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教师用)Word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263410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教师用)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教师用)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教师用)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教师用)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教师用)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教师用)Word格式.doc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教师用)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教师用)Word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教师用)Word格式.doc

)邠州(bīn)阆州(là

ng)王缙(jì

n)李俶(chù

)回纥(hé

)歔欷(xūxī)妻孥(nú

)鸱鸟(chī)糇粮(hó

u)

顼(xū)滦(luá

n)砅(lì

)马嵬坡(wé

i)

2、词语积累:

整饬:

整顿,使有条理。

狷介:

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

励精图治:

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乌烟瘴气:

形容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

穷兵黩武:

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无济于事:

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

信手拈来:

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3、名句集萃:

①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⑤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⑦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⑩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⑾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⑿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⒂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4、文学常识:

①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也成为传主)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

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

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测,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

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传记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小说化的传记。

②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杜审言之孙。

他的诗歌创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

③冯至(1905—1993)现代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

冯至在20年代以创作抒情诗著称,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阅读文本、合作探究、完成表格】

第一部分:

长安十年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诗歌

746年

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初到长安,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

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

一方面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常有这样的对句:

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747年

李林甫专权,摆布阴谋,进行欺骗性考试。

杜甫遭受打击,经济形势也起了变化,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低声下气,做起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内心仍有冲突。

一边写诗推崇那些贵族,一边在诗中倾诉自己的心酸和悲愤,写出了他在这个腐化的社会中感到的真实: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751年

玄宗过分推崇道教,举行了三个盛典。

感到无路可走,趁机写了三篇《大礼赋》,一时名声大噪,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仕途仍然无望。

751年秋

穷,身体也渐渐衰弱了。

杜甫向一些朴素而平凡的朋友用自然活泼的语言诉说自己的病和饥寒,开始吸取民间的方言口语,把他融化在自己的诗句中,使他的诗变得更为新鲜有力。

乱世的种子已到初萌芽,李林甫专政,奸臣弄权,把开元时代姚崇、宋璟培养的一些纯良政风破坏无余。

边将们好大喜功,挑动战争,人民受着纳租税与服役的残酷剥削,生产力衰落下去了。

写出了第一首为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随着此诗的出现,他的诗的国土扩大了,里边出现了唐代被剥削、被奴役的人民。

政风腐败,边境失利,民生渐趋凋敝,玄宗的奢侈生活却有加无已。

杨氏姐妹荒淫无耻的生活,使杜甫难以忍受了,他毫无顾忌地写出了《丽人行》,描绘她们丑恶的行为。

752年

杜甫与几位朋友共登慈恩寺塔。

他在秋日的黄昏望见秦山破碎,泾渭难分,从无语的山川中看出来时代的危机。

753年8月

长安霖雨成灾,米价腾贵,政府从太仓中开仓放赈。

杜甫天天从太仓中领米,在这一时期,只有一个朋友郑虔能让他笑逐颜开,有时甚至恢复早年的豪情。

豪情虽能够得到一度的发作,但仍不免有深沉、惊悚的感觉。

754年

他完全没有断念,接连进了两篇赋,同时向权贵投诗,请求他们援引,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逐,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诗歌是他求得仕进的手段,这些诗有一定的格式:

首先赞颂他们的功业,随后陈述自己的窘迫,最后写出投诗的本意。

说得又可怜,又迫切,排律里的堆砌的典故也掩盖不住他凄苦的心情。

755年

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登峰造极,人民生活穷困到极点,随着频年的水旱灾害,贫富悬殊一天比一天严重,唐代从此结束盛世,进入坎坷多难的时期。

杜甫辞去河西县尉,改就右卫帅府胄曹参军,时常往来于长安与奉先之间。

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护人民的政府,但他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到了奉先,自己周岁的儿子刚刚死去。

他把从长安到奉先的经历和感想写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划时代的杰作,反映出安史之乱前社会的实况,以及杜甫内心的矛盾与伟大人格,这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从这里看,杜甫在思想的进步与艺术的纯熟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第二部分:

