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48880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B、不同性质

C、有典型代表意义

D、最大数量

【解析】调查研究应选取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对象,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效度。

4、狭义的师德范畴不包括()。

A、教师的幸福

B、教师的义务

C、教师的人格

D、教师的修养

【答案】D

【解析】狭义的师德范畴包括:

教师的幸福,教师的公正,教师的仁慈,教师的义务,教师的良心及教师的

人格等。

故选D。

5、从教学过程的特点看,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A、社会经验

B、直接经验

C、间接经验

D、生活经验

【解析】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

学校教育为小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

化科学基础知识。

6、《学记》中说:

“不陵节而施”。

()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A、启发性

B、因材施教

C、循序渐进

D、巩固性

【解析】“不陵节而施”意为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即教育中要遵循循序

渐进的教学原则。

《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食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这些

要求和主张都反映了实际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原则。

7、()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

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解析】杜威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

的影响,成为进步主义教育的带路人。

8、以下关于教育目的的说法错误的是()。

A、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B、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

C、教育目的由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

D、教育目的具有时代性

【解析】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

会性,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的确立直接受制于统治阶级的意志,但是

从根本上说也必须反映客观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故不能说教育目的由统治阶的意志决定。

选C。

9、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教学

B、德育

C、管理

D、科研

【解析】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

作。

10、()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确立的基本信念。

A、好的教育就是大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B、升学就是成才,成才就要升学

C、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D、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解析】新课改理念提倡以人为本,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每个

教育工作者要以此为基本信念,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

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

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11、使用诸如“你发现路边有老人摔倒了,接着可能发生什么?

”之类的人际互动情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经

验,续写故事和画连环画,分组合作编写和表演情景剧。

这种德育的典型做法属于()。

A、社会学习模式

B、体谅模式

C、集体教育模式

D、价值澄清理论

【答案】B

【解析】题干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

谅。

体现的是体谅模式。

故选B。

12、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受制于()。

A、生产力

B、政治

C、文化

D、社会

【解析】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3、“分层教学”做法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

D、顺序性

【解析】分层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

14、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为人能掌握并用

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

A、自学

B、训练

C、培训

D、教育

【解析】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

识形态或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人能掌握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15、在师生沟通过程中,不能起到含蓄作用的是()。

A、曲表观点

B、巧避锋芒

C、暗示批评

D、美化语言

【解析】曲表观点、巧避锋芒和暗示批评都是人与人沟通过程中含蓄地表达意见的一种形式,但是美化语言

则不是。

16、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

活指导和()。

A、道德教育

B、青春期教育

C、职业教育

D、爱国主义教育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

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

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

17、复式教学是一种()。

A、教学指导思想

B、教学基本原则

C、教学基本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解析】复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指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的一节课内,向两个以上不

同年级的学生同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8、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解析】道德意志能调节和控制各种情感与行为,保证人能够抵御现实中的各种诱惑,坚持正确的道德信

念,最终达到目标。

19、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20、每次考完试,刘老师对班内所有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并当着所有学生宣读成绩和排名,刘老师侵犯了学

生的()。

A、受教育权

B、人身自由权

C、隐私权

D、荣誉权

【解析】学生享有隐私权。

刘老师在班级内宣读所有学生的成绩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21、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其根本原因是()。

A、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思考

B、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为“百家争鸣”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C、王室衰微,思想控制不力

D、封建政府的大力提倡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包括:

①根本原因:

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②经济上:

井田

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③政治上:

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④文化上:

礼贤下士,

“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⑤直接原因:

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22、小刚同学因多次旷课被学校处分,他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教育申诉,被申诉人是

()。

A、校长

B、学校

C、书记

D、教育行政部门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

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

被申诉人应该是学校。

选B。

23、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

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A、继续教育

B、终身学习

C、学习教育

D、成人教育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

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2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A、关爱学生

B、教书育人

C、为人师表

D、终身学习

【解析】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

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是促进教师专

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5、小刚去买东西,人家多找了10块钱,他一直在犹豫要不要送回去,最后他想如果是别人的话,也应该不

会送回去的。

这属于()自我防御机制。

A、压抑

B、转换

C、投射

D、文饰

【解析】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投射作

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小刚这种将自己的想法

投射到别人身上的做法即为投射。

26、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

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解析】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承担教育教学职责。

27、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

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B、相对功利定向阶段

C、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D、遵守法规定向阶段

【解析】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又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个体往往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

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

此阶段的儿童主要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

准。

28、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解析】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学生从贵族到平民无所不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有教无

类”的教育思想。

29、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素质之间表现出了()的关系。

A、相互独立

B、相互促进

C、相互抵消

D、相互关联

【解析】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能够加强教师的责任感,成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动力;

反过来,高素质的教

师也能够积极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

因此,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0、我国教师的身份特征是()。

A、公务人员

B、专业人员

C、非专业人员

D、自由职业人员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