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3837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Word格式.docx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Word格式.docx

1672—0571(2015)05—0099—04DOI:

10.13424/j.cnki.totem.2015.05.041《四圣心源》乃黄元御“诸书之会极”,是黄氏根据祖国医学典籍的基本原理,系统地阐述其临床见解和治法、方药的代表著作,为黄氏一生医学经验的总结,堪为祖国医学之精髓。

黄氏尊古而不泥古,应用古方治病的同时,又擅组创新方。

其自拟方剂配伍精当,匠心独运,药少力专,效若桴鼓。

现将《四圣心源》代表方剂进行分析总结,以使黄氏之学弘扬光大。

1创黄芽汤定培土大法【组成】人参三钱,甘草三钱,炙,茯苓二钱,干姜二钱。

【释名】本方名取义于《周易参同契》中“阴阳之始,玄含黄芽”之意L1】,黄是中土之色,芽乃生机之萌,“黄芽”即涵土生万物之妙思,也说明阳气在阴阳之始,有生机萌发时的启动作用,体现了黄氏天人合一的学术思想。

【方解】本方为《四圣心源》开篇第一方,为书中群方之祖,坐镇中皇而运四旁,并充分体现黄氏非常重视中气之学术思想。

中气虚衰,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脘腹胀满。

脾虚生湿,湿邪下注,则大便溏薄。

脾失健运,精微不能输布,营气亏虚,气血生化不足,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象虚弱等一系列证候。

方中以人参为君,味甘微温,气质淳厚,直走黄庭,可“人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l2J,以达补益中土之气之效;

臣以干姜,辛热性燥,温运中土,以助诸药温胃之阳,燥脾之湿。

人参配干姜,崇阳补火,意在阳升。

佐以茯苓,甘淡而平,甘能补脾,淡能利湿,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利水燥土,功标百病,效著千方。

炙甘草为佐使,甘温培土补虚,固守中土,兼以调和诸药。

茯苓配甘草培土泻水,旨在阴降。

四药合用,人参补益虚弱之中气,甘草使之固守于中,干姜使之运转于内,而茯苓则淡渗利湿,引湿气外出。

如此则中气得补,湿气得去,中土得以斡旋,升降自能自如,诚如黄氏所论: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

则上热而病阴虚,”(《四圣心源·

劳伤解》)治疗上,“是宜降肺胃以助收藏,未可徒滋心液也。

”(《四圣心源·

劳伤解》)因此,地魄汤以甘草、半夏培土降胃;

五味子敛降肺金;

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

元参清金益水,润藏肾气;

牡蛎敛神以助藏精。

本方虽药仅七味,却从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以甘草运转中焦,二是以麦冬、元参、芍药滋阴降火,三是以半夏、五味子敛藏中气,四是以牡蛎镇降心神,最后达到“降肺胃以助收藏”的目的。

【加减】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原。

此补阴之法也。

4用下气汤统气病之法【组成】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泡,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芍药二钱,橘皮二钱。

2015年09月第35卷第5期Sep.2015Vo1.35No.5现代中医药ModemTraditionalChineseMedieine·

101·

【释名】下,向下;

气:

肺胃之气。

下气,即推动肺胃之气沉降,使滞气随降而旋消。

【方解】对于气滞之因,黄氏认为多由肺胃气机不降所致,其在《四圣心源·

劳伤解》中论日:

“凡痞闷暖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

而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气无下降之路。

”而肺胃气逆后,易出现上热下寒,即“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则生上热”;

“肺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

对于此种状态,治宜“气滞之证,其上宜凉,其下宜暖,凉则金收,暖则水藏。

清肺热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凉之剂泻阳根而败胃气。

”以此为法,黄氏下气汤用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因“盖胃逆之由,全因土湿,土湿则中气不运,是以阳明不降”,故以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合用,调理后天脾胃,以助气血生化之源,扶正抑邪。

针对肺气上逆,用五味子,杏仁开肺郁而降肺逆;

肺胃气逆,气滞于中,以橘皮理气和胃;

贝母,芍药清润上焦郁火。

全方重在调中降胃,又兼顾于清金肃肺,唯其肺胃并降,滞气随降而旋消。

【加减】黄氏第五代传人麻瑞亭在下气汤基础上,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活人无数。

5制破瘀汤促瘀血之化【组成】甘草二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丹参三钱,桃仁三钱,泡,去皮尖,干姜三钱,首乌三钱,蒸。

【释名】破:

①碎,不完整,②分裂;

瘀,血液凝滞。

破瘀汤,言本方功用可使凝滞不易流动的血液重新流动起来,即有活血化瘀之用。

【方解】血瘀的病机,黄氏认为是由阳气亏虚导致乙木生发不足所致,即“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

”(《四圣心源·

劳伤解》)因为肝藏血而主疏泄,血性温和而升散。

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

若水寒土湿,阳衰阴盛,温气抑郁,脾土滞陷,生气遏抑,肝无上达之路,则木陷而血瘀。

本病因温气抑郁,火胎沦陷,往往变而为热,然热在于肝,而脾肾两家则全是湿寒,故不可专用清润,治宜“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四圣心源·