流亡生活

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低于不了外族的入侵;

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长安。

时代变化反映在杜甫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诗歌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斓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756年5月

哥舒翰正统领20万军队扼守白水以南的潼关,但不久全军溃败。

杜甫从奉先带领一家人到了白水,随即开始流亡生活。

757年《彭衙行》真实而自然,透出一股诚朴的气息,充分发挥了作者的写实天才。

756年

鄜州三川山洪暴发,兵灾和洪水使万家被难,玄宗逃出长安,遭遇马嵬坡事变,7月,太子李亨继位。

杜甫将家安在鄜州城北的羌村。

8月洪水落后,只身北上延州,投奔灵武,被胡人捉送到沦陷的长安。

756年10月

房琯率军收复两京,却在一天内全军覆没。

胡人凯旋,失望和痛苦的是长安人民。

杜甫困居长安。

关心着远方的战局,想念着自己的亲人。

《悲陈陶》中写出了人民对官军的渴望。

《悲青坂》中表示反攻要等待条件的成熟,不要焦急。

他个人的生活和心境在《春望》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757年

安禄山被杀死,肃宗南迁至凤翔,情势有所转变。

杜甫出逃凤翔,拜见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但卷入了一件长期的政争中。

在诗中,他描写了自己出逃时提心吊胆的情形。

757年8月

肃宗命他离开凤翔,回鄜州探望亲人,政治生活失败,被皇帝放还回家。

这次旅程使杜甫写成了《北征》,这首诗用高度的写实技巧写出了旅途的经历和家境的贫困。

第三部分: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唐军收复长安,肃宗回长安。

杜甫和家人再次回到长安。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兴奋的心情。

757年11月----758年6月

胡人势力依然猖獗,长安物价飞涨。

杜甫最后一次留居长安,官左拾遗,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

唱和诗和朝谒诗,毫无光彩,缺乏充实的内容,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758年

离开皇帝被派到华州做司功参军,政治失意,心境凄凉。

他从狭窄的天地中解放了出来,由此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

相州唐军大败,洛阳一带骚动起来,到处呈现着紊乱与不安。

杜甫先从华州到洛阳,然后返回,一路上,接触的都是那些老翁老妪、征夫怨妇的愁眉苦脸,在官吏残酷的驱使下担受着无处申诉的痛苦。

《三吏》《三别》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优秀传统,不只单纯的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

封建社会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的冲突,他有这样的成就,完全是由于他接近了人民。

759年

民生凋敝,外族侵凌,国力空虚。

《洗兵马》一诗把当时的政治情况说得很沉痛,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了朝廷的种种缺陷。

三、【讨论小结】

1、本文所选的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长安十年”:

杜甫的困顿、正是这些困顿,孕育了他思想变化的种子。

(2)“流亡”:

使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从而丰富了他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

(3)“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杜甫离开闲散的官吏生活后所取得的诗歌成就。

2、本文中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的豪情还没有消逝,他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湖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

(2)他有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悲愤,如初试不第时以诗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悲愤。

(3)杜甫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4)他也有朋友,如高适、岑参、郑虔等,正是这些朋友,丰富了他的生活,慰藉了他的愁苦。

(5)他用《兵车行》替人民说话,以《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丑恶的行为,以《三吏》、《三别》表达对人民的同情。

(6)他同普通人一样掺杂在流亡队伍中,承受着一切流亡者应有的命运,且为了生计而奔波。

(7)面对胡人的凯旋,人民的痛苦,他期待官军的反攻。

(8)他关注现实,终日密切注意敌我势力的消长以及山川的形势。

(9)他任左拾遗一职,忠于职责。

(10)他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对于胜利有绝对的信念;

站在人民立场上,他揭露朝廷的缺陷。

(11)他虽然看见人民受了那么多统治者带给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的膨胀,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