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史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城市发展史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发展史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②王宫规制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
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前朝后寝”。
③道路规划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途五轨”。
这是指环城和郊野的道路而言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说明按照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4.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特点:
①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②规模扩大,人口盈实。
③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④出现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
⑤列国都城一般由大小两城组成,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城郭”之构。
形成原因:
①铁工具广泛使用,生产力进步提高。
②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
③天子失学,百家争鸣。
主要都城:
燕下都、赵邯郸、郑韩故城、曲阜县鲁城、淹城、齐临淄、楚都郢
5.《管子》及其城市建设思想
①《管子》实为战国时齐国学者著作的总集,托名管仲所作。
②内容庞杂,有法、道、名等家思想以及天文、历数、舆地、农业和经济等知识。
③主要内容:
A.城市分布密度。
B.城市选址。
C.城市布局。
D.城市形制: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E.城市规模。
④《管子》打破了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了理性思维与环境和谐的准则。
6.秦咸阳建设布局特点。
定都咸阳的原因:
①地理位置:
北依九峣山,南屏终南山。
②经济:
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
③政治:
大本营
秦咸阳的特点:
①磅礴气势,宏大设想。
②奇异构思,开万世基业。
布局特点:
①以宫廷为建构的核心。
②以水系为骨架——关中八水。
③以天体观念来建设咸阳。
(重点)
工程建设——长城
7.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斗城”。
布局结构:
①宫殿:
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桂宫、北宫、明光宫。
②手工业作坊:
城东北。
③礼制建设:
明堂辟雍。
④园林:
上林苑——开创了“一池三山”的仙境模式
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
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求仙、生产、军训等。
“一池三山”:
太液池、瀛洲、蓬莱、方丈
A.仍保持了很强的生产性质。
B.昆明池等池沼起到了水库的作用,为城市供水和调蓄洪水,并用于灌溉。
C.演武与屯兵。
⑤市肆:
柳市、东市、西市、直市、交门市、孝里市、交通市等七市。
⑥闾里:
设弹室
8.东汉洛阳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①定址原因:
北高南低,北依邙山,南临洛水,既有天然屏障,又便于交通。
②“九六城”:
南北长约九里,东西宽约六里。
③宫殿:
南宫、北宫
南宫:
皇帝议政和受朝臣朝贺的地方。
北宫:
位于骓阳城北偏西。
风景秀丽,是皇帝和嫔妃寝居之所。
芳林苑
祭祀建筑:
太庙、灵台、明堂
⑤街道和市场
A.有24条大街。
B.三市
南市:
城东外
马市:
城南外
金市:
西城中,此市最大。
9.名词解释
①闾里:
汉长安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
长安共有160多个闾里。
闾里内:
“室居栉比,门巷修直”,闾为里的门,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
②陵城:
汉在长安周围皇帝陵墓附近处设陵城。
这些陵城都是消费性城市,人口一般在10-20万,其中茂陵最大,号称有27万人。
西汉王朝的11座陵城分南北两大片,尤其是北区的各陵并肩而立,形成壮观的城市带。
10.三国至隋唐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
①发展和分布的重心南移,呈“南升北降”的态势,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到长江流域。
原因:
A.北方长期处于分裂战乱的状态,人口大量南迁。
“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B.南方政局相对安定。
C.唐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大规模南迁,促进了南方人口、经济、城市的发展。
②沿大运河和长江流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
A.沿大运河南北向发展轴线
a.沿岸的楚州(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在当时并称四大都市。
b.沿线水路要道或津渡之地还兴起了一批重要的城市。
B.沿长江东西向发展轴
a.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开发,人口增多,为城市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依托条件。
b.成都、江陵(荆州)、南京、扬州、润州(镇江)等州城和江阴、武昌等县城。
③东南沿海海港市兴起,海上丝绸之路勃兴。
其中以交州、广州、扬州、泉州为四大港市及明州(宁波)。
④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
A.上级开始出现三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下级在县城以下小城镇开始出现(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
B.中间等级上,府州一级即地区中心一级城市数量明显增多。
11.城市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和平面图。
①地址:
邺城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城址大部分以为漳河冲毁。
