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规定浅谈《证券法》第63条对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26558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的规定浅谈《证券法》第63条对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的规定浅谈《证券法》第63条对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的规定浅谈《证券法》第63条对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的规定浅谈《证券法》第63条对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的规定浅谈《证券法》第63条对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的规定浅谈《证券法》第63条对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Word文档格式.doc

《的规定浅谈《证券法》第63条对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的规定浅谈《证券法》第63条对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Word文档格式.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的规定浅谈《证券法》第63条对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Word文档格式.doc

信息披露作为现代证券市场的核心原则之一,要求在证券的发行、上市及交易过程中,有关主体公开的资料或信息在内容上必须符合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不得有虚假、误导或重大遗漏。

其目的主要在于向投资公众提供公平合理的投资判断机会,使其免受证券发行的不实陈述行为的危害,所以各国证券法都规定,违反信息披露义务,有关主体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以前的证券法规规章片面强调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因此,在琼民源事件、红光事件中,进行虚假信息公开、严重侵害投资者利益的责任主体,虽承担了相应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但其受到的法律制裁并不能弥补受到欺诈、作出错误判断的众多投资者所遭受的损失,从而挫伤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

因此,在已有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民事责任制度及相应的赔偿机制以稳定证券市场是当务之急。

于是,我国《证券法》第63条突破性地设置了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责任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

《证券法》第63条规定:

“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公告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的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分析这一条文,笔者想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二.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的性质

追究民事责任的前提在于明确责任的性质为何。

民事责任可以分为违反合同义务的民事责任(即违约责任)及侵权的民事责任。

同为民事责任,两者的不同之处有:

(1)责任产生的基础不同。

侵权责任,是根据侵权损害的事实,依法律规定而产生。

而违约责任,是以违反合同的事实为根据,当事人原本就存在合同关系。

前者为新生之债,后者为既存之债。

(2)适用的归责原则不同。

侵权责任广泛地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违约责任普遍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3)涉及损害内容不同。

侵权责任即涉及财产损害也涉及非财产损害;

违约责任只涉及财产损害,不涉及非财产损害。

(4)承担责任人的范围不同。

侵权责任承担者,不限于本人,也不限于有民事行为能力人。

违约责任则主要由违约人自己承担。

1

笔者认为,可以在对信息披露行为分阶段的基础上分析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的性质。

首先,在证券发行阶段,信息披露行为是证券发行人的一种契约行为,证券的募集和认购的过程就是一个合同的成立过程。

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招股说明书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15条的规定,公开的招股说明书具有发行人向投资者作出招股要约的法律意义,它本质上是“向特定人或非特定人发出购买或者销售某种股票的书面的意思表示”。

作出这种意思表示的发行人对于招股说明书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有直接的法律责任,发行人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行为属于在合同订立过程中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但是,由于证券交易的特殊性,投资者根据发行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投资判断,发行人在信息上占有相当大的,甚至是绝对的优势,并且买卖双方无法面对面就违约责任作出详细约定,若让发行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适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由投资者承担举证责任,这对投资者而言是极困难的,显然不利于投资者运用《证券法》上的规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证券法》第63条通过规定民事责任的主体不仅限于契约的相对人(即发行人),还涉及发行人的董事、监事、经理,承销商及其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和经理等,较契约责任扩大了承担责任的主体范围,实际上已将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视为侵权责任,受侵权责任制度的调整,更有利于保护投资者。

其次,在证券的交易阶段,信息披露行为表现出显著的非契约性。

在此阶段,买卖双方都不是发行人(上市公司回购证券除外),即是说,上市公司被排除在证券买卖合同之外。

此时只能用于具有合同关系的证券发行以及要约收购的合同法救济在此得不到适用。

为了有效全面地保护投资者,必须适用侵权法上的救济。

具体地说,买卖证券的双方当事人都有权了解代表证券品质的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可以将投资者的这种权利称为知情权,2也就是投资者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证券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权利。

保证投资者这种知情权实现的方式,就是由上市公司真实、准确、全面、适时地披露其信息。

如果上市公司违反信息披露的义务,就侵犯了投资者的知情权,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最后,将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性质确定为侵权责任,有助于维护与强化证券市场的信用机制。

我国信息披露的违规现象非常严重,可以说几乎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切违法行为都与信息的不当使用有关,有必要强化信息披露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推定我国《证券法》第63条所规定的责任主体违反信息披露义务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是一种侵权责任。

三.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上文的分析论证已确认此责任的性质为侵权责任,它的责任构成要件如下:

首先,信息披露中有不实陈述行为存在。

若对不实陈述主张侵权责任,需先证明有不实陈述行为存在。

不实陈述是指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机构或个人,在其信息披露文件中包括有实质性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

所谓虚假记载,指的是在信息披露的文件上作出与事实真相不符的记载,即客观上没有发生或无合理基础的事项被信息披露文件加以杜撰或未予剔除,常见于财务报表中。

虚假记载属于积极行为的方式,主观上既可出与故意,也可处于过失。

所谓误导性陈述,指的是信息披露文件中的某事项虽为真实但由于表示存在缺陷而易被误解,致使投资者无法获得清晰、正确的认识。

误导性陈述可分为语义模糊歧义型、语义难以理解型和部分遗漏型三种,它既可表现为积极作为的方式,也可表现为消极不作为的方式,在主观上,既可以处于故意,也可以处于过失。

