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高职衔接是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讲述Word下载.docx
《加强中高职衔接是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讲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中高职衔接是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讲述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解决好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的问题。
一、健全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大政府统筹管理职教的力度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为了贯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而规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也是统一和引导职业教育从业人员意志和行为的准则。
职业教育政策包括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两个方面。
就政策目标来说,其根本着眼点是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了达到此目标必须采用一定的措施即政策手段,借助法规的力量严格执行,强化政策行为,加强政府统筹和宏观调控,确保衔接顺利进行。
政府对职教的管理应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综合协调,调整结构布局,增强办学效率。
成立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权威机构。
这个机构在学分互认、资格认证、办学资格和教学管理上指导、协调各方面矛盾,在微观上指导职业院校办学,使之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明确职责、协调功能、完善机制、科学管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加强政府的统筹,除了统筹投资,统筹学校布局外,还应抓好统筹专业布局、统筹招生、统筹督导评估等。
政府在政策导向上,目标是建立起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经济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扶助职业学校建立起职业资格体系、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体系及教学模式。
通过监督、评估来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内部的改革,积极发挥政府的行政和政策的干预,促使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健康发展。
二、切实做好中高职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中、高职衔接的诸多方面中,课程和教学内容处在核心地位,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和落脚点,中、高职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
目前,在中、高职衔接中,课程的衔接研究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课题,许多问题仍在探索之中。
我们试提出以下观点思考课程的衔接。
1、以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为出发点,改革学科中心型课程开发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传统的课程开发,主要采取学科本位的单科分段模式,典型的是以文化课、专业课和技能课组成的三段式结构。
职业教育要实现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应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尽早脱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
将原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刚性的课程结构,变成由文化课模块、专业通修课模块、专业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组成的活动的课程结构,其次,无论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都要逐渐脱离学科体系的窠臼,强调以问题和职业活动为中心,针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瞄准职业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体现学生个体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学生个性特征来构建综合化的活动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能够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2、统编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合理安排
课程设置沟通的通道是专业教学计划,这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骨架。
教育部应统编各类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应由“两类三块”构成,两类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块为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三块的课时比例工、农、医类专业为2.5:
3.5:
4;
文科类为3.5:
4.5:
2;
艺术类为3.5:
2:
4.5。
同一专业的中职与高职教学计划,每块的课程选择原则是“够用、实用”,而且应避免雷同设置。
如同类专业的语文中职应开中职语文,高职则应开高职语文。
这样才会规范中、高职专业设置,确保专业“接口”,避免地方性、随意性、重复性。
3、实施学分制管理,课程考核全面沟通
考核评价的沟通是课程衔接表现的一个方面,连接通道可采用学分制的设定与转换。
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要行文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的学分标准及不同学历层级的学分标准,不同学历对应不同学分总数。
让学科学分成为在各级各类中、高职院校相互认可的“护照”,成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
中职毕业生在高职阶段可结合自身发展,免修与中职重复的课程,可以选修一些基础性课程以完善其知识结构。
学生既可以在同一专业、同一系自由选课,也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跨专业、跨院系甚至跨学校自由选课,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提前或推迟完成学业。
当然,实行学分制必然会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办学经费、利益分配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这就要求各个学校对学生每门学科学分评价的具体操作要严格规范,切实做好学分的组成、确定、申请、考核、审核等等相关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严格的条文加强监督,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4、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在高职阶段实施分别教育
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结构仍将十分复杂,高职教育的生源结构素质的多元化在短时期内不能够完全消除。
因此要求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要兼顾生源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课程衔接问题。