矩形平面。
②东汉末年曹魏所建魏王城,诸侯王的封国都城。
③功能分区
A.宫城布局严谨。
B.中轴线直达城门。
C.择中立宫。
D.左祖右社。
E.以路分隔。
F.官民不相扰。
④道路系统
A.坊里规模相同。
B.道路呈方格网状。
C.集中设三处市集。
⑤城市水系和园林
两者有机结合。
城西北引漳河水,由三台下流入铜雀苑及宫殿区,分流一部分至坊里区,由东门附近流出城外。
园林也很多,除铜雀苑外,城西有文武苑,北城外有芳林苑,其东有灵芝苑等。
⑥城市规模
“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
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菬亭,巍若仙居。
⑦重要影响
A.继承了城与郭、宫城与外城的区分,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
B.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
C.宫殿部分建筑严谨,前为政务机关。
后为起居用房,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
12.六朝都城建康的演变过程。
①公元229年,孙权从武昌迁都建业,在秦淮河北鸡笼山(北极阁),覆舟山(九华山)下筑建新城,其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南京建都,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城市。
②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A.丘陵地区,逐步扩建,平面呈不规则形。
B.宫城按规划制度,较为方正规则。
C.坊市区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状况。
D.御道为全城的中轴线,连接宫城与坊市。
③人口及其地位
A.从东晋建都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也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B.是当时南方的佛教中心,梁武帝把佛教作为国教。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3.隋唐长安选址的因素及规划布局、道路系统和坊里建设
规模宏大,棋盘式的街道,规整的坊里,轴线严谨对称,影响后世。
地址选择:
582年,隋文帝新建大兴城于汉长安东南,
①久经战乱,旧城凋残。
②新王朝新气象。
③“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碱卤,不甚宜人。
④龙首原高地,“山川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
①三套城:
宫城、皇城和外廓城
②宫城居北部正中,中轴对称。
③外廓包括戚里、坊里和市肆。
④打破了“前朝后市”的城制。
道路系统:
①严谨的方格网状系统,东西大街14条,南北大街8条。
纵横交错,分为109个坊和两个市。
②道路分级明确。
A.宫前横街220m。
B.坊里之间
a.通过城门的二级干道100-150m
b.一般三级干道40-70m
C.坊里之内
a.内十字大街15m
b.其他街巷(十字巷、坊距等)2m左右
坊里制度:
共109坊,各有坊名,大小不等。
市肆:
①集中设东西两市,规模相同
西市主司外贸,东市为官僚贵族服务,市中心设管理机构
②坊内设有小店铺
宫殿:
大明宫与兴庆宫
唐太宗和高宗修建大明宫。
最终取代了太极宫,成为唐代的主要宫廷。
唐玄宗增兴兴庆宫,盛极一时。
城市供水与园林
①城内生活用水
②运河
③供市民游玩休息风景区的水源
14.隋唐东都洛阳的规划布局
营建目的:
①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脱离,不利于通知的稳定。
②关中地区几经战乱,经济衰退,江淮物资供应到长安虽有水道,但难度较大。
③立足中原可控制江淮,亦可遥控关中。
④修建大运河后,洛阳成为水运中心。
选址:
在汉魏洛阳城东8公里处,新城跨漓洛两河,南对龙门伊阙宫城置于邙山之阳,以控全城,北倚邙山,南临洛水。
规划布局:
①整体布局平衡严谨而不失平和。
②城市、宫城的布置合乎古制。
③皇城宫城高举皇城之北,利于防守。
④皇城西为禁苑。
⑤中轴线东是市场。
坊里和市肆:
①共103坊,大小统一,坊内十字街。
②设市三处
A.南北两市处于居民区之间。
B.西市在西南角。
C.后期沿河街坊出现了很多店铺。
规划特点:
①规划布局既强调礼制又注重实际。
②注重环境条件的利用,因地制宜。
③城市商品经济更趋活跃,集中设市增加,后期出现商业街雏形。
15.宋代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
①城市发展和分布的“南升北降”态势延续。
②大商业都会和经济职能为主的城镇兴起。
③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④核心都市(都城)地理位置转移较频繁。
⑤坊里制解体,街巷制形成——城市内部由封闭转向开放型。
16.东京(开封)(后周)的城市规划建设特点。
(绘图)
定都开封的原因:
①历史因素:
战国时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都城。
②地理因素:
A.军事地理位置的不足:
地处平原,无山川之险,却有黄河之危。
B.“以兵为险”——获得军事上的保障
C.交通的优势:
大运河和黄河的交汇点。
改建原因:
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城市内部矛盾激化。
显德二年四月柴荣下令别筑新城,诏书中:
“其标志内,候官中擘划、定街巷、军营、仓场、诸司公务解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
措施:
①先划廓城区域,设标志,控制建设范围为七里之外。
②先规划后建设,冬末春初施工,不误农时。
③建外城以容纳官署、禁军、仓库,另建居住的坊里。
成果与特点:
①缓和了城市的矛盾。
②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③不求宏大,不拘形式而自由灵活,如坊里内自由建设、官署不强调集中,主要力量不集中在大建宫殿等,是一次成功的改建范例。
总体布局:
①有三套方城,皇城居中。
②宫城:
前朝后寝。
③里城:
官署、衙署、店铺酒楼、寺观、住宅。
④外城
①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形方格网。
②划分等级。
③走向不求绝对工整。
市肆街道:
①分布全城。
②商住混杂:
商业街、瓦子出现,
居住区和人口:
①人口密度较大,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外城。
②设立厢(管理机构),厢吏、厢巡抚为官吏。
③城市居住组织演变为按街巷、分地段、各阶层聚居生活的新型坊巷制。
水系:
①“四水贯都”。
②金水河:
宫苑绿化和生活用水。
③汴河、蔡河、伍长河为漕运。
④三条护城河将其沟通串联。
园林与公共设施:
①九处帝苑:
艮苑。
②街道绿化。
③消防设施:
望火楼、巡捕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