所谓重大遗漏,指的是信息披露文件未记载依法应当记载的事项或为避免文件不致被误解所必须记载的重大事项,它是一种消极的不实陈述,是以不作为的方式进行的,在主观上可以是故意或过失。

3

上述三种不实陈述行为的认定,应当以人民法院或证券监管机构的认定为准。

4在我国,证监会公布了一些对发行人的处罚决定,投资者可以作为要求承担民事责任的依据。

如果只是怀疑发行人的公开文件存在不实陈述,则应当由人民法院来认定。

其次,投资人受到损害。

上市公司公开的信息披露文件中的不实陈述,往往谎报公司业绩、在资产评估中高估资产价值等等,目的是使公司股票市价上扬,待真相大白于众时,该公司的股价往往会下跌,投资者特别是普通股民往往损失惨重,因此投资者受到损害,是提起诉讼的必要条件。

损害作为客观存在的现象,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损害的法定性。

即损害事实必须是证券法明确规定或依据证券法的精神对造成损害予以制裁时,才是应当追究的事实。

如果不是证券法上的民事责任,则存在的损害可以通过其他民商事法律规范予以救济。

5第二,损害具有客观性和可确定性。

前者指损害是客观的、确定的事实,后者指可依价值尺度衡量出来的具体数额,它是酌定赔偿额的依据。

6第三,损害的可补偿性。

即侵权行为人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害,必须是通过法律手段可以补偿的。

第三,不实陈述与损害间的因果关系。

这通常包括两个问题:

一是投资者的投资决定是否因为信赖虚假陈述而作出,即是否存在交易的因果问题;

二是投资者的损失是否因为虚假陈述而导致,即损失的因果关系。

在美国的证券法中,一般推定投资者对不实陈述的信赖的存在7,而且Mills一案将信赖问题纳入到“重大性”之中;

如果存在交易的因果关系且投资人受有损失,则推定损失的因果关系存在,Levinsonv.Basic,Inc.an案8中,采纳了“欺诈市场理论”,认定投资者即使是根据证券价格做出投资决定,实际上也受了不实陈述的影响。

9这与英美法上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的传统学说10已相去甚远,因果关系链条已被大大简化,从而具有鲜明的特别法法律规范的特征。

我国《证券法》第63条对因果关系(即“信赖”)是否是必要的责任构成要件没有明确作出规定,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司法实践经验,也采取“推定信赖”原则。

在我国,投资者获取信息的能力明显弱于发行人、承销商及其相关的责任人员,从而导致了双方权利义务的不平衡性,在此表现为诉权的不平等。

在我国缺少理性投资者的情况下,要投资者证明对披露文件的依赖显得不合实际。

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举证责任的倒置,推定信赖存在,除非发行人、承销商及其相关的责任人员能证明不实陈述的存在和投资者受到损失的事实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最后,责任主体的主观过错。

当事人的主观过错往往决定了民事责任的承担与否及承担责任的大小。

这里涉及责任主体的范围,其各自的归责原则和免责事由。

《证券法》第63条对几类责任主体违反信息披露义务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规定如下:

一是发行人,承担的是无过错的赔偿责任;

二是承销的证券公司(以上和以下称“承销商”),承担的也是无过错的赔偿责任;

三是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的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笔者认为在这一条文中,已有的规定有不合理、不明确之处,另外条文本身还有不足与缺漏,本文将在第四部分进行具体论述。

四.对《证券法》第63条的实务操作和内容补充的一点建议

(一)条文对承销商承担无过错责任的规定不合理:

第63条的法律条文太粗化,仅从法律条文本身理解,似乎承销商与发行人承担相同的民事责任,其归责原则同样是无过错原则。

笔者以为,承销商应承担的责任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承销商与发行人恶意通谋,则双方构成共同侵权,承销商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因为根据民法原理,其双方之间主观上具有共同的意思联络,实施了共同侵权行为,理应承担连带责任(较之按份责任,连带责任扩大了原告的可诉范围,提高了投资者获得全部损失赔偿的可能性,更利于保护投资者)。

若承销商仅仅因为过失或疏忽,未尽尽职调查义务,则应承担补充责任。

因为证券发行人是信息源的最终控制人,最了解影响投资人投资决定或证券价格的信息,当然应尽最高的义务。

并且,证券发行的利益主要也是归属发行人,11要求其承担和发行人一样的责任,未免显得太苛刻。

同时,笔者认为,法律上应允许承销商在适当的情况下免除责任,即应将承销商“尽到勤勉谨慎审查,仍无法发现证券发行人存有虚假陈述情形”的情况作为其免责事由。

原因有:

第一,《证券法》第24条规定了证券公司的对公开发行募集文件的核查义务。

但核查义务不等于保证义务或保证责任。

如果承销商已尽到全面和审慎的核查义务,但未发现证券发行人的不实陈述的应给予免责。

第二,证券公司虽然是专业机构,但相对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及资产评估机构来说,又属于法律、审计及资产评估专业以外的非专业机构,承销商显然无法对其三出具的专业报告作出专业性评价。

12在此情形下,若强要承销商承担无过错责任,就会过于苛刻。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建议对承销商在信息披露过程中的不实陈述还是采取过错推定原则较为妥当。

(二)条文包括的责任主体不完全,缺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