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扎实,对理论接受的能力强,但专业基础薄弱,对他们应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他们的实践技能;
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应通过加强理论教学弥补学生文化基础不强,接受能力差的不足。
这样便使得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最终目标。
5、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
其理由如下:
一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相对比较成熟,有一定的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目前没有统一,也缺乏实践的检验。
二是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大部分中职毕业生要通过劳动就业,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只有少部分毕业生才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进入社会就业,需要扎实的切合职业岗位的相关课程学习。
三是将来高职招生应基本以学生在中职学习的成绩和有关证书为主要依据,由各高职院校对口选拔录用,不必进行全国或地区的统一考试。
高职只有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才能在不干扰和影响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办学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的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达到完善职教体系。
6、设计“平台+模块”课程,实现教学目标全面对接
教学目标对接是课程衔接的核心,也是贯通课程体系的主线,通道是教学大纲,实质是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据此可将课程综合化、模块化,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基本思想,首先将每门课程分解设计成相对独立有彼此关联的知识模块、能力模块,构建模块式目标体系、模块式教学大纲。
其次,以目标模块为基础,根据不同培养规格选取必要的课程组合成若干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实验实训课模块、毕业论文模块、毕业设计模块等。
再次,将若干课程模式科学设计成三个层次不同但又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
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
三个平台相互沟通组合成必修课,而专业方向课模块和任意选修课程群则构成选修课类,由此形成一个综合的“平台+模块”课程总体结构体系,体现出“宽口径、多层次、多模块”的原则,增强课程灵活性、适用性和实践性,避免教学目标的重复。
三、积极探索中、高职一体化办学道路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高度融合的一种教育形式,五年制高职适应了经济建设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五年制高职的优势和特色主要是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它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中、高职这两个阶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较好的解决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益。
在五年的时间内既保证了高中文化基础和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又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训练,避免或减少了某些课程的重复,也符合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为三年以上的要求。
然而,中专校要办好五年制高职还面临着种种挑战。
首先,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的“产品”还处于成长期,要得到学生家长和用人企业的认可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宣传。
其次,由于一般中专校开办的五年制高职专业多以新兴、现代、复合、应用型专业为主,这就带来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性教学基地不够、教材不配套等问题。
再次,普通中专教育观念、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职业教育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近年来五年制高职生入学时文化成绩偏低,给学校教学和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上述这些问题,将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上日程。
但由于迄今尚未设立一所专门的五年制高职学院,五年制高职主要依靠中专学校来办,难以真正体现教育特色。
在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迫切需要一些专门从事五年制高职院校带头开展这方面的探索,探索五年制高职教学与管理的新模式,改革办学体制,增加办学投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对市场和社会的适应性。
四、改革考试制度和招生办法,大力发展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高等职业教育
招生考试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录取新生的主要办法,也是现在中、职衔接的重要环节和切入点。
它对高职而言,是选拔人才的重要的手段;
对中职而言,是总结性教育评价,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新生大部分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未能成为高等职业学校生源的主体,大力发展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高等职业教育,首先应调整国家现行的招生政策,要把目前仍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改为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为主。
具体来说,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这既体现了职教在培养目标、专业及学制等方面的中高两个层次的有机衔接,又拓宽了中职生的深造路径。
其次应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建议之一把中职对口考试分成两段,采取“既分离,又结合”的办法,在中职学校,可将文化课水平统测的成绩作为高职升学的参考或入学成绩,专业课则在三年级期末考,或参考有关部门组织的技能等级测试结果,将高职考试与中职的教学及考证结合起来,这也体现中、高职之间突出职业技能衔接的思想。
建议之二是在采取升学选拔考试时,语文、数学、外语三科考试命题应以中职的教学大纲为参考,兼顾三类(中专、职高、技校)学校的教材,制定出一个较为详细的指导性的考试说明,使学生有本可依。
建议之三是在时间安排上,将对口招生录取工作提前操作,与高考和毕业工作错开,这样既避免了因事情过于集中而冲击中职和高职的正常秩序,又可以选拔出一些因找到工作而放弃深造的优秀毕业生。
五、加强中、高职学校间的联系与沟通
由于我国现行职教管理体系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中、高职学校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这是造成中、高职教育教学对接错位的原因。
为此要提倡和促进中等职校与高等职校间的联系与联合,逐步形成两个教育层次间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