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第27讲 从百家争鸣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4194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第27讲 从百家争鸣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第27讲 从百家争鸣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第27讲 从百家争鸣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第27讲 从百家争鸣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第27讲 从百家争鸣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第27讲 从百家争鸣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第27讲 从百家争鸣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第27讲 从百家争鸣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第27讲 从百家争鸣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孟子

(3)荀子

2.其他主要学派

学派

代表

主要内容

历史影响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的根本;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庄子

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主张“齐物”

法家

李悝

尽地力之教;

严刑峻法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废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

奖励耕战、废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事异则备变”

墨家

墨子

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

提出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

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大

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考法 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史料二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史料三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

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利民”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他们思想的实质是一种民本思想。

2.据史料二出处可知史料反映了春秋时期道家的主张;

“我无为,而民自化”强调只要做到清静无为,不扰民,就能治理好社会。

3.史料三信息“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说明孟子主张农商平等;

“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说明商鞅主张重农抑商。

史料主要体现了不同学派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

提示:

(1)主要内涵:

强调君民相互依存;

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2)政治理想:

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根据史料三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

有何具体背景?

(1)态度:

孟子:

农商平等;

商鞅:

重农抑商。

(2)认识: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3)背景:

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史论归纳]

1.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

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即所谓的“帝道”。

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

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

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

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

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

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考点二 汉代儒学

1.背景

(1)政治上:

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

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董仲舒的主张

(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

(2)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上: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

重用儒生。

(3)教育上:

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

4.影响

(1)消极: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

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思维导图】董仲舒的新儒学

考法1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典例』(2014·

江苏单科,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解析 据题干,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选B项。

董仲舒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

题干的话题并没有涉及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

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德治并没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 B

【方法突破】

★明考点 汉代儒学

★抓关键 “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体现了对原始民本思想的曲解。

★定方法 解答“说明”和“表明”类设问的题目,除了注意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之外,还要注意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清是否只是获取历史结论,还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是需要回答历史结论或者迁移史实论证历史结论。

【史论链接】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考法2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其历史意义

史料一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

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

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史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为厉贤材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

武帝纪》

史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

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1.史料一中汉朝皇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重,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2.史料二体现了汉武帝有关的治国之策;

“《五经》”属儒家经典,“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体现了儒学的地位;

“举遗举礼”“崇乡党之化”“学者益广”等体现了儒学对社会教化和风尚的影响。

3.史料三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两方面阐述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影响。

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1)现象:

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

(2)原因:

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学”;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学。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

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随堂·

演练预测

                  

1.(2018·

南通、扬州、泰州三市调研)班固在《汉书·

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B.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

C.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

D.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概念的理解及获取材料信息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解答时据“兼儒墨,合名法”等信息可知杂家的特点是糅合了诸子百家各学派的主张,这反映了战国诸子百家思想融合趋势的加强。

百家争鸣表现在一方面各学派相互辩论、诘难,另一方面各学派之间也相互吸收、融合,故正确答案是D项;

A项与史实相悖;

B项过于绝对化,也不符合史实;

西汉“独尊儒术”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材料信息也不能证明百家争鸣局面是否结束,排除C项。

答案 D

2.(2017·

苏州调研)《论语》载: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成为后世历代明君推崇的自我节制原则。

下列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  )

A.“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

B.“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C.“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D.“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

解析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表明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的意思是君子从政以端正自身为先,以教育和约束为次之,表明要自我节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的意思是以身作则,自我节制,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意思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