再说吧。

附:

教育中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许锡良

2010年07月17日

爱因斯坦有一句教育名言:

如果一个人忘掉了在学校里所学到的东西,那么剩下的就是教育。

爱因斯坦这句名言,至少让我们看到,教育中有可以看得见的,就是那些能够立竿见影测评出来的东西,还有一些不能够测评,至少不能够立竿见影测评出来的东西。

显然,在爱因斯坦看来,那些能够立即测评出来的东西是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应该被遗忘掉的每一样东西,而那些不能够或者难以测评出来的东西就是在“忘记”之后留下来的东西。

前者是具体的知识,后者是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能力、思维方法、性格品质及其他的内在的素质与能力。

那些具体的物理定律、数学公式、操作步骤等等,都是容易忘记,而且在爱因斯坦看来也是应该忘记的。

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并且被英国皇家学会观测验证之后,立时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

那些年轻记者面对眼前这样一个神奇人物,准备了许多问题,其中包括物理学上的一些数据。

爱因斯坦面对这样的纠缠,哭笑不得,一律拒绝回答。

他要思考的不是这些确定的东西,而是那些还没有被人发现的领域。

也难怪,那时人们十分普遍地把聪明智慧看成是高超的记忆力。

其实爱因斯坦有着超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但是记忆力却十分糟糕。

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不容易用考试方式测评出来的,而且,即使能够有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经验 > 旅游购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