劳伤解》)。

破瘀汤中以甘草、茯苓培土渗湿;

桂枝、干姜升达肝脾;

首乌养血滋肝,熄风润燥;

丹皮、丹参、桃仁活血化瘀。

同时黄氏还强调:

“水土湿寒,中气抑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

若误认阴虚,滋湿生寒,天枉人命,百不救一也。

劳伤解》)6遣玉池汤固精之遗泄【组成】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附子三钱,砂仁一钱,炒,研,去皮。

【释名】此方为黄氏治遗精之方。

精为生而之来,藏于肾,肾五行属水,故方名玉池,寓意本方可固精止遗,使精水敛藏于玉池之内而不妄泄。

【方解】‘‘精藏于肾而交于心,则精温而不走。

精不交神,乃病遗泄,其原由于肝脾之不升”(《四圣心源·

劳伤解》)。

黄氏认为,遗精的发生,根源在于肝脾不升,是由于脾湿导致脾阳虚衰,“生气不达”,乙木生发不及,致使木气下郁,则疏泄太过,“遇夜半阳生,木郁欲动,则梦交接。

木能疏泄,而水不蛰藏,是以流溢不止也”(《四圣心源·

为此,黄氏创立“玉池汤”,方中用甘草、茯苓培土渗湿,使己土行其“东升”之职;

桂枝、芍药疏肝清风,升达木气;

龙骨、牡蛎固涩敛精,助肾行封藏之职;

配合附子、砂仁温水行郁,使肾暖脾升则精升而不走。

如此配伍则“水土暖燥,木气升达,风静郁消,遗泄自止。

劳伤解》)对于遗精之治,黄氏还告诫日:

“人之壬水之失藏而不知乙木之不生,知乙木之不生而不知己土之弗运,乃以清凉固涩之品,败其脾阳而遏其生气,病随药增,愈难挽矣。

”(《四圣心源·

劳伤解》)【加减】其湿旺木郁而生下热,倍茯苓、白芍,加泽泻、丹皮,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谬用清凉滋润,败其脾肾之阳。

7组金鼎汤安神之惊悸【组成】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

【释名】本方为治神惊之方,心藏神,为君主之官,方名为金鼎,喻对于心君失藏之神病,必以被视为传国重器、象征着国家和权力的金鼎以镇安之,方可使神安藏于心。

现代中医药·

102·

Modem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15年09月第35卷第5期Sep.2015Vo1.35No.5【方解】心主神明,“神发于心而交于肾,则神清而不摇。

神不交精,是生惊悸,其原由于胆胃之不降”(《四圣心源·

黄氏认为神病在于胆胃之不降。

胆为甲木,下行化为相火,肝为乙木,上行而生君火,若相火不降而浮越于上,则扰动君火,是致病的根由。

相火能否潜降则取决于胃土的和降功能正常与否,即“胃气右转,阳随土蛰,相火下根,是以胆壮而深谧”。

制方上以芍药清降胆之相火;

半夏和胃降逆,胃降则神潜而不飞;

龙骨、牡蛎“藏精聚神”;

桂枝达肝护脾;

甘草、茯苓补脾渗湿,合为金鼎汤。

加附子以温肾水。

参考文献[1]王守经.河图洛书在气功中的妙用[J].周易研究,1989,

(1):

88.[2]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

长沙药解[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869.[3]河北医学院.灵柩经校释·

上册[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292.[4]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15.[5]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收稿日期:

2015—07—14编辑:

王益平)【加减】其上热者,倍芍药以清胆火。

下寒者,(上接第94页)制与UC脾阳虚衰之“本虚”的病机相吻合。

另有研究表明,PMN凋亡受抑延长了其在血液循环和炎症部位的作用时间,并释放TNF—、IL一1、IL一8等炎性因子,加重炎症反应,进一步引起组织损伤,是导致患者症状反复、迁延难愈的重要原因。

提示PMN可通过产生致炎因子,从而加剧结肠粘膜的炎症反应,发挥介导肠组织黏膜损伤的作用,这与UC湿热煎灼大肠脉络之“邪实”的机理十分相似。

基于此,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证实乌梅丸可通过上调抗炎细胞因子(如IL一10),下调促炎细胞因子(如IL一6、IL一8、TNF—),从而抑制结肠炎症的浸润,并增强肠黏膜免疫屏障的作用。

由于细胞因子的表达受细胞凋亡机制的调控,故而推测乌梅丸可能是通过调节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机制,温补脾肾,促进黏膜修复,清热燥湿,诱导炎性细胞凋亡,发挥“扶正”“祛邪”的双重作用,以治疗UC。

综上所述,UC以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为其病机核心,其中,脾运失健、脾阳不振以及由此导致的肾阳虚为发病关键,大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