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正常语序“吾与谁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正常语序“籍以何至此”
要不然,我凭借什么(生气)到这种地步呢
句式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了。
疑问代词有:
“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①忌不自信。
“不自信”→“不信自”
②未之有也。
“未之有”→“未有之”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不欺余”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之”,它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三:
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3、无乃尔是过矣?
4、唯利是图。
唯才是举。
5、唯余马首是瞻。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
《促织》
③楚人有涉江者。
(《刻舟求剑》)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④荆州之民附操者。
(《赤壁之战》)
“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⑤四方之士来者。
(《勾践灭吴》)
“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1、用“者”表示。
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岳阳楼记》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④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
①马之千里者 《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
③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
“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3、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①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②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鸿门宴》
③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核舟记》
④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⑤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⑥铸以为金人十二。
4、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定语后置小结:
1、用“者”表示。
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
2、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状语则置后作补语,像这样的句式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句。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张衡传》
2、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伶官传序》
3、请其矢,盛以锦囊:
5、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动词+以+宾语(名/代)
翻译:
以+宾语+动词
1、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2、长于臣:
《鸿门宴》
3、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4、故燕王欲结于君:
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6、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动词(形)+于+宾语(名/代)
于+宾语+动词(形)
1、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赤壁之战》
2、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
动词+如/若+宾语(名/代)
如/若+宾语+动词
介宾短语后置小结
1、动词+以+宾语(名/代)
2、动词(形)+于(乎)+宾语(名/代)
3、动词+如/若+宾语(名/代)
主谓倒置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④何哉,尔所谓达者?
尔所谓达者何哉?
主谓倒置即将谓语前置,大都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适应表达的需要。
主谓倒置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多。
一、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可分为四种状况。
1、“……者,……也。
”。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者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3、“……者,……”
①粟者,民之所种: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5、“……,……也”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②夫战,勇气也。
5、无标志直接表判断的:
主谓直接表判断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②荀卿,赵人。
二、用“为”、“是”表示判断。
(一)、用“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二)、用“是”表判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词》
注意:
古汉语中出现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示代词或形容词,应译为“这”或“正确”,不能看作判断词。
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②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三、用副词辅助完成判断。
(一)、用副词“乃”表示肯定判断。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二)、用副词“则”表示肯定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②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
公孙丑下》
(三)、用副词“即”表示肯定判断。
①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
(四)、用副词“皆”表示肯定判断。
①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病梅馆记》
②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
(五)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判断。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②予本非文人画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判断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2、用“为”、“是”表示判断。
3、用副词“乃”“则”“即”“皆”“非”表示判断。
4、无标志直接表判断的:
被动句:
如果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那主语就是被动的。
这样的句子就叫被动句。
而君幸于赵王。
不拘于时,学于余。
1、用“……于……”表被动。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③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见(受)……于……”表示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
2、用介词“……见……”的形式表被动;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六国论》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⑤皆为陛下所成就:
4、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和“为……所……”式。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水龙吟·
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①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②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
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⑵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⑶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⑷狡兔死,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
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来判断。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2、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受)……于……”表被动。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无被动标志,意念上表被动。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
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
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
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
请不要讥笑我。
一、省略主语:
(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1、承前省: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2、蒙后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3、对话省:
①(孟子)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
“不若与人。
”《孟子》
二、省略谓语:
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庶追之。
《列子·
歧路亡羊》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略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宾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宾语:
①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
四、省略介词:
(于、以)
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
②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石钟山记》
③试之(以)鸡: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A、何以……?
(根据什么……?
凭什么……?
王曰:
“何以知之?
”
B、何所……?
(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C、奈何……?
(……怎么办?
……为什么?
未辞也,为之奈何?
D、如……何?
奈……何?
(拿……怎么样呢?
如太行王屋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E、孰与……?
(与……相比,哪个……?
吾孰与城比徐公美?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F、何为……?
(为什么……?
君何为生我家?
(2)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